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龍
摘 要: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快遞行業(yè)在21世紀的中國表現(xiàn)出越來越強勁的勢頭,但同時,也常常會陷入不可避免的糾紛案件中。因此,積極關注并思考這些糾紛案件中的法律關系,就顯得尤為迫切。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典型案例所呈現(xiàn)出的問題,進一步研究快遞糾紛在目前存在的爭議方應如何明確責任,從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賠償糾紛;格式條款; 實際價值
由于電子商務的迅猛發(fā)展,快遞行業(yè)在中國的發(fā)展幾乎可以說是大有平步青云拔地而起之勢。在帶動國民經(jīng)濟的發(fā)展方面貢獻突出。但其先天不足,起步較晚,快遞法律糾紛案件也頻頻出現(xiàn)。近期,快件在郵寄途中發(fā)生丟失的情況屢次發(fā)生,之后就賠償問題僵持不下,當事人之間應按照契約約定的進行限額賠償,還是應按郵寄貨物實際價值進行全額賠償,在司法實踐中存在很大爭議。盡管我國快遞賠償制度處于不斷完善之中,如2009年新修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快遞市場管理辦法》也于2013年3月1日起施行,但就賠償問題方面的法律條款規(guī)定還是相對不夠完善,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第45條。該法條并未對郵政普遍服務范圍予以明確界定,也并未就事發(fā)后相關民事法律的適用予以詳細解釋。所以,著手于快遞賠償法律問題的思考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是關乎快遞市場能否穩(wěn)定健康有序發(fā)展,快遞消費者合法權益能否得到保護的重大問題。
一、案例
本案例援引自騰訊大秦網(wǎng):快遞30萬元首飾丟失,雙方就賠償問題僵持不下。所涉當事人主體分別是托運人黨先生和承運人順豐快遞公司。在投遞過程中快件發(fā)生丟失后,黨先生稱其丟失貨物實屬貴重物品,實際價值為30萬元;而快遞公司回應:只保價5000元的包裹如何證明里面的物品價值是30萬?雙方就賠償問題無法達成協(xié)議。針對以上情況,相關律師傾向根據(jù)《快遞市場管理辦法》第20條“對于購買保價的快件,應當按照保價金額賠償”進行判定,雙方如果仍無法達成一致,建議走法律程序。
通過上述案例,筆者對上述相關律師的有關其法律關系的分析是存有異議的,如果依據(jù)《管理辦法》第20條進行裁決,那么黨先生作為快遞消費者的權益又如何得到保障。由于作為托運人的黨先生對其丟失貨物的實際價值舉證方面缺乏有力證據(jù),在案件中,勢必處于不利地位,那么這樣勢必將繼續(xù)引發(fā)爭議。首先從司法實踐而言,本案爭議焦點:格式條款的效力認定本身就存在很大漏洞;第二,在認定保價條款有效的情形下,究竟快遞公司應當按照丟失貨物的實際價值進行賠償,還是應根據(jù)格式條款中的保價金額進行賠償;第三、假使認定保價條款上的限額賠償出現(xiàn)不僅不合理而且無效的情形,作為托運人黨先生如何對其丟失貨物的實際價值進行舉證認定。因此,在此類糾紛案中,筆者以為快遞公司既不能以格式條款為由進行限額賠償或拒絕賠償,也不能全額賠償,而應積極尋求救濟補償方案,綜合考慮,確定賠償責任。
二、格式條款的效力認定
保價條款屬于格式條款的一種,其效力認定導致的法律后果是非常不同的。所以完善相關格式條款的法律法規(guī)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當前現(xiàn)有的可依據(jù)的格式條款的法條之間是明顯存在矛盾的。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39條,一方面承認“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但另一方面又解釋“格式條款是當事人為了重復使用而預先擬定,并在訂立合時未與對方協(xié)商的條款”。同比分析,本案雙方就權利地位而言明顯不平等。此外,就格式條款的內容而言,也出現(xiàn)《合同法》第40條規(guī)定的無效情形。所以,判斷格式條款效力的首要考慮因素便是締約雙方的法律關系是否平等。
其次,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是否采取了合理方式提請對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責任的條款,并對該條款予以說明,也應成為判定格式條款效力的考慮因素。這也是目前引發(fā)爭議的影響因素之一。一種觀點認為,只要承運人在快遞單上以足以引起托運人注意的方式提示告知,就應該認為其已盡到合理提示義務。①筆者認為前一觀點所謂的“合理方式”其實有失偏頗,托運人由于時間精力等條件限制,承運人應采用切實可行的方式提請注意。
綜上所述,該案所涉條款無效。因一方并未盡到詳細提示說明的義務,也未明確說明高出20萬的快件不予受理,反而排除了快遞消費者全額求償?shù)臋嗬瑢G失貨物的實際價值也難以認定,故快遞公司應根據(jù)黨先生丟失快件的運費、保價費和物品的實際價格等綜合考慮,并結合相關法律法規(guī),給出理賠方案。
三、快件實際價值的認定
快件實際價值的認定,是目前除格式條款效力認定之外,影響判定理賠方案是否公正合法最有爭議的因素之一??旒膶嶋H價值究竟應由托運人進行自行出示相關證明并約定格式條款,還是應由承運人快遞公司進行審核并履行相應的義務,是目前就賠償問題難以達成一致的重要議題。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認證,對于解決此類快遞糾紛案件意義重大。由于快遞企業(yè)總體水平參差不齊,無法在實踐中對快件實際價值做出合理準確的價值判斷,實際上也不應成為快遞合同中承運人應履行的義務,所以,快件實際價值應由托運人進行必要的佐證,然后雙方達成共識后再確定保價金額簽訂格式條款。②基于本案,如果就實際價值的認定預先達成共識,將大大減少解決此類賠償糾紛案件的困難。這既是保護快遞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一種有效途徑,也是增強快遞公司風險防范的一項重大舉措。
四、結語
盡管快遞糾紛法律案件層出不窮,但總體而言,還是取得了令人滿意成效。快遞賠償法律制度也在基于其司法實踐中爭議不斷的案例基礎上不斷完善著、發(fā)展著。所以,積極分析其錯綜復雜的法律關系、分清責任主體、減少此類糾紛案件發(fā)生的可能,是我們法制社會應有的題中之義。
注釋:
①胡立超:《運輸合同中保價條款適用問題的案例分析》,蘭州大學,2010,第8頁。
②邢程:《論我國快遞快件賠償制度的完善》,寧波大學,2015,第24頁。
參考文獻:
[1]崔建遠.合同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胡立超.運輸合同中保價條款適用問題的案例分析[D].蘭州大學,2010.
[3]邢程.論我國快遞快件賠償制度的完善[D].寧波大學,2015.
[4]趙麗博.試論快遞合同糾紛中的責任承擔[J].法制與社會,2014,19:23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