陳岸華+馬夢媛
[摘 要]1921年6月在漢口印行、署名田誠的《共產主義與智識階級》小冊子,對當時中國社會革命等若干重大理論問題做了重要闡述,是建黨前共產黨人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和俄國革命經驗中國化思想成果的集大成者和醒世杰作,具有極大的史料、政治和科學價值。同時由于時代的局限性,這本小冊子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對中國革命的性質、模式、道路、階級斗爭等問題認識的不成熟性。
[關鍵詞] 《共產主義與智識階級》;田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 D2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6)07-0034-09
1921年6月,漢口印行的《共產主義與智識階級》,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于中國共產黨建黨前夕公開發(fā)表的與“一大”黨章核心內容有著明顯聯(lián)系的珍貴文獻,該文對當時中國社會革命的重大理論問題如世情國情問題、共產主義社會問題、中國道路問題、知識分子的使命問題做了重要闡述,極有可能是化名為“田誠”的作者接受委托,為建立中國共產黨組織而寫的政治宣言書。小冊子的內容氣勢磅礴、鏗鏘有力、語言精辟、言之成理、視野弘大、富于啟迪,讀后讓人熱情澎湃,極富感染力和號召力,反映了建黨前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國情、中國革命等重大問題上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和達成的思想共識,是那個時代馬克思主義和俄國革命經驗與道路中國化的思想成果的集大成者和醒世杰作,是一份具有巨大史料價值、科學價值和政治價值的寶貴材料。本文擬在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原意、尊重歷史的基礎上,解讀該著作形成的歷史背景、闡述其基本內容,發(fā)掘其巨大價值,同時指出該文在探索中國革命的性質、模式、對象諸問題上的理論局限性。
一、田誠寫作《共產主義與智識階級》一文的歷史背景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之后,近代中國先進分子都在前赴后繼地尋求救亡圖存的方案和道路。但是,隨著太平天國的《資政新篇》淪為一紙空文、歷經33年的洋務運動成果化作灰燼、戊戌變法遭到晚清守舊派的聯(lián)合絞殺、辛亥革命最終成為“半截子革命”之后, “智識階級目睹中國的狀況,覺著他們以前的方法都得不著出路了”[1]。
19世紀70年代,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就已傳播到中國,此后,俄國爆發(fā)的十月革命則開辟了人類通往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紀元,從那時起,中國知識分子在學理上就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冻繄蟆犯笨榜R克思研究”專欄負責人,化名“淵泉”的陳溥賢撰文指出:“吾儕深信馬氏之說,乃現(xiàn)代萬惡社會之唯一療法也。”[2] 6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旗手陳獨秀也指出:“社會主義真為改造現(xiàn)世界的對癥之方,中國也不能外此。”[3] 466“五四”運動后,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信仰的先進知識分子開始把馬克思主義和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同中國的現(xiàn)存條件結合起來,把馬克思主義和俄國道路作為改變中國前途和命運的思想武器,嘗試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應用于對中國社會的性質、結構和特點的分析,探討馬克思主義與登上中國政治舞臺的工人階級的結合,探索中國社會革命的方式與路徑,“應用俄國式的方法去達到改造中國與世界”[4] 57,思考并探索中國未來的發(fā)展方向,積極為籌建中國共產黨組織進行著理論準備。田誠撰寫的《共產主義與智識階級》一文,可以說是這一歷史背景的產物。
二、《共產主義與智識階級》的基本內容
(一)對中國國情的正確判斷
文章控訴和痛斥了“國際資本主義”對中國的經濟掠奪與軍事侵略,認為國際資本主義和依附于他們的國內剝削階級是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罪魁禍首。“……國際資本主義的勢力,已漸漸布滿了這個酣睡的中國”,外國資本家麋集中國,“用偉大的經濟力,挾著他們的保護商業(yè)政策和可怕的殺人的軍備做后盾”,把20世紀初的中國“變作了國際掠奪階級的公共半殖民地”“張牙舞爪的想奪到權利”“新銀行團,就是代表國際資本主義吸取中國無產階級的血髓的有力的鐵甲軍”。而本國的資本家則“附屬在國際資本主義上面,卵翼在軍閥官僚勢力之下”,同樣地也是無惡不作。
