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軍
摘 要 校企合作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技術創(chuàng)新的基本途徑。依據產學合作與校企合作的相關理論,梳理出影響高校校企合作成效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構建概念模型,即以合作動力、合作關系、溝通機制、外部環(huán)境等因素作為輸入變量,以合作行為作為中介變量,研究其對高校校企合作成效的影響作用機理;同時,在概念模型的基礎上,構建各影響因素的測量指標。通過實證分析得出:校企合作動力、溝通機制與合作關系這三大主要因素對校企合作行為、合作成效有正向積極影響;外部環(huán)境對校企合作成效有正向積極影響,但對校企合作行為影響不顯著;校企合作行為對合作成效也有正向積極影響;不同合作模式在合作行為與合作成效方面存在差異,其中,共建校內外實訓基地在合作行為上表現的積極性最高,取得的合作成效最好。
關鍵詞 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成效;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6)13-0030-08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fā)展,高等教育展現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勢頭。當前,我國已經建成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的高等教育體系,為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隨著經濟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面對經濟和產業(yè)結構調整升級加快步伐,社會文化建設不斷推進特別是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的實施,高等教育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人才培養(yǎng)的同質化傾向嚴重,畢業(yè)生就業(yè)難和就業(yè)質量低的問題仍未有效緩解,生產服務一線緊缺的應用型、復合型、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機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養(yǎng)結構和質量尚未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yè)升級的要求。面對這樣的時代形勢,高校必須深化改革,建立起適應新形勢需要的應用型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機制及教學模式,通過加大與企業(yè)之間的合作,加強教學過程的職業(yè)化和實踐性,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之路。高校通過與企業(yè)的有效合作,在技術、人才、師資、信息等方面進行優(yōu)勢資源互補,是改善高等教育整體教學資源與加大技術管理創(chuàng)新的有效途徑。
近幾年來,政府對“校企合作”人才培養(yǎng)和企業(yè)發(fā)展模式表現出極大關注與支持。校企合作作為技術創(chuàng)新的重要突破口,被提到了新的戰(zhàn)略高度,成為當前我國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重要舉措。但是,當前我國高校與企業(yè)在合作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和困難,如校企合作的效率和有效性尚待提高,缺乏科學有效的合作模式及制度保障,雙方的合作力度不夠、合作持續(xù)能力低、難以建立真正的“雙贏”合作形式等,與德、美、英、日等國差距還很大。郭斌(2012)的調查結果顯示,僅有7.6%的被調查者認為在大學—企業(yè)的合作過程中,雙方實現了合作目標,取得了明顯的合作效果,成效顯著;28.8%的人認為有一定效果,但合作成效不明顯;約25%的被調查者認為校企合作沒有什么效果;甚至有10.6%的人認為校企合作不僅不能帶來雙方效益的提高,反而可能有負面效果;另有27.3%選擇了不清楚[1]。
據此,“如何促進高校校企合作、提高其合作的有效性”為本文研究的出發(fā)點,通過分析影響高校校企合作成效的因素出發(fā),構建出影響因素的概念模型,進而借助問卷調查進行實證研究,探討其中的關鍵影響因子及其對合作成效的影響強弱程度,以期能夠在理論與實證分析的基礎上,立足于現實需求,為高校校企合作的有效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提出政策建議。
二、高校校企合作成效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合作動力
