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帥軍 林仁敬莫彬艷(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肛腸科,湖南 長沙 410005)
?
腸舒顆粒治療肝郁脾虛型潰瘍性結腸炎60例
李帥軍 林仁敬*莫彬艷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肛腸科,湖南 長沙 410005)
【摘要】目的 觀察腸舒顆粒對患者血清NO濃度及其血清TNF-α、IL-6、IL-8水平的影響并探其作用機制。方法 將符合納入標準的60 例UC患者隨機分為腸舒顆粒組、柳氮磺吡啶片組和中西藥結合組,分別進行治療。選擇腸黏膜病變、中醫(yī)證候療效以及測定治療前后三組患者血清NO濃度、TNF-α、IL-6、IL-10的水平作為觀察指標。結果 三組患者的腸黏膜療效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腸舒顆粒組對患者的證候療效組柳氮磺吡啶片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與中西藥結合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腸舒顆粒組與中西藥結合組治療后血清NO濃度、TNF-α、IL-6、IL-8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柳氮磺吡啶片組治療后血清NO濃度、TNF-α、IL-6、IL-8水平與腸舒顆粒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腸舒顆粒治療肝郁脾虛證UC有確切的療效,這可能與其下調患者血清NO濃度及其TNF-α、IL-6、IL-8的水平有關。
【關鍵詞】腸舒顆粒;潰瘍性結腸炎;肝郁脾虛
腸舒顆粒是在對潰瘍性結腸炎(UC)治療過程中的經驗總結,有確切療效,本次研究是對本方作用機制的探討,結論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研究的UC患者來源于第二附屬醫(yī)院2013年7月至2014 年7月肛腸科門診或住院患者,共60例,隨機分為腸舒顆粒組、柳氮磺吡啶片組和中西藥組,每組20例。三組患者相關因素(如年齡、病程、性別、病情構成)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診斷標準:全部病例中醫(yī)診斷符合2009年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潰瘍性結腸炎中醫(yī)診療共識中的肝郁脾虛證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符合2007年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協(xié)作組對“對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guī)范的共識意見”。
1.3 治療方法
1.3.1 腸舒顆粒組:給予腸舒顆粒(陳皮、防風、薏苡仁、白豆蔻、木香、黃連、白術、白芍、茯苓、澤瀉、甘草等),由湖南省中醫(yī)院藥房提供,將配方顆粒全部打開,兌溫水成300 mL藥液,早晚各1次,每次口服150 mL藥液。
1.3.2 柳氮磺吡啶片組:給予柳氮磺吡啶片250毫克/次(由山西同達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每天3次。
1.3.3 中西藥組:將腸舒顆粒1付,兌溫水成300 mL藥液,早晚各1次,每次口服150 mL藥液,同時合用柳氮磺吡啶片250毫克/次,每天3次。1個療程為30 d,治療3個療程后,觀察臨床癥狀并結合電子結腸腸鏡觀察腸黏膜情況進行療效評價。
2.1 療效標準
2.1.1 評定標準-黏膜。痊愈:電子腸鏡檢查結果示腸黏膜病變已基本正常;顯效:結腸鏡結腸鏡檢查黏膜病變較前有較大的好轉,呈輕度炎性反應;有效:電子腸鏡檢查結果示黏膜病變較前稍有好轉;無效:電子腸鏡檢查結果示黏膜病變較前無改變或者較前加重。
2.1.2 評定標準-中醫(yī)證候。痊愈:患者的癥狀、體征較治療前消失,證侯積分較治療前減少至少90%;顯效:患者的癥狀、體征顯著改善,證侯積分較治療前減少至少75%;有效:患者的癥狀、體征有所好轉,證侯積分較前減少至少30%;無效:患者的癥狀、體征均無改善,甚或加重,證侯積分減少較前不到30%。
2.2 標本采集及檢測方法:三組UC患者在治療前后各空腹抽靜脈血4 mL,分別用硝酸還原法和ELISA法檢測血清NO濃度及血清IL-6、TNF-α、IL-8的水平。
2.4 治療結果:見表2~4。
表1 三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
表2 三組患者治療結束后腸鏡下黏膜的療效比較
表3 三組患者治療結束后中醫(yī)癥候療效的比較
表4 三組患者治療結束后血清NO、TNF-α、IL-6、IL-8的變化(ng/L)
通過多年的臨床治療,結合潰結活動期的病機特點,認為本病由肝氣郁滯,橫逆犯脾,脾胃失化,氣機失調、不暢,水液運化失常而發(fā)病,本病在早期病機變化多實證,肝氣郁滯或濕阻中焦為主,故治療上應補脾柔肝,祛濕止瀉。腸舒顆粒是自擬方名,是由痛瀉要方加木香、黃連、茯苓、薏苡仁、白豆蔻、澤瀉、甘草而成。方用白術燥濕健脾,白芍養(yǎng)血瀉肝,陳皮理氣醒脾,防風散肝舒脾。四藥相配,可以補脾土而瀉肝木,調氣機以止痛瀉,加入茯苓、薏苡仁、澤瀉、白豆蔻健脾滲濕,木香、黃連清熱化濕以止腹痛腹瀉。
UC是一種病因未明的多因素、多層次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眾多細胞因子在UC發(fā)病中常有參與,從而打破了促炎細胞和抗炎細胞因子之間平衡,了導致IL在UC發(fā)生、發(fā)展中的分泌和表達失常,導致了腸黏膜炎癥的發(fā)生和發(fā)展[1]。研究結果顯示UC患者血清TNF-α,IL-8及結腸黏膜iNOS,NO水平均明顯增高[2-3],且隨著病理改變的加重,各項指標的含量均逐漸升高[4],IL-6、IL-8、TNF-α等促炎性細胞因子是能介導UC發(fā)病的細胞因子已被證實,iNOS表達被TNF-α及IL刺激導致大量增加,合成大量的NO,NO致使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破壞,對腸黏膜有殺傷毒性及促炎作用[5],研究表明使用NOS抑制劑可明顯改善結腸損傷的范圍和程度,且血清中NO濃度及其IL-6、IL-8、TNF-α隨病情的好轉而下降,證實了參與UC的發(fā)病且與病情輕重相關的細胞因子有NO、IL-6、IL-8、TNF-α。因此,通過下調患者血清NO濃度及其IL-6、IL-8、TNF-Q的水平,恢復腸道免疫平衡,達到緩解UC的目的,可能是腸舒顆粒的作用機制,同時腸舒顆粒無明顯不良反應,有較好的臨床使用價值。
參考文獻
[l]陳治水,陳寧.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yī)結合研究新進展[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32(4):437.
[2]樊慧麗,陳玉梅.潰瘍性結腸炎的發(fā)病機制和治療進展[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2,2(15):228.
[3]鄭妙貞,張?zhí)K閩,潘仁智.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和TNFa測定[J].醫(yī)學研究生學報,2000,1(13):26-27.
[4]劉迪群,吳成秋,石巍,等.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腫瘤壞死因子、白細胞介素8及黏膜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的變化[J].臨床薈萃,2006,2(21):114.
[5]劉青梅,韓輔.腸康顆粒對潰瘍性結腸炎大鼠NO水平及NOS活力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10(32):2113-2114.
中圖分類號:R574.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13-0190-02
*通訊作者:E-mail:29689118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