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
作為一名多年身處教學一線的高中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我越來越深刻地感覺到高中學生的語文能力在弱化,具體體現(xiàn)在“聽說讀寫”四大基本能力的退化,學生在話語和書面的理解和表達上竟然呈現(xiàn)出“聽不明”“道不清”“讀不懂”“寫不出”的種種令人擔憂的狀況,我不禁為課改的實際教學成效而憂慮,也對課程改革的一些理念和實施方式產(chǎn)生了疑問。
據(jù)調(diào)查一個普通班中至少有半數(shù)學生存在以下問題:在課堂上,學生不能針對所提問題進行流暢、清晰的語言表達,朗誦詩文不能暢順、合理地停頓斷句,書面表達不能寫出成分完整、語義明晰的語句,不能正確、規(guī)范地使用標點符號,面對語法知識更是一無所知,分不清詞性、弄不清什么是“主”“謂”“賓”“定”“狀”“補”,面對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和倒裝現(xiàn)象就一頭霧水,只能死記硬背,更有甚者甚至不能完成簡單的仿、造句練習。因此,更不要奢談什么概括歸納能力、審美鑒賞能力、探究發(fā)掘等高層次的能力了。
一直以來,語文教學中所強調(diào)的字詞、句法、語法等基礎知識,現(xiàn)階段都成了課改中束縛學生能力發(fā)展的包袱被一一剔除,但是學生的能力真的就提高了嗎?這些被從考綱上弱化的內(nèi)容是不是正是蓋房子所必需的木梁磚石呢?我常常在想我們到底是不是在建造一座看似美好的空中樓閣呢?之所以出現(xiàn)上述問題,是不是僅像有些學者指出的原因:語文課程改革的理論準備不足,對我國語文教育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不夠,語文新教材的編寫比較倉促、粗糙,教師培訓效果不佳等原因呢?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似乎為21世紀的語文教育指出了正確的方向。但是從這些年的課程改革實踐來看,可以說是又一次由工具性滑向人文性,又一次矯枉過正:在課程目標上,過于強調(diào)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而忽視語文知識和能力,人文性高揚,工具性失落,過于強調(diào)感悟而忽視語文讀寫能力訓練;在課程結構上,過于強調(diào)綜合性學習而忽視語文學科的特點,高中課程設置過于強調(diào)選擇性而削弱了基礎性;在課程內(nèi)容上,過于強調(diào)文學課程而忽視了文章課程;在課程實施、學習方式上,過于強調(diào)學生主體而忽視教師主體,過于強調(diào)合作而忽視學生自主學習,過于強調(diào)多元解讀而忽視文本原意。我認為,如果新課程改革還是把人文性搞得很玄乎,把工具性搞得很模糊,甚至不敢理直氣壯地抓基礎訓練,那么情況有可能更糟糕。
語文課改下一步怎么走?我主張該進則進,該退則退。中學語文改革應該考慮大多數(shù)人的問題,首先要解決他們基本的讀寫能力,特別是閱讀的能力,還有一般信息處理和文字表達、語言交際的能力。讓語文教學從基礎知識、基礎能力抓起,壘好每一塊基石,避免空中樓閣的營造。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補救:
一、正視語文語法學習的重要性
語法不是使語言同一化而是使語言精確化、工具化,從而達到豐富的。只有教會說話的規(guī)則,才不會讓學生說出同樣的話,才知道用什么樣的語言能更精確地表達,把語法教學時刻滲透到語文教學過程中,在教學中全方位、難易適宜地采用多種靈活的手段逐步向學生滲透語法知識,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語文學習的基本框架。
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通過語病題來幫助學生逐步掌握句子結構形態(tài)、明晰組詞造句的規(guī)則,學會快速提取句子主干,從而加快閱讀語句的整體速度,提高語句意義理解的準確性;可以在文言文教學中教給學生分析詞類活用和倒裝句的方法,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判斷的過程中不斷明晰、強化詞性及句子成分等語法知識;可以在閱讀中通過用抽取句子主干的方式來提高內(nèi)容概括的準確性并加快閱讀的速度;可以在語言運用、寫作等各種形式的書寫練習中滲透語法意識,規(guī)范語言表達。
二、強化誦讀+閱讀的讀書模式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惫耪Z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笨梢娬b讀對語文學習至關重要。然而近幾年高中語文教材頻繁的更新?lián)Q代不僅沒有強化對古詩文的學習,反而愈加縮小了古詩文原本就不大的“陣地”,甚至很多極為重要的名篇名作也從必修內(nèi)容變?yōu)榱诉x修內(nèi)容,很多原本必須要精講并要求背誦的篇目也被變?yōu)樽宰x性非背誦篇目。學生背誦的內(nèi)容少了,花費在誦讀上的時間和精力自然也就少了,對于古詩文精妙的詞句、嚴整的結構、深厚的文思自然難以達成一個“量變到質變”的積累、提升的過程,更不用談什么內(nèi)化吸收、化外物為己用了。所以,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自己根據(jù)文本本身的價值來決定是否安排學生背誦,而不是完全不假思索地去執(zhí)行教材的背誦要求。
對于現(xiàn)代文文本閱讀,我想說“見多”方能“識廣”,只有大量地閱讀、積累,才能使學生對文章從形式到內(nèi)容有一個感性到理性、籠統(tǒng)到具體、模糊到清晰的閱讀提高的過程。
三、實現(xiàn)“化整為零”的寫作練習
寫作不一定非要固定在作文課或習題課上,寫作應該日?;⒊B(tài)化,將寫作融入語文教學的每一天、每一課,不一定非要規(guī)定某種寫作模式,也并不一定非要成段或成篇,哪怕是只寫出只言片語,只要是文通字順,有所思、有所悟,能較好地表情達意的練筆,都是很好的寫作實踐。把寫作放在日常,這樣才能真正將寫作落在實處,時時刻刻、日積月累、日新月異,最終化整為零。
總之,把語文基礎知識及基本能力滲透到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去,不搞“假”“大”“空”的“花把勢”,把功夫扎扎實實下在平時,相信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新課改的優(yōu)勢,揚其長而避其短。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