企業(yè)參加校企合作的動力根源于企業(yè)的發(fā)展戰(zhàn)略,本質上是由于利益的驅動,而高校參與校企合作的動力包括三個方面:第一,通過校企合作獲得研究支撐資源,包括企業(yè)豐富的技術資源和實驗設備以及產品生產經驗。企業(yè)為了自身的目的和利益驅動,與高校開展合作,高校通過合作可以獲得一定的研究經費,提高其設備和實驗條件,達到提高學生技能的目的,因此,這成為高校參與校企合作的重要動力。第二,通過校企合作提升高校的社會影響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促進就業(yè)。通過合作的開展,讓學生深入生產、服務、管理一線,培養(yǎng)他們的工作責任感、鍛煉其專業(yè)技能與協(xié)作精神,促進綜合素質的提高,增強其就業(yè)能力,為提高學校影響力打下基礎。第三,通過校企合作能夠對政府的政策進行及時反饋。政府相關政策制定是高校參與校企合作的重要誘因,高校通過校企合作,也能夠對國家的政策、法規(guī)、稅收等宏觀調控手段產生反饋作用。
(二)合作關系
由于校企合作雙方認識上的差別,容易引發(fā)在校企合作上大量存在著供給與需求的錯位問題,最終導致校企合作有效性和績效的下降。一般而言,企業(yè)具有比較明顯的市場導向傾向,對合作成果的商業(yè)價值更為注重,而相比之下,高校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則更關注人才的技能培養(yǎng)和知識的產出結果,這種組織文化或者說價值觀念上的差異被認為將會對校企合作行為產生影響。如何正確對待和處理學校與企業(yè)在價值觀念上的沖突問題,實現兩個組織的對接與協(xié)同,是推動校企合作績效提升的關鍵所在。
(三)溝通機制
校企合作包括人才培養(yǎng)、技術創(chuàng)新、資金投入等方方面面的問題,要保障其正常建立和運行,需要建立和完善組織管理協(xié)調機構和溝通機制,建立相應的負責溝通聯(lián)絡的組織機構,以有效的溝通來推動校企合作項目的落實。校企合作的成效與溝通渠道和信息傳遞休戚相關。校企合作作為高校提升其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其信息溝通與合作聯(lián)絡渠道不暢成了制約校企合作發(fā)展的嚴重障礙,許多研究者提出了校企合作中的溝通與聯(lián)絡障礙問題。R.E.Lopea-Martinez等通過對墨西哥的一個案例進行實證研究顯示,良好的溝通渠道與方式對校企合作行為有積極影響[2]。因此,除了在高校與企業(yè)之間設立溝通機構之外,還要完善溝通機制,并在機構中設立若干工作組,具體組織高校與企業(yè)雙方參與合作項目的策劃研究,處理實踐教學過程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
(四)外部環(huán)境
研究表明,校企合作的外部環(huán)境因素主要受到政府政策的影響。校企合作雙方都有很強的動機去尋找和達成交易成本最低的合作方式,而政府的引導和支持將會直接或間接改變交易成本的結構,從而對校企合作參與者的行為產生影響。政府部門除了可以在政策上引導校企合作,還可以從資金與技術創(chuàng)新的稅收優(yōu)惠政策方面對校企合作進行直接推動和支持。柳卸林基于大量的數據處理得出,政府科技投入水平,科技投入產出的效率、區(qū)域創(chuàng)新環(huán)境對校企合作聯(lián)盟的效果有顯著影響[3]。張經強(2006)等人認為,“政府應該完善政策法規(guī),制定撫惠政策,促進校企合作協(xié)調發(fā)展,著力構建有利于校企結合的大環(huán)境”[4]。
(五)合作行為
Adam D(2006)認為校企合作中,企業(yè)要對合作給予從上到下的支持,減少合作中的不便[5]。趙杭麗、鳳進認為不同企業(yè)的合作目的、資源投入對校企合作成效有不同程度的影響[6]。Veugelers認為,校企的整體創(chuàng)新戰(zhàn)略對高校參與校企合作有顯著正向影響[7]。在校企合作行為中主要包括雙方領導對校企合作的重視程度、參與合作的主動和積極性兩個方面。高層領導作為組織的管理者與決策者,對組織內資源的利用具有重要影響和決定性作用。同時,學校和企業(yè)雙方都積極參與到校企合作過程中,加強合作成員之間的溝通交流,增強合作共識與認同感,也是提高合作成效的重要途徑。
(六)合作模式
除了合作動力、合作關系、溝通機制和外部環(huán)境等因素外,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也對合作成效產生差異化影響。一般來說,采用不同校企合作模式的高校在資源、動力、關系以及溝通、合作積極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高校校企合作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尋求有利于合作各方發(fā)揮其優(yōu)勢的創(chuàng)新機制是校企合作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企業(yè)可以根據校企合作的目標、預期以及技術特點選擇適當的合作方式,提高合作的效率和有效性。Bonaccorsi和Piccaluga認為,校企結合模式是影響校企結合成效的一個重要因素,并指出校企合作創(chuàng)新模式的選擇應根據校企合作各方基于自身的研發(fā)能力、條件以及所處的信息位置,在對風險、收益進行衡量與分析的基礎上作出選擇[8]。
三、校企合作成效影響因素的模型框架及研究假設
(一)概念模型框架構建