文章揭露了中國從城市到鄉(xiāng)村的人民窮困潦倒、中國社會階級對立、貧富兩極極端分化的社會現(xiàn)實及其根源。作者寫道,各大商埠隨處可見的高樓大廈無一不是勞動者的血汗堆砌而成,里面住著的都是“強橫無人性的”外國或本國資本家,“他們貨棧里積滿了掠奪得來的貨物”,他們憑借對工廠、機器等生產資料的所有權,“不斷地拿著鞭子驅策勞動者為他們做工”,他們“一點事也不做”[5] 1, “竟能在每點鐘之內,得著極大的利潤,過他們的快活日子”[5] 2,而替他們流血流汗的勞動者“或是縮在矮小污穢的茅屋里,或是流落在街道上,現(xiàn)出極襤褸饑餓不堪”[5] 1。在農村,地主們則是憑借他們對土地等農業(yè)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安樂的坐在家里,得到他的佃戶供奉他半數(shù)以上的田地產物”,而忍累受餓的貧苦農民“沒有土地,或是自己的田地只能養(yǎng)活幾只小雞”,迫使他們“不得不向地主租點地”“用自己的血汗、牛、鋤犁等來耕種田地”,遇到災年,“地主并不減少租谷”,佃戶還得服從地主,“要是不然,地主就會把他的田地奪回去”[5] 2。作者還揭露軍閥互斗、兵匪劫掠也是造成大量貧民慘遭殺戮、流離失所、餓殍遍野的重要原因。
(二)對共產主義社會結構和中國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的路徑的科學理解
文章宣講了建黨前馬克思主義信奉者對馬克思主義關于共產主義社會科學觀念的全部理解和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的手段或途徑:
文章指出,“共產主義是符合科學的能解放人類的唯一主義,不是幻想的烏托邦”。只有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創(chuàng)造一個真正自由平等的社會”“只有共產主義是無產階級的解放者,只有共產主義是解放世界的明星”。
文章指出,完全的共產主義的觀念有三,首先是政治上的觀念:共產主義只有在“推翻資本家的國家,建設勞農專政的政治”,消滅“一切資本家的勢力”之后才能建立。而此時的共產主義世界是一個“只剩下勞動階級,也就是沒有階級的社會”[5] 3,國家也隨著階級的消滅而消亡。endprint
作者認為,共產主義在經濟上的觀念是,“打破私有財產制度,把一切生產工具——土地、機器、運輸機關——收歸公有共有,廢除工銀制度,消滅剩余價值”[5] 3-4。由于這一經濟制度消滅了剝削及其經濟根源,因而在共產主義社會就“沒有人能利用他人做工了”,也就沒有了剩余價值。
作者認為,共產主義科學觀念還包括社會的觀念。過去的階級社會,總存在“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無論在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還是在半殖民地的中國,勞動階級成了“特殊階級的牛馬”,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因為消滅了一切階級,才可能出現(xiàn)“人人都盡他的力量為公眾做工”。
作者依據(jù)馬克思“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戰(zhàn)爭的歷史”的著名論斷,分析了“胚胎于資本主義的殼內”的“現(xiàn)代資本家和勞動者的階級對抗”,是“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的必然鏈鎖”,推論出階級戰(zhàn)爭是實現(xiàn)共產主義理想社會的唯一方法。作者還提出了我國的階級戰(zhàn)爭“兩步走”戰(zhàn)略:階級戰(zhàn)爭的第一步是“組織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就是共產黨”,共產黨正是“指揮革命運動的中心機關”,通過宣傳群眾、組織罷工、“增高勞動者戰(zhàn)斗的力量”等手段,“與資本家激斗”,直到“那些資本家和資本家的政府(被)推翻”;第二步是鑒于1871年巴黎公社的失敗在于沒有奪得政權與蘇維埃俄羅斯的勝利得益于其強固的政府和紅軍組織,因此,我們要“由無產階級奪得政權,建設勞農專政的國家”[5] 4。文章強調,少年中國的責任,就是共產主義者要“用階級革命的手段,創(chuàng)造一個世界共產主義的社會”。
(三)對中國道路的理性探索
文章依據(jù)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俄國社會主義實踐經驗,進一步探索了中國社會改造的道路。
首先,作者指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罪惡、弊病和資本主義社會民主的實質,提出共產主義而不是資本主義是未來中國的必由之路,回答了實行共產主義革命運動的歷史必然性:第一,資本主義具有國際性質,正是它把中國推向了半殖民地的深淵,無產階級“所受的種種痛苦,都是私有財產制度賜給我們的”[5] 5,國內“軍閥官僚的專制,也是依附資本主義與私有制度,狼狽為奸的”。第二,作者揭露了美式民主的本質,批判了在中國“造成資本家的德謨克拉西”這條道路的妄想性質。在美國這種比較自由和合于“德謨克拉西”的國度,仍然是有產階級“占極大的勢力”“田地、機器、工廠等等——只除了工人的兩只手兩只腿——沒有一件不是私人所有的財產”“資本家簡直是一個專制國的皇帝”,而“千萬的勞工都是耕種別人的土地”“工人從早到晚的賣力氣,為的卻不是自己”,工人的血汗“變成了他們叮叮當當?shù)狞S金”。第三,在中國實行自治運動來實現(xiàn)美國的“德謨克拉西”,“雖然去掉了軍閥官僚的專制”,卻又“造成一些富有資本的皇帝”,是“換湯不換藥的方法”。因而,“僅僅推翻軍閥而不根本解決是不行的”。第四,“資本主義能發(fā)達產業(yè),但是必定要使產業(yè)紊亂,造成種種罪惡”。只有共產主義才能“發(fā)達產業(yè),而且造成自由合作的社會”[5] 5。
