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加好
摘 要:“學案導學”是指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教師的指導為主導,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從學案導學的應用意義、導學案設計模式、導學案使用方式三方面論述。師生共同完成課程教學目標的新型教育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導學為方法。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學案導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17-0053-01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發(fā)展,導學案這種新型教學模式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所謂導學案,就是以教師啟發(fā)為主導、帶動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導讀、導聽、導思、導做”方式的應用對學生的主動學習動力進行激發(fā),并由師生共同對教學任務進行完成,通過該種方式的應用,不僅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種較大的激發(fā),且能夠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給予教師更大的發(fā)揮空間。
一、學案導學的應用意義
學案導學方式在教學中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首先,學案導學方式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對于學習而言,是對知識主動發(fā)現(xiàn)的過程,而不是以被動的方式接受知識。通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則能夠使學生對知識產(chǎn)生興趣的同時,形成一種積極的學習動力;其次,學案導學方式的引入是對現(xiàn)今新課程理念進行適應的重要舉措,新課程改革對于學生的生物歸納、概括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該種情況下,如果繼續(xù)用“填鴨”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則很難滿足新課程對于學生能力的要求。通過學案導學方式的應用,則能夠較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導學案設計模式
在生物導學案設計中,其一般會包含以下步驟:第一,學習目標。即在課程開始之后由教師及時對本堂課程的學習任務進行明確;第二,重點難點。通過重點難點的闡述使學生對本堂課程的重要信息以及知識進行初步獲??;第三,前置性補償。即通過以往學生學習過、同新課程具有一定聯(lián)系的舊知識引入新知識的學習;第四,新知探究。由學生以預習的方式對本課知識進行自主探究;第五,形成性檢測。通過提問以及作業(yè)的形式對學生提前預習的效果進行檢測;第六,學習反思。根據(jù)形成性檢測所獲得的結果對本課預習重點以及問題進行總結。
三、導學案使用方式
一是課前。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需要做好本堂課程“導學案”的印制,并將其發(fā)放給學生,在對“導學案”進行發(fā)放之前,教師可以對本堂課程內容有關的生物知識進行一定的介紹,使學生對課程內容有所了解。當下次課程開始前,學生對導學案進行上交,由教師批閱,針對導學案中出現(xiàn)的情況對課程進行第二次備課,將學生的疑惑點作為課程的重點部分進行講授。例如,在對遺傳相關知識進行講解時,教師可以先對本節(jié)課程有關的課題進行布置:首先,對色盲的相關資料進行收集,并通過對醫(yī)務室學生體檢信息的查閱對本校男女色盲的比例以及人數(shù)進行統(tǒng)計;其次,可以發(fā)動學生成立調查小組,進一步對本地區(qū)色盲遺傳發(fā)病情況進行統(tǒng)計,以此激發(fā)學生生物知識學習的興趣。二是課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程開始時就需要對學生做好學習目標的交代,使學生具有學習方向。之后,則是學生展示環(huán)節(jié),由教師先對課堂課程相關重點問題進行出示,在學生分組討論之后,以集中的方式對討論結果進行展示。教師在對問題答疑時,則需要將重點放在對中、下等學生的提問,并對學習好的學生加以兼顧。只要學生能夠給出肯定的答案,即使具有一定的錯誤,也可以不立即糾正,而是通過知識的講解幫助學生獲得正確答案。在核心講解環(huán)節(jié),教師則需要通過導學方式的科學應用,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小組思考、分析以及合作探討,最終由學生獲得知識并予以掌握。如在“遺傳因子發(fā)現(xiàn)”課程的講解中,孟德爾假說是該堂課程的一個教學難點。當孟德爾對該假說進行提出時,當時的生物學界還沒有對受精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產(chǎn)生認識,而孟德爾根據(jù)實驗方式所提出的觀點,在當時可以說是超越時代的一種設想方式。當學生對該相對性狀實驗進行學習時,由于還沒有掌握減數(shù)分裂知識,就需要教師在對該假說進行講解的同時,進行適當?shù)狞c撥。同時,另一個難點就是如何讓學生理解該過程中的哪個步驟是演繹,對此,教師則可以設計出“假說——演繹法”的導學流程,在安排學生在課上完成訓練、給出反饋之后對學生安排課后作業(yè)。三是課后。當課程完成后,由學生進行矯正上交。教師對學生作業(yè)進行批閱后,可以對學生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進一步的補差以及輔導,以保障教學效果。
四、結束語
學案導學是一種新型、科學的教學方法,運用到初中生物教學中突出一個“導”字,做到以學定教,在使用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要指導學法,在課堂中的讀、聽、思、說、議、做等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理解、掌握學習方法,促使學生不僅“學會”,還要“會學”。教師要引導思維方向,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廣闊性,要鼓勵創(chuàng)新,鍛煉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黃德慶.利用學案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實效性[J].中學生物學,2011(04).
[2]郭元祥.導學案究竟導了什么[J].湖北教育,2013(03),
[3]賀建.中學生物教學建模[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
[4]張晨陽.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中的預設與生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