通過對高校校企合作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可見,校企合作是一個復雜的多主體合作系統(tǒng),許多因素影響校企合作的成效。在合作要素層面,校企合作動力、合作關系、合作雙方的溝通機制以及外部環(huán)境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從合作過程來看,校企合作行為對合作成效有較大影響,不同的合作模式會在合作行為與合作成效上顯示出差異性。至此,如果把這樣一種描述用于研究參與校企合作的高校校企合作成效影響因素的作用機理,便可以得到一個概念模型,見圖1。
根據前文的分析,校企合作成效是外部環(huán)境與合作各方共同作用的結果。校企動力是影響合作成效的首要因素,校企合作是校企雙方共同創(chuàng)造績效的活動,充分的動力能促進高校與企業(yè)開展長遠、可持續(xù)的合作。校企合作關系、溝通機制以及外部環(huán)境與合作動力一樣,也是影響校企合作成效的關鍵因素。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有利于合作雙方取得較好的合作效果。有效的溝通機制可以降低校企合作過程中的交流成本,提升校企合作效率。在外部環(huán)境中,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等都會對校企合作成效產生影響,但政府對校企合作的影響較直接,通過幫助校企雙方尋求合作者,減少了參與校企合作雙方的搜尋成本,進而能促進合作成效。同時,校企合作行為的積極性越高,合作成效越好,并且不同的合作模式也會在合作行為與合作成效上顯示出差異。
(二)研究假設的提出
1.校企合作動力與合作行為、合作成效的關系及假設
校企合作是校企雙方共同合作、創(chuàng)造績效的活動,在實現合作目標與成效的過程中,合作動力是影響合作成效的首要因素。Pmueller等對高校與企業(yè)的調查也表明,校企之間的文化價值差異并不會阻礙合作的開展,但需要在兩種文化之間建立有效的溝通、對接、協(xié)同機制[9]。高校是否愿意、在多大程度上愿意與企業(yè)開展合作以及對合作所投入的人、財、物等直接決定校企合作的成效。高校的合作意愿與積極性直接決定與企業(yè)合作所提供的知識數量與質量,合作意愿越弱,高校合作過程中行為越不積極,合作成效越不高。據此,提出以下假設:
H1a:校企合作動力對校企合作行為有正向影響,即:合作動力越強烈,合作行為越積極;
H1b:校企合作動力對校企合作成效有正向影響,即:合作動力越強烈,合作成效越好;
2.校企合作關系與合作行為、合作成效的關系及假設
校企合作關系一方面表現為校企合作雙方相互依賴的關系,另一方面表現為雙方相互影響的關系。一般來說,合作雙方地理距離、參與合作成員的個人關系、相互之間的信任感、長期的合作關系、利益分配的明確、目標的一致性等都會影響校企合作關系的緊密性和信任程度。校企合作關系是通過在委托、信任與交流模式的影響中逐漸完成、成長的。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有利于合作雙方取得較好的合作成效,一般說來,通過長期的合作,合作雙方的關系會趨于正式化和制度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合作效率。Bloedon R指出,校企合作中,雙方建立關系時的互相信任感越強,在價值和心理上對對方的認同感越強,它們之間的合作關系就維持得越久[10]。Fritsch的研究表明,在校企合作中具有支持合作態(tài)度的大學研究人員對合作績效有著更大的貢獻[11]。通常情況下,學校與企業(yè)間的合作時間越長,相互之間越具有默契,合作進行中出現沖突的可能性就越小,關系就越穩(wěn)定,合作成效就越好。據此,提出以下假設:
H2a:校企合作關系對校企合作行為有正向影響,即:合作關系越穩(wěn)定,合作行為越積極;
H2b:校企合作關系對校企合作成效有正向影響,即:合作關系越穩(wěn)定,合作成效越好。
3.校企溝通機制與合作行為、合作成效的關系及假設
許多學者對組織的有效溝通形式進行了研究,信息溝通與合作聯(lián)絡渠道不暢成為制約校企合作發(fā)展的嚴重障礙,但高的溝通頻率與質量可以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與有效性。Kelso R認為,高的溝通頻率、好的溝通效果可以使問題在更短時間內,以更好的方式進行解決,因為當信息溝通有效,決策的程序化水平比較高時,就能減少由于一些非重要輔助活動而帶來的成本(包括時間與資金),從而提高合作效率[12]。Petr Hanel和Marc St-Pierre等人指出,定期舉行非正式交流對校企合作雙方加強溝通、增進感情和了解、促進合作行為積極性有正向影響[13]。李梅芳指出,通過設立由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和學校、企業(yè)三方組成的“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具體管理高校與企業(yè)雙方的溝通交流,處理實踐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有利于提高校企合作成效[14]。據此,提出以下假設:
H3a:校企溝通機制對校企合作行為有正向影響,即:溝通機制越完善,合作行為越積極;
H3b:校企溝通機制對校企合作成效有正向影響,即:溝通機制越完善,合作成效越好。
4.外部環(huán)境與合作行為、合作成效的關系及假設
