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玉青
摘 要: 目前語文朗讀教學處于理論上研究深度不夠,實踐中備受冷落的狀況。本文闡述了朗讀教學的要求、任務和作用,分析了當前農(nóng)村中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和原因,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歸納和總結(jié),努力探尋解決策略。
關鍵詞: 初中語文 朗讀教學 原因 策略
一、初中語文朗讀教學概述
1.朗讀與朗讀教學。
朗讀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朗讀教學是運用朗讀的方法進行語文教學的一種教學活動。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過于強調(diào)理性的講授,忽視學生的實踐活動。朗讀課實際上是一種語文活動課,讓學生在瑯瑯的讀書聲中感受文章之美。朗讀教學讓學生吟詠誦讀常常能收到其他教學手段無法取得的效果。
2.朗讀教學的要求和任務。
新課程標準中對朗讀教學的總要求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做到這些,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品味文本雋永的意境、深厚的意蘊。其次,朗讀者要掌握一定的朗讀技巧和朗讀要領,不斷提高自身朗讀水平。
3.朗讀在語文教育中的作用。
朗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開發(fā)學生的智力,陶冶學生的情操。閱讀有視覺和聽覺兩種通道,對于一篇陌生的課文,默讀時由于難于集中注意力,會忽略許多重要細節(jié)。朗讀是集心、眼、口、耳于一體的學習形式,能增加對大腦的刺激,其效果自然要優(yōu)于默讀。
朗讀將書面文字轉(zhuǎn)化成了有聲語言,能提高學生的語言感受力。在朗讀教學中,學生通過反復的誦讀,易形成語言的直覺,自然而然會形成良好的語感。朗讀可以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有助于學生把話說得清楚流利、連貫得體,尤其是能提高方言區(qū)農(nóng)村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學生通過對名家規(guī)范語言的品讀,有助于提高語言感受能力,進而提高寫作表達能力,常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學生若能反復朗讀文本,積累大量感性材料,寫作自然會游刃有余。
朗讀可以開發(fā)學生的智力。朗讀是一種藝術(shù)創(chuàng)造活動,可以促進學生記憶、思維、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發(fā)展。學生要全神貫注地朗讀課文,注意力自然要高度集中。此外,朗讀中各種技巧中的運用又可以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朗讀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朗讀能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撥動心弦,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此外,大聲朗讀,大腦可以得到放松,有助于學生輕松快樂地學習。
二、農(nóng)村中學朗讀教學的現(xiàn)狀、原因
農(nóng)村初中朗讀教學的現(xiàn)狀不盡如人意,半數(shù)以上的課是在“寂然無聲”中“悄悄”進行的。農(nóng)村學生特別是方言區(qū)的學生在朗讀能力方面顯得更薄弱,學生不僅不愿朗讀而且不會朗讀。綜其原因,一是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朗讀的重要性,面對升學的壓力,教師淡化朗讀教學。此外,初中生自身原因也是一個關鍵因素。
1.教師重講輕讀,朗讀只流于形式。
教師重講輕讀已成了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一大癥結(jié)。由于中考沒有考查朗讀能力,教師自然不愿意把更多精力放在朗讀上。一些語文教師特別是方言區(qū)的教師普通話不夠標準流利,朗讀能力不盡如人意,因此不愿意范讀,往往選擇錄音做示范朗讀。據(jù)調(diào)查,部分教師沒有受過系統(tǒng)的朗讀培訓,在課堂上刻意避開朗讀有時也是無奈之舉。教師成功的范讀對學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特別是初中生善于模仿,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只有教師的朗讀水平提高了,才能以精彩的示范朗讀打動學生的心。因此,教師要強化范讀意識,練就扎實、過硬的朗讀基本功。
2.學生對朗讀的認識不夠。
