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燕
摘 要:翻轉課堂是響應時代呼喚,推動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一種創(chuàng)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它真正貫徹了以學定教、以學促教的理念要求。為了使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得以實施并取得實效,教師必須對以往的角色進行轉型。堅持對話,由知識權威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促進者;堅持合作,由課堂控制者轉變?yōu)榻M織參與者;堅持創(chuàng)新,由教學工作者轉變?yōu)檎n程工作者。
關鍵詞:翻轉課堂;教師;角色變遷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9-0137-02
我國全面接入國際互聯(lián)網剛剛走過二十年,以互聯(lián)網為主體的網絡空間迅速興起和普及。近年來,依托于現代信息技術而興起的“微課程”“MOOC”等新型教學形態(tài)備受廣大學者和一線教育工作者的關注?!胺D課堂”作為慕課和微課程的有效載體,以全新的課堂教學形式賦予了教師不同的使命的同時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探究在翻轉課堂模式下教師角色的定位問題在當下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翻轉課堂的內涵
所謂“翻轉課堂” (Flipped Classroom 或 Inverted Class-room),就是由教師創(chuàng)建視頻,學生在家中或課外觀看視頻中教師的講解,回到課堂上師生面對面交流和完成作業(yè)的這樣一種教學形態(tài)。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理念的提出可追溯到20世紀末的美國,隨著2004年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開設可汗學院后,這種教學模式開始廣泛為大眾所接觸并受到了其學習者的熱捧。在2008年,美國林地中學的兩位高中化學老師大膽的將“翻轉課堂”這一理念引入教學實踐活動中,并取得不錯的成績,學生學習興趣明顯提高,師生關系得到改善,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感也有所增強。自此,翻轉課堂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在全美范圍內不斷推廣開來。2011年,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在TED大會上所作的“讓我們用視頻重造教育”的演講報告受到全球關注,這一報告將翻轉課堂的教學實踐活動引向全世界范圍內的其他學校中去。
在時下信息網絡化背景的風暴潮流影響下,面對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大數據時代,迎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浪潮,我國重慶聚奎中學、深圳南山實驗學校等學校相繼在學校的教學工作中實踐了“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它徹底顛覆了自夸美紐斯以來班級授課制中的傳統(tǒng)授課模式“課上教師講授知識,課后學生鞏固練習”的流程,代之以“課前學生自主學習,課上師生深度互動”的新型課堂授課模式。在這種授課模式中,學生接受和內化知識的過程都是在課堂上完成的,這與以往習慣于將知識的接受和內化過程相分離的傳統(tǒng)授課模式相比,更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吸收掌握,由此課堂教學效率得以提高。
二、翻轉課堂下教師角色定位的三個流變
“角色”一詞源于戲劇,后被廣泛運用于社會學,指“與社會地位相一致的社會限度的特征和期望的集合體”。教師作為一種社會角色,同時又是這一角色的承擔者,其角色如何定位一直以來都是開展一切教學工作的前提。一千多年來,韓愈《師說》中的“傳道、授業(yè)、解惑”不僅被教師,更被社會大眾所認可、接納。一方面,這既是對教師角色的最好概括;另一方面,他也列出了教師職業(yè)的主要職責要求。
在翻轉課堂下,教師課前制作教學視頻供學生學習,課上學生就所學內容提出問題相互討論辯論進行深度互動交流。這種課堂模式真正突破時間空間的局限,同時,學生在自主學習后基于自我實際認知基礎所提出的問題也使得課堂教學更具針對性,使因材施教落到實處。而翻轉課堂真正得以進行的最根本因素在于教師,在于對傳統(tǒng)教師角色的轉變。筆者認為,作為學者和一線教師,應當認識到這一前提性條件,在實踐中不斷調整自我角色定位才能使得翻轉課堂不流于形式。
(一)對話:由知識權威者轉變?yōu)閷W習指導者
長期以來,課堂教學受到傳統(tǒng)教育觀和應試教育指揮棒的影響,認知目標受到異??浯?,甚至被放在教育目標的首要位置。這種背景下,教師作為知識的“化身”,是課堂講授的“主角”,在課堂上一直扮演著“權威者”的角色。課堂上常常是“我講你聽,我說你記,我教你學”的局面,學生的主體地位被淹沒,學習主動性難以發(fā)揮,個人創(chuàng)造性得不到發(fā)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成為了被動的接受者和消化知識的消化者,這種情況下學生學到的知識難以真正實現內化,學習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北京師范大學顧明遠教授曾說過:“在當今這個時代,教師已經不是知識的唯一載體,學生可以從電視、網絡及各種媒體上獲取知識。教師的作用由過去單向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轉變?yōu)橹笇W生自主獲取知識,指導學生之間的討論,開展師生之間的互動?!弊鳛榻處煈J識到這一點,變以往以“教知識”為主要任務的觀點為“教學生學知識”,堅持平等對話,從知識的權威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指導者。
前面對翻轉課堂內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進行翻轉了的課堂不再是教師對學生單向知識灌輸的場所,而是師生、生生之間進行思維碰撞、質疑問難、平等對話交流、不斷探尋知識追求真理的過程。而學生由于其認知水平的局限性,對知識的分辨能力不足,在實際交流中受制于自身的水平使得討論偏離主題亦或者就問題難以探討出更好的結果。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扮演好學生學習指導者的角色,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用自身豐富的知識積累去指導學生的課堂討論交流,巧妙連通各個問題,讓學生在交流中感到有所收獲,最終學有所成。