外部環(huán)境中,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社會經濟等都會對校企合作成效產生重大影響,本文所研究的外部環(huán)境因素主要是指政府和中介這兩個對校企合作有較直接影響的方面。Elias G Carayannis和Jeffrey Alexander認為,校企合作雙方在合作過程中存在較強的資源和能力互補性,這有利于合作關系的建立,并取得較高的合作成效,但這種合作關系的建立卻常常受到外部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15]。D.H.Lee認為,在校企合作的產生過程中,政府在企業(yè)與高校之間的中介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16]。校企合作雙方都有很強的動力去尋找和達成交易成本最低的校企合作方式,而政府的引導和支持將會直接或間接改變交易成本的結構,從而對校企合作參與者的行為產生影響。據此,提出以下假設:
H4a:外部環(huán)境因素對校企合作行為有正向影響,即:外部因素對合作的支持性越強,合作行為越積極;
H4b:外部環(huán)境因素對校企合作成效有正向影響,即:外部因素對合作的支持性越強,合作成效越好。
5.校企合作行為與合作成效的關系及假設
高校作為校企合作的主體之一,是校企合作中知識轉移、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基地,其行為對校企合作有著重要影響。Parkhe采用博弈分析法認為,高校以往的合作歷史和未來的合作前景對校企合作成效有著重要影響[17]。Mora-Valentin等認為,合作方的聲譽是影響校企合作成效的關鍵要素[18]。葉飛等以珠三角地區(qū)80家企業(yè)為樣本進行實證分析發(fā)現,大學科研院所的合作經驗對校企合作過程中知識轉移成效有顯著的正向影響[19]。據此,提出以下假設:
H5:校企合作行為對校企合作成效有正向影響,即:合作行為越積極,合作成效越好。
6.校企合作模式與合作行為、合作成效的關系及假設
校企合作的模式多種多樣。根據合作關系的緊密程度和組織方式,校企合作模式包括:技術轉讓、合作研究、共建實體、人才交流與培訓、技術服務與咨詢等。Donald S通過對加拿大36家先進材料生產廠家的實證研究發(fā)現,校企合作是技術創(chuàng)新最受歡迎的一種方式[20]。郭曉川通過針對大學的實證研究發(fā)現,委托-代理模式是國內大學教師與產業(yè)界最喜歡的一種合作模式。Tanriverdi指出,校企合作模式直接影響校企合作的產出效率及有效性[21]。因此,要取得較高的校企合作成效,提高合作的效率和有效性,必須選擇一種適當的合作模式,根據雙方的合作目標、預期以及學校的教學優(yōu)勢、企業(yè)自身的技術特點,選擇適當的合作方式。據此,提出以下假設:
H6a: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合作行為方面存在差異;
H6b: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合作成效方面存在差異。
四、研究設計與實證分析
(一)調查問卷設計與收集情況
1.問卷基本內容
本研究問卷設計的主要內容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基本信息,包括填表者的職位、學校辦學性質、學校層次、合作類型、合作模式、合作企業(yè)的行業(yè)、產業(yè)、合作時間、合作對象、項目合作信息來源、合作目的等。第二部分,變量評價,采用李克特(Likert)5點量表,通過對具體題項打分而獲得受訪者對各個變量的評價信息,內容包括:高校參與校企合作的動力、與企業(yè)的關系、溝通機制以及外部環(huán)境因素等信息的搜集。
2.變量與測量指標選取
根據前人對校企合作成效的研究,以合作動力、合作關系、溝通機制、外部環(huán)境等因素作為輸入變量,以合作行為作為中介變量,研究各變量對高校校企合作成效的影響作用機理,在所提出的概念模型基礎上,構建校企合作成效影響因素的具體指標。本研究將高校校企合作成效的影響因素視作一個系統(tǒng),為測量各個影響因素對校企合作成效的影響情況,設計了問卷進行調查和實證分析。其中,問卷包括合作動力、合作關系、溝通機制、外部環(huán)境、合作行為、合作成效6個一級指標和32個二級指標。
3.問卷搜集和樣本情況
數據收集采用了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對象主要是高校校企合作的相關負責人、學校分管領導、校企合作相關專業(yè)的負責人及學生,共發(fā)放問卷147份,回收138份,問卷回收率93%,剔除部分無效問卷后,有效問卷為130份,有效回收率為88%。調查樣本選取了江蘇省內的24所高等院校,從調查樣本校企合作的產業(yè)分布情況來看,主要以與第二產業(yè)(13所)、第三產業(yè)(9所)的合作項目為主,第一產業(yè)最少(2所);從合作類型來看,高校與企業(yè)的合作以校企共建為主,這一類型占所有樣本的64.5%,以校為主、以企業(yè)為主的分別占25.4%和10.1%。從合作時間來看,高校與企業(yè)的合作時間主要集中在2-4年或4年以上的長期合作,其中,2-4年的合作期限占總樣本的40%,4年以上占30.8%。
(二)實證分析
1.信度、效度檢驗
本研究主要是以結構式問卷作為研究工具進行資料收集,在進行不斷測試后,剔除無效因子后剩下的因子符合內容效度的要求,下面對篩選過后的有效問項進行信度分析,并采用Cronbacha系數法來分析信度。本研究中影響校企合作成效的Cronbachsα值高于0.8,超過了一般標準0.7。說明該問卷所獲取資料的一致性程度較高,問卷在不同測試者中進行反復調查可以獲得較為一致的結論。效度分析發(fā)現,各個因素與總分的相關系數在0.601~0.653之間,且各個因素之間的相關程度也在0.313~0.489之間。因此,綜合分析可見,本問卷的結構效度較好。
