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龍飛
摘 要 會計政策的選擇公司對財務報表數據具有重大影響,管理者常常利用會計政策這一工具粉飾財務報表,使會計舞弊“合法化”,從而產生一系列比較嚴重的經濟后果。主要表現在對股票市場運行以及經濟秩序的重大影響。本文以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產生的主要經濟后果為中心,通過探討深方大集團會計政策選擇造假案例,分析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的動機及影響,并對會計政策選擇的經濟后果進行探究。
關鍵詞 上市公司 會計政策選擇 經濟后果
一、引言
從選擇形式上看,會計政策是管理層處理會計問題的一門技術性問題,但更深層次地來說,會計政策的選擇本質上帶有政治經濟博弈色彩。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會對會計信息以及會計報告等產生重大影響,這一經濟后果直接關系到投資者、債權人、政府以及社會公眾等相關利益者的經濟決策,從而對整個經濟市場的運行產生影響。會計政策的選擇不僅僅是技術規(guī)范性問題,還會使得最終的會計信息失去可比性。會計質量嚴重下降,使得一部分利益群體獲得利益,一部分群體損失利益。管理層利用會計政策選擇這一技術手段進行會計舞弊,粉飾財務報表,為不同利益相關者爭取自身的利益提供了操作平臺和空間。
二、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的動因
正是由于會計政策選擇會產生不同的經濟后果,給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帶來不同的影響,因此會計政策的選擇歷年來都是社會不同階層關注的焦點。一般來講,企業(yè)管理層是實施會計政策選擇的主體,但在實踐中實際上是不同利益群體進行經濟博弈綜合作用的結果。具體來說,上市公司實施會計政策選擇的原因如下:一是管理層的績效薪酬。現代公司治理中績效薪酬是最為普遍的薪酬管理制度。將管理層的薪酬同公司的績效掛鉤,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fā)管理層的潛能,但同時也為會計舞弊埋下了禍根。由于公司績效主要通過會計數據和財務報表反映出來,管理層存在著通過利用會計信息造假對財務報表進行人為影響的動機。管理層通過會計政策選擇粉飾財務報表可以增加自己的經濟利益,同時也能提高自身的影響力,鞏固管理者身份。二是規(guī)避懲罰。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guī)定,如果公司連續(xù)兩年出現凈利潤虧損,相關部門將會對其處以*ST的懲罰,直接披星戴帽。這一方面會使得管理層聲譽受到損害,另一方面也會使得利益相關者對公司的發(fā)展前景產生懷疑,股東利益遭受嚴重損失。故進行股票摘牌對上市公司來說是最為嚴厲的懲罰措施。為了避免這種不利情形的出現,上市公司管理層就會借助會計政策這一工具選擇對公司和自身最有利的會計方法,甚至違反相關會計規(guī)定達到修飾財務報表的目的。從實踐上來看,上市公司管理層經常采用這樣的方法避免公司三年連續(xù)虧損的不利狀況,即將公司發(fā)生的費用和損失在一個集中的會計年度內進行確認,而將能夠改善會計信息質量的會計收入延期予以確認,這樣就轉移了風險,減輕了后續(xù)年度經營業(yè)績壓力。三是利潤分配。獲得股利是投資者進行投資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分配股利的多少與公司的經營收益密切相關。上市公司通過調整會計政策來增加會計年度的經營利潤,進而增加股利分配,達到挽留和吸引投資者的效果。為了滿足投資者獲取股利的效用偏好,上市公司都會選擇根據公司的經營收益狀況進行股利分配。當公司經營利潤較少,難以支付預期的現金股利時,利用會計政策對財務信息做出調整以尋求有利的會計利潤往往就會成為公司管理層的首要選擇。
三、會計政策選擇修改會計信息案例剖析
深方大集團利用資產減值準備修改會計信息進行造假引起了較大的轟動。從該集團財務報告可以看出,2002年以及之前集團就對財務報表進行修飾,虛增了企業(yè)凈利潤2.94億元。2004年,集團通過調查,發(fā)現了隱藏的諸多會計問題,并在報告中初次做出了陳述。在2003年,由于集團下屬企業(yè)存在原始憑證造假的問題,致使集團財務報表整體的真實性受到質疑,且使得利潤虛增700多萬元,會計信息質量嚴重下降。在2005年,集團會計處理以及原始憑證造假問題使得財務報表出現眾多重大差錯。例如,在2002年度以前集團就曾因為少計提壞賬損失、資產減值損失以及存貨跌價準備6840萬元而多計利潤4000多萬元導致虛增利潤1億多元。僅上述會計政策的選擇就給集團帶來了嚴重的經濟后果。延長無形資產和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變更壞賬準備計提政策,虛構交易事項等會計政策選擇行為成為深方大集團借以提高集團利潤的主要手段。其中變更壞賬準備計提政策帶來的經濟影響最為明顯,也最為重大。并且,自2004年起,集團對應收賬款中賬齡超過3年的款項的壞賬計提比例進行了調整,由原來的100%調整為50%,這一改變使得集團凈利潤增加了1180萬元。與此同時,集團還增加了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和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折舊年限由原先的15年調整為20年~25年,攤銷年限由20年調整為30年。這一行為又增加了集團利潤345萬元。上述會計政策調整行為使得集團2002年以前的利潤虛增6000萬元,2003年利潤虛增8300萬元,2004年虛增利潤2300萬元。
四、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對股票市場運行的影響
股票市場作為我國證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fā)展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股票市場健康有序地運行對國民經濟的發(fā)展意義重大,它增強了資金的流動性,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進而提高了資源的配置效率。并且有效地反映出資金和市場供求情況,是相關人員進行分析和決策的重要參考指標。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關鍵在于價格能否迅速及時地對相關變化做出反應。股票價格只有能夠對所有可獲得的相關信息迅速做出反應,股票市場才是有效的市場,股價才能準確反映公司的價值。然而在實際中股市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即分配紅利的上市公司所占比重與股價上升率之間呈現負相關關系。另外,股市還存在這樣一種現象,經營業(yè)績差的上市公司其股價指數卻在上升,即經營業(yè)績與股價指數負相關。上市公司濫用會計政策任意操縱會計信息的行為會使得股市資源配置功能大大受損,股價不能正確反映公司信息,股票市場效率低下。
五、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對經濟秩序的影響
社會實踐中,社會公眾以及機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財務報表信息的信賴程度還比較低。而公司的價值主要依賴于投資者對公司股票未來收益的預期。財務報表信息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這種預期。故上市公司管理層任意變更會計政策修改財務報表信息必然會影響公司的股票價格。從長遠來看,這種行為會使公司付出慘痛的代價。它會使得社會公眾的質疑公司的信用,誠信資源被削弱,市場公平交易被破壞,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被打亂。因為市場經濟本身就是一種建立在公平誠信基礎上的信用經濟,誠信是連接企業(yè)經濟活動與市場公平交易的紐帶。誠信的缺失會使得公司經營難以維系,并使市場經濟秩序陷入混亂狀態(tài)。不誠信的會計行為造成的會計信息失真也會對國家稅收產生不良影響,導致國家相關經濟政策脫離實際,進而影響到國家對經濟秩序的宏觀調控,加劇市場誠信危機,危及國家以及社會公眾的經濟利益。
(作者單位為江西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參考文獻
[1] 王倩.我國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3.
[2] 周楊坡.基于公司治理的會計政策選擇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