其次,作者否定了教育救國的可能。文章認為:“智識階級里的多數(shù)分子也相信共產主義,也想做社會改革的事業(yè),但是他們總相信教育是萬能的”,這是基于“他們相信改造社會,必先要改造個人”。然而,這種理想的教育難以普及到每一個人,容易忽視社會環(huán)境對一個受教育者的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學生在學校里的時間是很短的,而“在萬惡的私產社會里受熏陶的時間是很長的”,在課堂受到的影響是有限的,而“社會的脅迫和利誘賄賂的力量是很大的”;受益的僅僅是“一班有錢人的子弟”,而非“一萬萬以上的農民和工人”。如果教育者在施教過程中有些新思想、新主張,還會被當局定為“過激派”而“拿去辦罪”,總之,“各國都一樣,資本主義下的教育,沒有不是受資本主義的牽制的”。因而,教育救國的方案在中國根本行不通,并且,人們往往還會被這種教育救國的見解“引入迷途”[5] 6。文章認為,“正當?shù)慕逃聵I(yè)要在社會革命以后”[5] 7才能夠實現(xiàn),只有蘇維埃俄羅斯的教育事業(yè)才是“發(fā)達的”“極合正道的”[5] 6。作者主張,只有實行共產主義的革命運動,才是改造社會的唯一方法;知識階層應當?shù)綗o產階級即到工人和農民中去普及教育。
再次,文章重點清算了無政府共產主義、工團主義的理論主張。作者認為:“無政府主義是主張自由聯(lián)合和小組織的”,這一理論特征決定了無政府主義的倡導者一方面希望擺脫私有財產制度和資本家的壓迫,使生產能夠符合其自由聯(lián)合的“小組織的生產制”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主張廢置機器生產。無政府主義的理論和主張只看到了資本家對小組織的壓迫,沒有看到自然界對人類的壓迫,無視制度進化、科技進步和機器化大生產的社會條件,“絲毫沒有存在的可能”,也“沒有科學的根據(jù)”,其結果是“引著社會向退化的方向走”。不僅如此,“小生產制”還會“引起生產者的紛亂和競爭”[5] 7,會導致社會“回復到資本家的統(tǒng)治,勞動者再受虐待和壓迫[5] 8?!惫伯a主義則不同,它不僅要廢除私有財產制度,消滅資本家,使勞動者擺脫“個人壓迫個人”的困苦,而且還要用機器大生產擺脫“自然界的束縛”[5] 7,“使人人只花最少的時間去制造食料衣服住所等,利用其余的時間,做心智的發(fā)達”“用精密計劃的工業(yè)集中的大工場、大田地的生產制,把全世界弄成一個生產團體”,最終征服自然界,因此“只有共產主義是合科學的”,是“我們不得不信仰的”。文中還指出了工團主義的“缺憾”,就在于“不明了勞農專政的重要”[5] 8。
在文章中作者還指出,馬克思主義和俄國道路才是中國的科學選擇與必由之路?!爸髁x是我們做一切事業(yè)的指南針”,中國的知識分子最要緊的“就是主義的信仰”[5] 7。作者希望中國智識階級分子“能夠虛心靜氣的把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和經濟學以及充滿了革命精神的共產主義仔細研究一番”“做一個很好的共產主義者”,只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心目中所要創(chuàng)造的少年中國”[5] 8。作者認為,“三十年前的俄羅斯與今日的中國是很相類似的”[5] 2,俄中兩國都是農業(yè)大國,都是農民占人口的大多數(shù),都是產業(yè)不發(fā)達。所不同的是,“一個是在皇帝暴力專制之下,一個是在軍閥官僚暴力專制之下”,俄國既然可以實行共產主義的社會革命,那么,中國也可以實行共產主義的革命,“斷沒有在兩個相似的國內,社會革命在一國行之可以成功,另一個便不可以實行,不過看我們的努力怎樣罷了”[5] 6。endprint
(四)中國知識分子面臨的歷史選擇和偉大使命
文章開篇判斷了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fā)后的整個世界已經分成兩大“敵壘”:國際資本主義的各種團體和作為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中心組織的第三國際共產黨,他們之間“界限愈加分明,激斗愈加緊張”。
面對這一世情和中國國情,中國的知識階層面臨著兩條道路的選擇:要么是“變成掠奪階級的走狗”和“爪牙”“做壓迫階級的附屬物”;要么是“參加無產階級的壯烈的革命運動”“做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先鋒軍”[5] 6。作者謳歌俄羅斯的革命成功“劈開了一個新的紀元”[5] 3,稱贊俄羅斯的智識階級為了爭取自由和政治上的解放,“不知犧牲了多少性命”;為了解放農民,造成了“大家都回田間去”的聲浪;為了宣傳無產階級革命的運動,“不怕殺戮、監(jiān)禁和驅逐,總是勇往直前的奮斗”[5] 2,贊賞德國、法國、荷蘭、美國等具有革命精神的知識分子,拋棄了學者的安全生活,獻身于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田誠批評了中國那些 “預備作資本主義的附屬物”的智識階級,不要像“歐洲的智識階級贊助資本家的政府做可怕的屠殺事業(yè)”[5] 3。提出中國知識階層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一是要像俄國智識階級那樣“到工廠和田莊里去”[5] 8,去宣傳農工、組織農工,造成智識階級投身田間和工廠的聲浪;二是要意識到智識階級也是無產階級的一份子,要“和無產階級握手”“把我們的知識貢獻到勞動者的腦袋里去”;三是要“教育勞動者,組織勞動者的先鋒隊,指揮他們與軍閥官僚資本家對抗,引導他們向著共產主義的道上走”[5] 3。四是“要在國際紅色旗幟之下”,承擔起維護“世界革命的國際中心”“推廣這個革命的運動”的“唯一的責任”[5] 8。