2.因子分析
通過因子分析,判斷校企合作成效各影響因素的不同測度題項是否準確反映了該變量的特性,并在此基礎上,采用相關分析與回歸分析驗證論文的研究假設是否成立。
(1)校企合作影響因素的因子分析
首先,對校企合作動力、合作關系、溝通機制與外部環(huán)境進行因子分析。采用SPSS20.0中KMO測度與Bartlett sphere檢驗法來對回收問卷中所有變量的相關矩陣進行檢驗,測試結果KMO為0.802,Bartlett sphere檢驗中顯著性概率sig值為0.000(小于0.001),完全適合因子分析條件。同時采用Descriptives和Extraction中主成分分析方法,對校企合作的因素模塊進行因子分析,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作為有效因子,采用迭代次數為25的最大收斂,方差最大旋轉。Score項的選擇把變量作為回歸分析使用變量保存,得到高校校企合作決定性因素模塊的因子分析載荷矩陣,最后形成11個題項,4個維度的正式量表,因素1為合作動力的有效因子,因素2是合作關系的有效因子,因素3為校企合作溝通機制的有效因子,因素4為校企合作外部環(huán)境的有效因子,4個因子的總體方差解釋達到77.86%,說明提取的4個因子對底層的各個指標綜合反映效果良好。
其次,對校企合作行為的因子分析。同樣進行樣本充分性和球形檢驗,KMO系數為0.913,Bartlett球形檢驗在0.000(滿足Bartlett<0.001的要求)水平顯著,說明樣本數據適合進行因素分析。采用最大方差主成分分析和參照軸旋轉,根據Kaiser檢驗標準,剔除一致性較差的因子,得到有效因子B1、B2、B5、B7,所對應的因子荷重分別為0.856、0.809、0.718、0.844,說明項目內部具有較高的一致性,所得因素將用于后面分析。
(2)校企合作成效的因子分析
在原樣本問卷中設計了7個校企合作成效方面的內容。再不斷進行因子分析測試,剔除一致性較差的因子,最后剩下P2、P3、P6、P7四個題項,其因子荷重均在0.600以上,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和一致性;樣本充分性和球度檢驗結果顯示KMO系數達到0.734,屬于較好水平,Bartlett球形檢驗在0.000水平顯著,依據Kaiser檢驗標準,本研究的樣本和項目適合進行因素分析。
3.相關分析
在相關性方面,如表1所示,在影響因素方面,動力因素、合作關系、溝通機制和合作的外部環(huán)境與合作行為和合作成效各變量均存在顯著的相關性(p<0.01),其中合作關系和校企合作行為相關性最高,達到0.827,合作關系與校企合作成效相關性為0.627。合作動力與校企合作行為的相關性為0.650,合作動力與校企合作成效的相關系數為0.611。溝通機制與校企合作行為的相關系數為0.597,溝通機制與校企合作成效的相關系數為0.531。外部環(huán)境與校企合作行為的相關性為0.254,外部環(huán)境與校企合作成效的相關系數為0.591。相關分析發(fā)現校企合作行為與校企合作成效也存在著顯著相關性(p<0.01),合作行為與合作成效之間的相關系數是0.781。
4.回歸分析
(1)合作動力、合作關系、溝通機制與外部環(huán)境對合作行為的回歸分析
在探討合作動力、合作關系、溝通機制和外部環(huán)境與校企合作行為的影響過程中,以合作動力、合作關系、溝通機制、外部環(huán)境為自變量,以校企合作行為為因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結果見表2。模型中的適配度達到顯著性水平(F=257.043,P=0.000),調整的R2為0.853。模型中的D-W值為1.804,不存在自相關現象;VIF遠小于10,說明各變量之間并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從回歸結果還可以看到,合作動力、合作關系及溝通機制與合作行為關系都很顯著,但外部環(huán)境對合作行為的影響不顯著,究其原因是由于政府對校企合作的引導或支持主要體現在宏觀政策上,而對具體合作項目的內在活動形式、交流等問題并未進行過多干涉,因而政府有關產學合作的措施對產學合作過程中的決策、交流等行為沒有顯著影響,從而驗證了假設H1a、H2a、H3a。
(2)合作動力、合作關系、溝通機制與外部環(huán)境對合作成效的回歸分析
合作動力、合作關系、溝通機制和外部環(huán)境與校企合作成效的多元回歸結果見表3。模型中的適配度達到顯著性水平(F=44.328,P=0.000),調整的R2為0.487。模型中的VIF遠小于10,說明各變量之間并不存在多重共線性,D-W值為1.574,不存在自相關現象。從回歸結果還可以看到,合作動力、合作關系、溝通機制和外部環(huán)境因素與校企合作成效間關系顯著,其顯著性概率都在0.005及以下。這表明,合作動力、合作關系、溝通機制和外部環(huán)境對校企合作成效的影響顯著;從而支持原假設H1b、H2b、H3b、H4b。結合表2和表3的回歸分析結果,驗證了H1a、H1b、H2a、H2b、H3a、H3b、H4b。
(3)合作行為對合作成效的回歸分析
校企合作行為對合作成效的多元回歸結果見表4。模型中的適配度達到顯著性水平(F=20.279,P=0.000),調整的R2為0.141。模型中的VIF遠小于10,說明各變量之間并不存在多重共線性,D-W值為1.774,不存在自相關現象?;貧w分析結果表明,校企合作行為與合作成效關系顯著,其顯著性概率為0.000,支持原假設H5。
