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玉
【摘 要】 一節(jié)成功的語文課離不開好的導入語,好的導入語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體會詩意流淌的語言,經(jīng)歷峰回路轉(zhuǎn)的環(huán)節(jié),達到啟迪學生心智的目的。成功導語的設計,無疑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手段。好的導入語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課堂氣氛。好的導語是優(yōu)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個音符,散發(fā)出神秘的魅力,引誘著聽眾漸入佳境。
【關鍵詞】 巧設;小學;語文課堂;導入語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3-00-01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航標、潤滑劑,好的導入能緊緊抓住學生求知心理,能牽引學生的思維方向,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能為整堂課的高效運行打下基礎。精彩的導入語能迅速安定學生的學習情緒;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能使學生盡快從宏觀上把握學習目標;能溝通師生之間的情感,促使學生積極思考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課堂導語則處于這門藝術的聚焦之處?!傲己玫拈_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學語文教學亦是如此。所以教師要精心設計好導語,以求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先聲奪人,一舉成功的奇效。
在新課程理念中,衡量一節(jié)課導入好壞的標準,主要看它是否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力以及是否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課堂導入方法多種多樣,沒有固定模式可套,它需要緊扣教材和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下面我將介紹我常用的幾種導入方法。
一、情感性導入語的設計
情感性導入語是指教師從學生和教材實際出發(fā),利用情感共鳴的心理機制,通過語言描繪或者借助于聲像技術,創(chuàng)設出一個與課文相近的情境,使學生移情于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的一種導入方式。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chǎn)生的。由于小學兒童的情感容易受具體事物的支配,所以教師應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用不同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這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質(zhì)量的有效手段。為此,教師首先要鉆研教材,把握作者蘊含在其中的情感脈搏,然后再依此設計出與作者感情一致的導入語。在實際導入課文時,教師還需注意自己的語速、語調(diào)及面部表情等感染因素,要把文章中的感情充分地展現(xiàn)出來,這樣才能切切實實地打開學生的心門。
二、開門見山法
這種導入方法是指教師的開場白就直接點題,用準確精煉的語言,主動提出一堂課的教學內(nèi)容,給學生一個整體入微的感覺。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不少文章的課題直接或間接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或點明文章的中心。在教學這類課文時,為了使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以充分表現(xiàn),教師就要抓住有利時機設計簡短、精彩的導語直接揭示學習的內(nèi)容。如:在教學《桂林山水》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我們的祖國是美麗的。她有連綿起伏的崇山峻嶺,有壯闊秀美的江河湖泊,還有一望無際的良田沃野。祖國南方的桂林更是以山清水秀的風景聞名于世,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F(xiàn)在我們一同來領略桂林山水的美好風光?!苯處熝院喴踪W,簡潔明快的導入吸引了學生的注意,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新課文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幫助學生把握學習方向。
三、質(zhì)疑導入法
疑是提出問題,使學生集中注意力聽課,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引發(fā)學生的興趣。這個“疑”可以是學生提出的,也可以是老師提出的。如在學習《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文章時老師可以讓學生讀題質(zhì)疑,有的學生可能會問“這話是誰說的?”、“自己的花為什么要讓別人看?”、“自己的花讓別人看了,自己看什么?”然后教師趁勢導入:“想知道答案嗎?下面就讓我們跟隨季羨林先生一起走進文章看看吧?!庇秩缭趯W習《只有一個地球》時可這樣導入:有幸飛上太空的宇航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過這樣一句話:“我覺得大家應該同心協(xié)力維護這個微小、美麗而脆弱的星球。”他為什么這樣形容地球呢?讓我們來學習課文找找答案。這種導入巧妙地提出了學習任務,創(chuàng)設出了探求知識的情境。
四、游戲?qū)?/p>
利用游戲?qū)?,有利于在短時間內(nèi)提高全班學生參與學習的程度;其次是借助游戲,巧設懸念,先聲奪人,能撥動學生的心弦,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例如在教《荷花》這課時,就可以這樣導入:同學們,現(xiàn)在老師說條謎語,看誰反應快,猜得準?!耙粋€小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紅襖,撐船不用槳?!睂W生們聽了,紛紛舉起手,爭先恐后地說出了謎底。這時教師板書課題《荷花》引入新課。
總之,課前導入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在導入新課時,可以運用一種方式導入新課,也可以幾種方式結(jié)合起來使用。同時,課前導入的另一方面要求教師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有經(jīng)驗的教師登上講臺,往往不是匆匆開講,而是用親切的目光,關切的詢問架設一座信任理解的橋梁,給這堂課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氛圍,讓學生樂中求知。第斯多惠也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因此,只要教師深入研究,就能設計出精妙的導語,最終達到啟迪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