三、《共產主義與智識階級》的價值
(一)史料價值
《共產主義與智識階級》這本小冊子,全面反映了早期共產黨人開始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來觀察和分析中國國情和中國道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建黨前的系統(tǒng)化的嘗試,顯示了早期馬克思主義和俄國十月革命事業(yè)的追隨者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俄國道路有了比較全面的理解、對世情國情有著頗為清晰的判斷以及對中國未來道路有著比近代以來中國革命的先行者更具理性的探索,同時,也是對先進知識分子把馬克思主義理論、俄國社會主義道路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全部思想成果的集中梳理與深度概括。
(二)政治價值
《共產主義與智識階級》的內容與中共“一大”黨章內核的合邏輯性表明,這本小冊子可能是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為籌建中國共產黨組織而寫的政治宣言,是中國共產黨在創(chuàng)黨之初的思想基礎,是幫助國人認清國情和中國道路的醒世論著,是創(chuàng)黨前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集大成者,著作中的基本思想無疑是毛澤東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思想源頭。它為未來新民主主義革命提供了初期的指導思想,為早期共產黨人提供了明晰的革命宗旨、發(fā)展道路和奮斗目標。
(三)科學價值
第一,該文提出中國處于“國際掠奪階級的公共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突破了鴉片戰(zhàn)爭以來到建黨前所有知識分子和所有著作在認識中國社會性質問題上的局限,并以科學語言準確地概括了這一性質,為早期共產黨人正確判斷中國社會性質提供了新的思想觀念。
第二,作者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和唯物史觀運用于分析中國社會現(xiàn)實和中國社會結構,指明近代中國階級對立及其背后的經濟根源,及對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后的社會全貌和階級對立狀況的準確把握,為早期共產黨人審時度勢、認清政局、了解當時的社會關系和階級斗爭,認識中國革命的歷史必然性、中國革命的對象、中國革命的目標奠定了思想基礎,也為黨的“一大”判斷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和社會結構提供了科學依據(jù)。
第三,文章強調共產主義者要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表明早期共產主義者已經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導思想。黨在后來把馬克思主義確立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可以從這里直接找到思想淵源。
第四,文章對空想社會主義及其衍生物的清算,有利于早期共產黨人認識其思想危害,肅清其思想影響,拋棄空想社會主義幻想,堅定共產主義信念。
第五,文章反映了強烈的組建勞動者的先鋒隊的訴求并為其搖旗吶喊。一個月以后,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標志著勞苦大眾有了自己的利益的可靠代表者、忠實維護者和浴血奮斗者,有了自己的主心骨,有了帶領自己改變窮苦命運、消除窮苦根源的領導力量,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
第六,文章比較了俄中兩國國情的相似之處,指出俄國社會革命道路是未來中國的必由之路。這種比較及其結論顛覆了過去幾十年來向西方學習、走西式道路的舊式思維,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共產黨人對以俄為師,走俄國道路的選擇。
第七,文章對中國社會的階級結構和階級對立狀況的分析,使中國共產黨人尋找到了革命的主力軍和同盟者,即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貧苦民眾。同時,也邏輯地得出了中國社會革命的最終目標就是推翻帝國主義在華統(tǒng)治、廢除私有財產制度、謀求窮人的解放、建立工農專政的政權的科學結論。
