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班努·朱馬哈力
【摘要】語法教學是現代漢語教學時的重要部分,其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掌握現代漢語遣詞造句的基本理論知識和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識別句子、分析句子和識別詞性的能力,讓學生能夠規(guī)范正確的在學習和生活中使用漢語。筆者闡述了現代漢語中語法教學的重要性以及實施高效語法教學的措施。
【關鍵詞】現代漢語 語法教學 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H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2-0146-01
語法教學是以為語文教學服務為目的,即教授學生能夠正確的理解和應用中國的語言文字,讓學生能夠具備基本的說話、聽話、閱讀和寫作的能力,并且培養(yǎng)其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而且使學生掌握了扎實的語法知識。
一、現代漢語語法教學現狀分析
教育界曾經對語法教學的有著眾多的批評,普遍有以下幾種觀點:漢語具有復雜的理論體系,并且有很多難以自圓其說的地方,并不適合語文教學需求;語文教學中重點講解術語和名詞,沒有用法指導內容;因此語法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并沒有什么作用。還有的人認為,語法教學和實際脫節(jié),同時語法教材后天發(fā)育不良。總結這些批評可以得出以下幾點:1.語法教學對于提升學生的表達水平和語言能力并沒有什么明顯的作用;2.語言的學習依靠的是對語感的培養(yǎng),而不是以語法訓練為中心來進行;3.教學中所包含的語法知識并不符合漢語語言特點和規(guī)律;4.語法教學沒有重視對語文中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吸收和繼承。
由于以上種種的批評,語文教學逐漸減少和簡化了語法教學的內容,并且降低了語法內容的考試難度。這導致我國全社會的文字語言水平都有了明顯的下滑,漢語文字語言被混亂使用的現象比比皆是,令人感嘆。我國現代漢語的體系在幾百年前就已經形成了,但是其中的語法內容還是一團糟。如果我們將來的語言并不精純,就無法在世界舞臺上發(fā)揚我們的文化。漢語作為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必須有一個能夠得到公認的語法體系,我們的孩子們也需要加強對母語語法的學習[1]。
二、開展語法教學的策略
(一)明確語法課堂知識性和實踐性兩者的關系
語法教學是一門實踐性的課程,其目的是提升學生應用和理解漢語文字的能力,并不是為了傳授語法的理論知識,不是一門知識性的課程。教師如果不能明確語法課程的含義,就會出現“貼標簽”授課和讓學生死記硬背的現象,這不符合語法教學的初衷。教師看上去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教學,而且學生也消耗了很多的精力,但是并沒有真正的提升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實際應用能力,語法教學中許多知識點是模糊不清的,和學生的語感并不相符,這導致學生的學習過程舉步維艱,尤其枯燥,所以大部分產生了厭倦的情緒。與此同時,教師也覺得如此進行教學缺乏實效性,并且教完了也沒什么作用,也就逐漸產生了取消或者淡化語法教學的計劃。所以,想要進行有效的語法教學,就必須首先明確語法教學課程的性質,在實際的語法教學中,應用何種術語和名次并不是關鍵的內容,課程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和理解語言的能力。
(二)教師需要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
現代漢語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每年都有需要新的研究成果。教師需要把這些精華合理的加入到自己的課堂中。如今,許多教師都開始有選擇性的把學術期刊中的教學理論和當下的教材有機的結合起來,來填補教材的滯后的部分。教師也應該有一些自己的教學觀點和策略,并敢于在教學實踐中實施。比如,對于“被”字句的使用,語法學界有著大量的爭議,許多現代漢語教材為了便于教學,對“被”字句的使用方法進行了簡化。教師在講解“被”字句的使用方法時,可以結合自己對“被”字句的理解,對于書本沒有具體講解的細節(jié)進行填充,以此來讓學生明白被動句、受事主語句和“被”字句之間的聯系和區(qū)別。教師在講解完量詞的概念后,可以適當引申教材內容,在列出兩次的特征后,可以指出其語法使用特點,來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
教師除了及時的更新和充實教學內容之外,還要不斷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要善于恰到好處和設計出合適、科學的教學方案。鑒于語法理論的抽象性,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利用形象、生動、具象的例子和生活比如來解釋語法知識。教師可以應用演出教學或者視頻、幻燈片直觀教學的方式來實施教學,還可以利用描摹、比喻的教學手段,使用生活化的類比、比喻和聯想來進行解釋雖然會出現牽強附會的現象,但會獲得良好教學成果。比如,教師在解釋語法的含義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根據一支鉛筆來展開聯想,而后可以告訴學生,你們之間存在的對鉛筆聯想的差異化就正如語言學家對現有的語法規(guī)則的闡述,學生就能興致勃勃,茅塞頓開。
(三)針對學生的語法學習規(guī)律,合理安排教學順序
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是需要逐漸提升的,需要一定的過程。趙淑華通過對現代漢語詞句的使用狀況研究整理出了各個句型在漢語中的使用頻率,給語法教材的編寫提供了參考資料。佟秉正提升使用頻率越高的語法知識需要安排到初期的課程中教授。比如,語氣助詞中的“嗎”是一個最常用的疑問助詞,所以必須首先講解。在講解“嗎”之后,教師可以講解“啊”“吧”“呢”“了”等的用法。有的學者則認為,應該把規(guī)律性最強的語法知識放在前面教[2]。
(四)把握好語法教學和考試的關系
淡化語法教學的建議往往是考試試題中的爭議引發(fā)的。比如,高考中就曾經有對“繼續(xù)”這個詞的爭議,還有很多省市的中考試題中也有較多的爭議。但是,大家需要正視在完善現代漢語語法體系中出現的正常爭議,這些問題是無法回避的,只有解決了爭議才能改善當前的漢語言的實際應用狀況。對于語法的討論大可不必各成一派,只有求同存異才是正確的做法。在考試中盡量考一些沒有爭議的問題,避免沒有定論的爭議性問題。
結論:縱觀全球,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開設漢語課程,漢語學習成了當今的熱潮,作為漢語教師,必須加強語法教學從而讓我們的學生完整其漢語知識結構。在語文基礎教學課堂中要增加語法教學的知識,讓我們祖國將來的棟梁之材能夠掌握好母語。
參考文獻:
[1]范曉.論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6(1):36-37.
[2]韓澤亭.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發(fā)展歷程及前景展望[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7):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