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
摘 要: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語文能力不是別的,就是語感。因此,中學語文教學必須走進生活,培養(yǎng)學生的直覺思維,在生活體驗過程中訓練學生的語感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途徑和策略為:在閱讀中積累語感,在情境中深化語感,在訓練中內(nèi)化語感。
關鍵詞: 語文教學 語感 語文能力
一、在閱讀中積累語感
閱讀是手、眼、腦等多種感官協(xié)調(diào)活動的過程,是直覺體悟語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速讀廣覽,是訓練直覺思維的有效途徑。中學語文課本中很多篇章文質兼美、情文并茂,鼓勵學生讀背這些文章,是學生積累知識、豐富語感的很重要途徑。
聽和說是口語交際的兩個表現(xiàn)形式。“聽話是憑借語言理解說話者所講的意思。聽的言語活動不是機械、被動地接受理解和接受信息的過程”??梢?,聽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平時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端正聽的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多聽、會聽,在聽中積極感知。聽是吸收,說是表達,說是對聽的檢驗。因此,聽后還須多說,讓學生經(jīng)過大量語言實踐,把聽到的語言材料中蘊含的內(nèi)容、意義說出來,以進一步鍛煉他們的感知。如此經(jīng)常練習,學生的語感能力就會不斷提高。
閱讀是積累語感的有效途徑。多讀、熟讀、讀后深思,能有效激發(fā)語感。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誦讀的效果。古時私塾先生們很看重誦讀,要求學生反復讀、仔細讀,做到熟讀成誦,“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便是對誦讀的評價?,F(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誦讀中語調(diào)、節(jié)奏、語感反復刺激,便在學習者特定精神上留下“聲音映像”,這種內(nèi)在的映像遇到外界刺激,熟悉的語言便自然而然地從記憶中溢出。如筆者教學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時,對于文中描寫詩人聆聽、感受琵琶樂的重點句段,先指導學生朗讀,讓他們推敲、品味、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生動準確,想象體會當時背景和情景,然后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重點詩句,體會文中主人公觸景生情、吟詩抒情的感人情境。只有通過誦讀,學生才能悟出語言材料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繽紛的景和感人肺腑的情。在學生讀中獲得感知之后,還要進一步要求他們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進行必要的練筆,鞏固讀的成果。這樣良好的語感就會在讀中得到積累,在寫中得到發(fā)展。
另外,“語感是憑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感知”。顯而易見,生活經(jīng)驗和自身知識積累是語感的源泉。很多學生由于生活經(jīng)歷不足,實踐經(jīng)驗有限,因此只有勤記多背,積累知識,將語言材料內(nèi)化為自己的言語,才是積累語感、豐富語感的重要途徑。
二、在情境中深化語感
文學作品不僅具有字面意義,還有言外之音或語外之意的高情遠韻,這種語感才是最敏銳、最深切的。豐富的想象與聯(lián)想,對于這種最敏銳、最深切的語感的形成與發(fā)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由于語感能力培養(yǎng)離不開理性思維參與,離不開對語言文字的靈敏感覺,離不開學生的悟性。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中,積極創(chuàng)設語感情境,讓學生學會分析、琢磨,從而實現(xiàn)對語言的準確領悟。領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讀精思、分析琢磨。”在詩歌單元教學中,先讓學生熟讀,整體感知詩歌內(nèi)容,然后引導學生分析、推敲,理清作者思路和文章表達的情感。耐心期待,熱情喚醒,巧妙點撥,使學生由淺入深,從迷茫走到開朗再到頓悟?!耙蝗找徽芯€,十年積成緞”。經(jīng)過長期有效的訓練,學生的語感會進一步得到鍛煉。
三、在訓練中內(nèi)化語感
學生在語言學習中,“不僅接觸經(jīng)過專家精心選定的話語材料,而且接觸各種語言知識,并有各種各樣的實踐訓練”。因此,語文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的語感訓練。有的人將“訓”機械地等同于“講”,于是學堂變講堂,老師大講特講,一講到底,違背了訓示規(guī)則的“講”,一則表現(xiàn)為逐字逐句的“串講”,二則表現(xiàn)為過分執(zhí)著于逐層逐段的“講析”?!按v”、“講析”往往是見字不見詞、見詞不見句、見句不見段、見段不見篇,好端端的一篇文章被碎尸萬段,忽略學生對整體作品的感知與直覺體悟。對于一般人來說,應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對于語文老師來說,應是知有不言,言有不盡。知有不言指學生已懂的不講,與教學目標無關的不講,暫時不需要理解的不講;言有不盡則是點到為止,給學生想象力騰出自由空間。
由此,語文教學中老師應放開手腳,讓學生自主地、自由地閱讀體會和感悟。學生完全可以展開合理想象和聯(lián)想,對語言材料進行品評和鑒賞。這是學生與作者在生活體驗上的一種溝通,需要學生不僅能充分領會語言文字的字面意義,還要能領會語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叭绻麊慰坎樽值?,不可能得到什么深切語感。唯有從生活方面體驗,把生活所得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積聚得多了,了解得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語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時候鑒賞作品就能接近作者的旨趣了”。如執(zhí)教《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時,課堂上學生的發(fā)言就能印證上述理論。這樣引導:“作者對待政治失意、骨肉分離非常豁達,能積極樂觀面對。同學們,你有過不如意的事嗎?你苦悶過、彷徨過嗎?你是怎樣做的?請用最簡潔的語言說出真實的想法?!碑攬鼍陀袃擅瑢W結合自己的經(jīng)歷談了感受:一名學生由對小學老師的不理解,通過學習這首詞后變?yōu)槔斫?;一名學生因為家庭親人的不幸感到苦悶,學習后也變?yōu)槔斫饷靼琢恕霸掠嘘幥鐖A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的道理。通過引導學生感受和體驗學習,升華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對語文教學來說,通過語文方法實現(xiàn)對學生精神世界的熏陶。學生除了能在知識領域中得以擴大與加深外,同時獲得美感與道德教育,對他們心智發(fā)展與品德修養(yǎng)陶冶有很大幫助。因此,語文教學中的語感訓練對學生而言是一種感情的凈化,是充滿生機的、積極的教育。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