初中學生正處青春期,這是一個心理和生理都飛速發(fā)展的時期。從生理方面分析,初中生特別是男生正處于“生理期變聲”,羞于朗讀,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從心理學角度方面分析,初中生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過渡時期,他們普遍存畏懼心理、自卑心理、焦慮心理、害羞心理等心理障礙,不好意思在老師和同學面前展現(xiàn)自己不大成熟的朗讀,特別是在課堂上這種人多的場合,內(nèi)心的害羞、畏懼、焦慮心理會更加強烈,擔心自己讀得不好會受到老師和同學的譏諷與嘲笑,這些心理障礙嚴重制約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和個性的全面發(fā)展。
此外,進入初中后,學生的學業(yè)負擔明顯加重,學習成績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日漸嚴重,一些學困生容易產(chǎn)生自卑心理,導致在朗讀過程中不夠自信,慢慢形成一種害怕朗讀的惡性循環(huán)。
三、初中語文朗讀教學弱化的應對策略
1.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
教師要充分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幫助學生消除各種心理障礙。教師要通過紛繁多樣的朗讀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鼓勵學生大膽朗讀,多用鼓勵性的語言點評學生朗讀水平,讓學生在自由寬松的環(huán)境中放開身心,自由朗讀,并促使學生的性格向開朗、樂觀等方向發(fā)展,并且最終成為敢于朗讀和善于朗讀的人。
2.遵循初中語文朗讀教學的原則。
(1)實踐性原則
葉圣陶語:“非讀無以訓練語感,非讀無以激發(fā)美感。”實踐是朗讀教學的核心,在課堂上教師要確立“以讀代講”的指導思想,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朗讀,放手讓學生反復誦讀,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品味作品生動的形象、優(yōu)美的語言和豐富的內(nèi)涵,幫助學生提高品讀感悟能力。
(2)實效性的原則
濃厚的學習興趣是提高朗讀能力的重要動力。教師要想方設法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讓學生個個愿讀、樂讀。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與文本風格一致的背景音樂,幫助學生找準感情基調(diào),讓學生在音樂的沐浴里,動情朗讀。當然,背景音樂的選取能與文本風格一致,不能喧賓奪主。
葉圣陶先生將有感情地朗讀稱之為“美讀”,真正實現(xiàn)美讀,要掌握停連、重音、句調(diào)、語速等朗讀技巧,還要根據(jù)不同的文本,靈活選擇不同的朗讀方法。以詩歌為例,朗讀詩歌要準確地將詩歌所要表達的感情和自己對作品的獨特感受傳遞給聽眾,努力引起聽眾情感的共鳴;詩歌朗讀還要表現(xiàn)詩歌的音韻之美,要念好韻腳,分好音步,一般來說,格律詩的音步比較整齊,一句詩中各詩行的音步基本相同,五言詩以“二、三”格、七言詩以“二、二、三”格較為普遍。
(3)把握語文朗讀教學整體性、層次性的原則
在具體教學中,要把握好朗讀教學整體性的原則,處理好朗讀訓練與其他閱讀形式的關系。在朗讀教學中,朗讀與理解是同時進行并相輔相成的,朗讀教學必須以理解為基礎,教師對學生的朗讀效果不要急于求成,要在講解過程中邊分析邊讀,邊讀邊感悟。此外,教師還要處理好朗讀與默讀的關系,默讀是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前提和基礎,朗讀能促進學生深入體會課文內(nèi)容,能彌補講解的不足。
朗讀教學要突出層次性的原則,朗讀訓練的安排要合理,訓練目標要有梯度,教學的不同階段,朗讀訓練的目的和要求也應不同。以《馬說》一文的教學為例,先讓學生齊讀初步感知文本,然后聽老師范讀,要求學生聽讀時,將句子內(nèi)部的停頓做上記號。接著請學生分讀,疏理全文三個段末的三個“也”字讀法。引導學生第一段要讀出惋惜的意味,第二段讀出不平的語氣,第三段的“也”字要讀出作者憤慨的語氣。教師通過再次朗讀引導學生分析第一段中有兩個“不”,第二段中有五個“不”,第三段中有四個“不”,這十一個“不”的所表達出來的感情。只有通過多次不同層次的誦讀,在學生基本掌握本文的文脈和中心思想后,才進入第二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文言知識的積累,最后引導學生順理成章熟讀成誦。
朗讀教學是構(gòu)建語文殿堂的重要基石,有著鮮活的生命力。語文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讓朗朗書聲重歸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張頌.朗讀學[M].北京:中國傳媒出版社,2004.
[2]余映潮.聽余映潮老師講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韓軍.韓軍與新語文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015年漳州市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研究課市級課題研究——《農(nóng)村初中生語文朗讀教學的實踐研究》研究階段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