由于校企合作成效除了受以上幾個因素影響之外,還會受到校企合作模式的影響。本文采用方差分析來檢驗校企合作模式對合作成效是否存在影響,及不同合作模式對成效影響力的強弱程度,并以此作為后續(xù)研究的考量依據。對校企合作模式,本研究將其分為四大類并對其按照數字1、2、3、4進行編號,1以人才交流或員工培訓為主,2以共建校內外實訓基地為主,3以合作開發(fā)課程和工藝改進為主,4以新產品設計為主。采用單因素方差(One-way ANOVA)進行分析,以判斷校企合作模式對校企合作行為與成效是否有顯著影響,結果見表5。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合作行為(F=4.095,P=0.043)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在合作行為方面,共建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合作模式的主體行為最積極,合作開發(fā)課程合作模式次之,為3.981,因此假設H6a得到證實。在校企合作成效方面,不同的合作模式與校企合作成效間存在顯著差異(F=3.263,P=0.005),因此假設H6b得到支持。其中,共建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成效最好,這表明共建實訓基地有利于促進校企合作取得較好成效。
(三)假設驗證
根據論文的理論設計,運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就高校校企合作成效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并對本文所提出的假設進行驗證。結果匯總見表6。
五、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合作動力、合作關系、溝通機制、外部環(huán)境以及合作行為對校企合作成效均有顯著影響。其中,合作行為作為中介力量是提高校企合作成效的關鍵。
合作動力、合作關系以及溝通機制對合作行為均有顯著影響,但外部環(huán)境對合作行為的影響作用不顯著。原因在于政府對校企合作的引導或支持主要體現在宏觀政策上,而對具體合作項目的內在活動形式、交流等問題并不十分關心,因而政府有關產學合作的措施對產學合作過程中的決策、交流等行為沒有顯著影響。
不同合作模式在合作行為與成效方面都存在差異,其中,共建校內外實訓基地在合作行為上表現得積極性最高,取得的合作成效最好。
(二)建議
校企合作是我國高等教育培養(yǎng)人才、產品開發(fā)、技術革新與改造的重要途徑,但目前我國高校校企合作成效不高是不爭的事實。而選擇適當的合作模式、加強校企合作行為的積極性是提高合作成效的關鍵所在。高校與企業(yè)作為校企合作中兩個不同的利益主體,在合作中對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課程的設置、實訓基地的建設以及利益分配、資金投向等方面會出現一些分歧或矛盾,政府作為高校市場的培育者和市場化體制環(huán)境的提供者,應該承擔起協(xié)調服務這一綜合性管理的職能。因此,要使校企合作發(fā)展得到有效保障,必須發(fā)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切實加強領導,動員全社會關心支持高等教育發(fā)展;加強統(tǒng)籌管理,為高等教育提供強有力的公共服務和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加強調控,完善高等教育有關法律法規(guī);同時,以“人才”為核心,加強學校、企業(yè)的雙向合作,一方面,加強課程體系建設的“雙向合作”,另一方面,推進個性化課程的實施,加強技術交流的橫向發(fā)展,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
參 考 文 獻
[1]郭斌. 知識經濟下產學合作的模式、機制與績效評價[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2:68.
[2]R.E. Lopea-MartinezR.E.et al. Motivations and Obstacles to University Industry Cooperating(UIC): A Mexican Case[J]. R&D; Management, 2004(1):45-64.
[3]柳卸林.2004—2005年中國區(qū)域創(chuàng)新能力分析報告[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05(6):33-39.
[4]張經強.高校產學研合作中的若干問題及思考[J].技術與創(chuàng)新管理, 2006(1):92-94.
[5]J.Gandhi, Adam D.Cooperation and Rebellion under Dictatorships[J]. Economics & Politics, 2006(13):342-355.
[6]趙杭麗,鳳進.實施校企資源整合提升中醫(yī)藥產業(yè)綜合競爭力[J].研究與發(fā)展管理, 2004(6):103-107.