(二)合作:由課堂控制者轉變?yōu)榻M織參與者
傳統(tǒng)課堂上,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向學生傳授講解知識,教師為了保證教學過程按照自己預先的教學設計有序進行,就不得不對課堂進行控制,對學生行為進行安排。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訴”與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這個原理幾乎在理論上無人不承認,而在實踐中又無人不違反。這種控制和安排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使得課堂上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被控制的狀態(tài)。而翻轉課堂主張學生課前自主進行學習,課中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討論,來探索和解決問題。這種創(chuàng)新的課堂模式講求師生間、生生間的合作,通過合作、交流和互動幫助學生內化知識,使得課堂得以解放,真正實現“翻轉”。
我們強調“翻轉”課堂,弱化教師對課堂的控制和管理,但這并不意味著視頻可以替代教師。任何在翻轉課堂上呼吁“教師替代說”的說法都背離了翻轉課堂的真諦。在翻轉了的課堂上,學生成為了課堂交流的“主角”,而教師的作用則可以比作一堂課的“導演”。教師組織安排一堂課,制作微視頻并提供給學生作為他們學習的養(yǎng)料,組織學習效果較好的同學協(xié)助其他同伴一起解決問題。這一過程就要求教師必須充分分析和把握學科知識的整體脈絡,熟悉學生的已有學習基礎和他們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基于此制作微視頻提供給學生。因而,教師在課堂中的組織作用是無可替代的。
此外,教師除了提供給學生學習的素材,組織協(xié)助他們進行討論之外,還要參與其中,積極合作,成為課堂的參與者。教師只有具備了積極參與課堂交流的意識,才能真正發(fā)現學生在課堂交流中所出現問題的癥結何在,以此為基礎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協(xié)作解決問題。這種積極參與深度互動的交流中,師生間的合作更加自然,師生關系更加融洽,這也有利于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
(三)創(chuàng)新:由教學工作者轉變?yōu)檎n程工作者
傳統(tǒng)課堂里教師作為教學工作者的角色,一切工作的中心是以傳授知識為主,為課堂教學而服務。而在翻轉課堂里,知識傳授這一階段不再是在課堂之上進行了。因此,教師應當轉變以往作為教學工作者的角色定位,代之以符合翻轉課堂要求的課程工作者的角色定位。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的備課工作以撰寫教案或者制作幻燈片為主,這一過程中以知識為載體,以課堂講授為目的,形式較為單一并且與學生想脫離,難以照顧到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需求。而翻轉課堂則可以恰恰彌補好這些不足之處。學生觀看教學微視頻,根據自己已有的基礎選擇暫停、快進、回放教學內容,真正實現個性化的教育。因此,在這當中的前提保障就是教學視頻的制作,這也是翻轉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課前約15分鐘短小精練的教學視頻是翻轉課堂的一個顯著特征。這就要求視頻內容應具有針對性和概括性,同時視頻的制作應力求富有吸引力。這就要求教師要變以往教案書寫者這一單一的身份形象為課程工作者,設計制作教學視頻。教師要具備篩選教學內容,整合教學資源,制作教學視頻的能力。較之于單一的書寫教案、制作課件的教學工作者角色而言,課程工作者的角色定位要求更高,不僅要求對學科書本基礎知識掌握,還要將書本知識同學生生活、時事熱點相結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制作教學視頻,這對教師的綜合素質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教師,應當更新教育觀念,不斷學習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在一次次的努力嘗試中反思自我,成就自我,完成一個教學工作者像課程工作者的蛻變。
三、結語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 年)》指出: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鼓勵發(fā)展性評價,探索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新模式,倡導網絡校際協(xié)作學習,提高信息化教學水平。2011年,加拿大《環(huán)球時報》把翻轉課堂評為影響課堂教學的重大技術變革。作為“互聯(lián)網+教育”背景下應運而生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掀起了以信息技術整合教與學的新浪潮。但是在實踐中,要使得“翻轉課堂”更好地發(fā)揮其優(yōu)勢,需要一線教師不斷努力,跟上時代的步伐,融入時代的氛圍,改變自己已經習慣了的陳舊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在自身的角色轉型中為“翻轉課堂”出一份力,為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這棟大廈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 陳玉琨.中小學慕課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4,(10):10-13.
[2] 葉波.翻轉課堂顛覆了什么——論翻轉課堂的價值與限度[J].課程·教材·教法,2014,(10):29-33.
[3] 寧本濤.“翻轉課堂”的基本圖景與問題審視[J].現代教育技術,2014,(12):64-69.
[4] 蔡寶來,張詩雅,楊伊.慕課與翻轉課堂:概念、基本特征及設計策略[J].教育研究,2015,(11):82-90.
[5] 王秋月.“慕課”“微課”與“翻轉課堂”的實質及其應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8):15-18.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