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霞
摘 要:如果說語文教學是一朵綻放的花蕾,那么課堂小練筆就是錦上添花的綠葉。在進行小練筆時,教師運用一些獨特的方法,可以收到特別的效果。經過長期的實踐,認為“無中生有”“聲東擊西”“節(jié)外生枝”“依樣畫瓢”“設身處地”這些方法特別適合用來訓練。
關鍵詞:語文;課堂;小練筆
小練筆,顧名思義,就是小的動手練筆。它具有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效果好等特點。筆者經過長期的課堂實踐,總結出以下幾種練筆的方法:
一、無中生有
“無中生有”原本是一個貶義詞,意思是把本來沒有的東西說成有的。小練筆其實就是對文中所沒有的進行補充、擴展、改造、變換。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閱讀教學中的任何一次練筆,都可以看成是“無中生有”。也因此,“無中生有”是小練筆的重要策略。有時候我們的課文中會出現(xiàn)簡略和空包,這是文章的剪裁藝術。此時,我們就可以運用填補和充實來進行小練筆。
二、聲東擊西
生活中會發(fā)生許許多多相反相對的事情,同樣,教材里寫到的很多事情,如果轉個角度,換個思路,也就會有新的境界出現(xiàn)。這里所謂的“聲東擊西”,就是依據(jù)課文的這個“東”而生發(fā)開去,“擊”出一個“西”來。
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文章一開始就寫到了小村莊的美麗景象:山谷中,早先有過一個美麗的小村莊。山上的森林郁郁蔥蔥,村前河水清澈見底,天空湛藍深遠,空氣清新甜潤。
這樣美麗的一個小村莊,后來會變成什么樣呢?森林、河水、天空、空氣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呢?可以讓學生對比著寫一寫。
再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去年的樹》,這篇課文主要線索是小鳥到處尋找它的好朋友——樹,表現(xiàn)了小鳥對樹的忠貞不變的友情。其實這篇童話還隱含了一條“樹”的線索:大樹—火柴—燈火。這棵樹不管遭遇了什么樣的變故,對于它的朋友——鳥的忠貞友情也是不變的。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反過來以樹為主要角色,寫一篇新童話,讓樹來等“去年的鳥”,寫出樹迭遭磨難而始終忠貞不渝。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在課內寫一篇完整的童話有一定難度,所以老師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寫其中的一個片段就可以了,或者課后寫一篇以此為主題的日記,以達到訓練的目的。
三、節(jié)外生枝
依據(jù)課文的形式或者內容,在原文的基礎上長出新的枝葉。我們的教材中有很多課文,采用并列式的結構,有的是句子并列,有的是段落并列。它們往往采用相同的表達方式,由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句子或語段組成。其實,生活中是不太可能只有這樣的兩三個情景的。這就為“節(jié)外生枝”創(chuàng)造了機會。
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槐鄉(xiāng)的孩子》寫道:槐鄉(xiāng)的孩子離不開槐樹,就像海邊的娃娃離不開大海,山里的孩子離不開石頭。我們還可以怎么說?比如,草原的孩子,水鄉(xiāng)的孩子,或者林海的孩子離不開什么呢?進一步想,還有魚兒離不開碧水、鳥兒離不開藍天、蜜蜂離不開花叢等。
四年級上冊《火燒云》中,寫火燒云變化幾多的語段,都是按照“出現(xiàn)—樣子—消失”的順序來寫的。這時可以讓學生通過讀課文把握語段的敘述特點,尤其要注意寫“變化”的語言各不相同,然后想想火燒云還會有哪些變化,比如變成大象、猴子、白兔、公雞等,再從中找一個變化的形式,根據(jù)課文寫一段或者幾段話。
四、依樣畫瓢
美術課里有素描,要求學生照著某個事物準確地畫下來?!罢罩J畫瓢”,這是培養(yǎng)會話能力的必經之路。語言模仿,其實也是培養(yǎng)學生作文能力的必經之路。古往今來,通過語言模仿而成為經典的例子不勝枚舉。陸游的名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膾炙人口,富有哲理,其實它是化用前人的詩句而來,如王維就有一句“遙愛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轉,忽與前山通”。而王安石也有“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正如朱熹所說:“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所作。蓋學之即久,自然純熟。”所以,盡管是模仿,其成就甚至超越了依據(jù)的藍本,課件模仿對于培養(yǎng)寫作能力的重要性了。而小學生正處于一個非常善于模仿的階段,我們在教學中就可以多用這招“依樣畫瓢”。
五、設身處地
課文的視角是作者設定的,敘述時人稱有時是“我”,很少有“你”,更多的是“他(她)”。如果我們在教學時讓學生轉換一下視角,讓他們反串某些角色,設身處地地想象特定角色所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無疑會發(fā)現(xiàn)新的風景。
有時候在教學中,我們引導學生想想,除了課文中出現(xiàn)的角色之外,還可能會有誰出現(xiàn)在這件事情中呢?如果它看到了,會有怎樣的反應?
閱讀教學中的小練筆是理念的化身,智慧的結晶。小練筆立足于課堂,不僅成為語文課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又讓課文的理解與語言文字的運用水乳交融。因此,教師應根據(jù)教材特點,帶上自己的一顆慧心,巧妙挖掘訓練的“泉眼”,先讓學生“心動”,而后“筆動”,并且耐心細致地指導學生寫,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課程標準中的讀寫目標,使閱讀教學得到進一步深化,煥發(fā)出迷人的光彩。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