[7]Reinhilde Veugelers, Bruno Cassiman. R&D; Cooperation between Firms and Universities: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Belgian Manufactur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05(23):355-379.
[8]Bonaccorsi,Piccaluga.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hips[J]. R&D; Management, 2004(1):22-43.
[9]Pmueller. Exploring the Knowledge Filter: How Entrepreneurship and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hips Drive Economic Growth[J]. Research Policy, 2014(12):334-346.
[10]Bloedon R. Making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ve Research Succeed[J].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5(2):44-49.
[11]Michael Fritsch. Innovation Regional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R&D; Cooperation[J]. Research Policy, 2007(33):245-255.
[12]JAS Kelso,R Bergman,RB Cairns. Principles of Dynamic Pattern Formation and Change for a Science of Human Behavior[J]. Research Policy, 2008(15):313-326.
[13]Petr Hanel,Marc St-Pierre.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by Canadian Manufacturing Firms[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10(9):12-26.
[14]李梅芳.校企合作成效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 2011:64.
[15]Elias G Carayannis & Jeffrey Alexander. Winning By Co-Operating in Strategic Government-University-Industry R&D; Partnerships: The Power of Complex Dynamic Knowledge Networks[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09(24):197-210.
[16]D.H.lee. 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An Analysi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J]. R&D; Management, 2012(20):123-129.
[17]A Parkhe. Orchestrating Innovation Networks[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2006(2):13-21.
[18]EM Mora-Valentin. Determining Factors in the Success of R&D; Cooperative Agreements between Firms and Research Organizations[J]. Research Policy, 2010(8):155-167.
[19]葉飛,周蓉,張紅.校企產學研合作過程中知識轉移績效的關鍵影響因素研究[J].工業(yè)技術經濟, 2009(6):116-120.
[20]Donald S.Siegel. Commercial Knowledge Transfers from Universities to Firms: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J].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7(3):32-45.
[21]Tanriverd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latedness Knowledge Management Capability and Performance of Multi-business Firms[J].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Center, 2010(29):31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