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摘要】近年來,微課以其“短、小、精、悍”的特點倍受教育界青睞,而對這四個特點的全面認識和準確把握將更有利于教師運用微課展開教學活動,并使其發(fā)揮出應有作用。
【關鍵詞】微課 短 小 精 悍
“微課”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對于大多數(shù)從事教育的工作者,尤其是廣大中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的教師而言,還是一個比較陌生的概念。其實,微課在國內的從提出到研究已經(jīng)有些年頭了。國內最早提出“微課”的是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鐵生老師。而作為舶來品的微課,最早見于美國北愛荷華大學Le Roy A. Mc 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課程(60-Second Course),以及英國納皮爾大學T.P.Kee提出的一分鐘演講(The One Minute Lecture,簡稱OML)【1】。
關于微課的定義,在國內還尚存在爭議,目前比較流行的是胡鐵生老師首先提出的定義【2】:“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組合”。
盡管目前學術界對于微課各種定義角度不同,切入點各異,但總體上看,無論哪一類定義,都揭示出其“短、小、精、悍”四個特點。
(一)短,簡而言之就是時間短,一般一節(jié)微課時間應控制在5到8分鐘,最長不要超過10分鐘;這是微課的基本要求,如果時間過長,就不能稱之為微課了。那么為什么時間要短呢?美國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學聯(lián)合創(chuàng)辦的edx(大規(guī)模開放在線課堂平臺)的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無論視頻多長,用戶實際觀看時長的中位數(shù)都不超過6分鐘【3。而且6-9分鐘長的視頻是個拐點,更長的視頻實際觀看的中位數(shù)反倒會下降。比如長度超過12分鐘的視頻,實際觀看中位數(shù)只有3分鐘。所以,“微視頻到底多短最合適”這個問題有了標準答案——6分鐘。當然,不同學科、不同學習對象注意力集中時間會略有不同,但不會過分偏離以上數(shù)據(jù),尤其對于初中階段學習者而言,其大多屬于未成年階段,注意力集中時間很難保證,因而錄制過長的微課視頻實際上是無效的,甚至還會引起學習者焦躁和厭煩的情緒,帶來負效果。
(二)小,即容量小,內容碎片化。微課是迎合碎片化認知時代特征的產(chǎn)物,一般只是針對某個知識體系中的某一個重點或難點進行講述,或者用于課前學生了解本節(jié)課的背景知識,常規(guī)基礎的傳授,內容不易過多。過于龐大的知識容量不僅背離了微課設計的初衷,也很難滿足微課“小”的要求。因而筆者認為教師在設計微課前一定要明確目的,每節(jié)微課只能去解決一個重點問題,或者是幫助學生構建某一個知識體系,為其延伸拓展學習奠定基礎。當然,我們也應該注意到不是所有的知識內容都適合用微課方式進行傳授,因此精心篩選知識內容可以不僅保證微課的容量不超標從而不至于影響到授課質量,也可以讓我們的教學做到有的放矢。
(三)精,個人理解應該將微課精品化。我們時常會把教師設計和完成的一節(jié)優(yōu)秀的課稱之為精品課,而一堂傳統(tǒng)意義上的精品課離不開精心的設計,巧妙地構思,生動的講述和學生高效的信息接收和內化。微課作為課的一種形式,也不會例外,同樣也需要以上的精品化特征,只是由于微課自身的特點決定,它的精品化與傳統(tǒng)課堂的精品化有類似也有差異。由于微課是以視頻為載體的可視化教學手段,因而,一節(jié)精品的微課首先應該是一個合格的視頻,具體的來說,就是畫面需要清晰流暢,視覺效果要好,配音要標準優(yōu)美且無雜音,盡量避免因畫質或音質帶來的視覺和聽覺疲勞甚至不適。另外,一節(jié)精品的微課除了對畫質和音質的高要求外,其實還應該更多的考慮到學習者的感受。目前多數(shù)微課只是針對一個內容錄制一節(jié)微課,實際上這樣還是沒有達到完全的個性化教學的要求,由于學習者的自身基礎,接受能力等學習能力存在差異,因而一節(jié)內容完全相同的微課很難滿足所有人的學習要求,筆者認為可以嘗試針對一個教學內容設計兩到三節(jié)側重點不同,風格相區(qū)別的微課,,或者在一節(jié)微課當中設置必選、復習和推薦三個模塊,以供不同層次的學習者選擇,并且應在微課中適當提醒學習者暫停,回放等。
(四)悍,筆者認為就是效果強悍。簡而言之就是有吸引力和趣味性。筆者總有一個疑惑,無論是在文章中還是在自己的實踐中始終無法解開,那就是微課再好,改善學生學習方面再顯得力大無窮,如果學生不看又能怎樣?問題的核心是怎樣的微課能夠吸引學生,因而一節(jié)夠“悍”的微課是其發(fā)揮效果的關鍵。一堂好微課不是干癟的說教,不是對著電腦幻燈片冷冷的復述,它應該是有生命的,有味道的,甚至是有溫度的。初中階段的教師面對的是十二三歲的孩子,他們是好動的,有時甚至是多動的,冷冰的死的視屏是鎖不住他們躁動的心的。因此,我們死板的教育,嚴肅的說教即使可以征服孩子的多動的肢體也征服不了他們早已飛出千里之外的心。關于教師如何攻克這些難題,筆者認為首先需要一個微課制作團隊,一個人很難即掌握高超的制作技術,又擁有諸多新奇趣味的創(chuàng)意,還掌握優(yōu)美華麗的發(fā)音方法,這些問題只能交給團隊去用集體智慧解決。最后,在微課錄制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盡量讓微課畫面動起來,用講故事的方法講知識,多種微課錄制手段(如運用手機,ipad,筆記本電腦,手寫錄屏)相結合,增加微課的多樣性,趣味性。切勿過多帶入成人講座式教學痕跡。當然畫面的簡潔,重點突出,避免干擾信息出現(xiàn)也是“悍”的基本要求,應該引起足夠重視。
人類進入了一個所謂的“微時代”,微博、微信、微商這些看似新鮮卻又不足為奇的名詞進入到了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碎片化的閱讀和屏幕化的認知是這個時代公認的獲取外界信息的方式,甚至是一些人唯一的方式,且不去評論這樣一種方式的優(yōu)劣,我們只需要清晰的認識到,以“短、小、精、悍”為特點的微課教學手段走入教育是不可阻擋的大勢!
應該承認我們目前的課堂教育還處于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過渡階段,還沒有完全融入到現(xiàn)代化生活的大潮流中,盡管課堂中加入了許多討論,探究等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但往往還是收效甚微,因此給我們的教育活動帶來了巨大的困惑。然而,微課以其可視化,形象化的特點,極大的滿足了學習者的需要,在提高學習者的注意力,增強學習者的理解力,培養(yǎng)學習者學習興趣方面都有其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地掌握和研究微課的特點,并將其運用于教學活動之中是我們每一個生活在科技時代的教育工作者無法回避的課題。
【參考文獻】
[1]關中客.微課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17):14.
[2]胡鐵生.微課區(qū)域教育信息資源發(fā)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Guo P J, Kim J, Rubin R. How video production affects student engagement: an empirical study of MOOC videos[C]//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ACM conference on Learning @ scale conference. ACM, 2014: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