第八,文章主張知識分子到工廠和田間去,同無產階級握手,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這一思想為建黨之初的中國共產黨人找到革命的依靠力量,確立黨的群眾路線、為開辟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第九,文章對知識分子的歷史使命的闡述也具有科學價值,不僅指明了當時的知識階層的社會責任和奮斗目標,也教育當代知識分子應該肩負時代賦予的歷史任務,即要維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依靠人民開創(chuàng)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不斷探索使國家繁榮富強、民族團結和睦、經濟快速發(fā)展、社會和諧穩(wěn)定、人民幸福安康的道路,自覺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忠誠并獻身于黨的教育事業(yè),通過發(fā)展教育來增強國家軟實力和創(chuàng)新力,通過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來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精神支撐、智力支持和思想動力。
四、《共產主義與智識階級》在理論上的局限性問題endprint
《共產主義和智識階級》盡管是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在建黨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是體現(xiàn)建黨前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最高水平的重要著作,但是,它畢竟是剛剛樹立了馬克思主義信仰和為俄國十月革命所鼓舞的先進知識分子在建黨前夕對近代中國國情、前途和命運的可貴思考,在具有真知灼見的同時,兼有一些時代局限性所帶來的理論上的不成熟性。其具體表現(xiàn)在:
第一,文章沒能對中國革命的性質做進一步的分析,就提出了在中國直接實行社會主義革命的政治主張,這一主張導致了中國共產黨“一大”對資本主義直接實行社會主義革命的策略的出臺,也使中國共產黨早期的社會革命犯了錯誤,走了彎路。中國共產黨在后來長期的斗爭實踐中才糾正了這一失誤,并最終認清了不同于舊民主主義的中國革命的新民主主義性質,提出了中國社會革命的兩步走戰(zhàn)略,即先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以后,再實行社會主義革命。
第二,文章提出“斷沒有在兩個相似的國內,社會革命在一國行之可以成功,一國便不可以實行”[5] 6,俄中國情的相似性決定俄中革命道路的相同性這一結論看似有理,實則有害,導致了中國共產黨“左傾”領導人在最初進行的革命過程中,長期采取了照搬俄國社會革命模式、走城市包圍農村的路線的錯誤做法。實踐表明,脫離中國國情,照搬照抄俄國革命模式只能使中國革命遭受挫折;血的代價證明,中國革命及其路徑選擇必須得從中國的國情出發(fā)。
第三,文章把國內剝削階級和國際掠奪階級等同對待,未能對官僚資本主義和民族資本主義、惡霸土豪劣紳和開明地主士紳作進一步的劃分,而是把一切剝削剩余價值的階級傳統(tǒng)作為革命的對象,這不符合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和斗爭需要,不利于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對象,不利于形成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不利于爭取革命的迅速勝利。
第四,文章認為,“階級斗爭是實現(xiàn)共產主義的唯一方法”[5] 4,這一觀點折射出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在理論上還沒形成落后國家的共產主義的實現(xiàn)要經歷一個共產主義的低級階段——社會主義階段——的思想觀念,還不能看到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后,階級矛盾已不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階級斗爭已不是社會主義發(fā)展的主要推動力量,因此,在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不能依靠階級斗爭的方法來建設社會主義,實現(xiàn)共產主義。
[參考文獻]
[1]中央檔案館.中共黨史報告選編[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2.
[2]林代昭,潘伯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從影響的傳入到傳播:下冊[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3.
[3]陳獨秀.陳獨秀著作選編:第2卷[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4]蔡和森.蔡和森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5]田 誠.共產主義與智識階級[M].漢口,1921.
[責任編輯:肖偲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