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丑丫
摘 要: 蘇霍姆林斯基在擔任巴甫雷什中學校長時創(chuàng)作了許多教育專著,通過教育實踐總結了很多教育思想,這些教育思想不僅在當時而且在現代對教育活動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 蘇霍姆林斯基 師生關系 教育活動 啟示
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以下簡稱“蘇”),前蘇聯(lián)最有名望的教育家,出生于烏克蘭共和國。1936至1939年就讀于波爾塔瓦師范學院函授部,畢業(yè)后取得中學教師證書。1948年起至去世,擔任他家鄉(xiāng)所在地的一所農村完全中學——巴甫雷什中學的校長。蘇霍姆林斯基在從事學校實際工作的同時,進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論問題的研究,寫有《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巴甫雷什中學》、《公民的誕生》、《愛情的教育》等教育專著。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lián)教育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孩子”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寶庫中的瑰寶。前蘇聯(lián)70多年的教育為社會主義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經驗。中國教育受蘇聯(lián)教育的影響很深。前蘇聯(lián)雖然解體了,但是反映教育規(guī)律的一些蘇聯(lián)教育思想卻永放光芒。這些教育思想具有時代性、先進性,因此反映這些教育思想的著作經久不衰,成為經典。
從《要相信孩子》和《給教師的建議》這兩本書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在學校這個范圍內,師生關系是學校中最重要的人際關系。
為什么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否和諧,關系到整個學校各項教育活動能否正常進行和成效的高低。蘇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的致讀者中提到:“只要學校,教師集體和學生集體,尤其是教師在教育方面盡到努力,就可以也應該把每一個學生培養(yǎng)成政治的,誠實的,熱愛勞動的,堅強而勇敢的,忠于祖國和勞動人民的人?!?/p>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對于教育過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肮拾财鋵W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進行正常教育活動能得到高效率的保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一種無形的推力。它不僅能給學生營造寬松愉悅的教育氛圍,還能讓教師得到學生真誠友好的配合,使教育能夠高效進行下去。
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立足于師生之間的信任。信任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尊重。以教師的立場而講,教師把學生當做什么樣的人看待,就等于暗示他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學生往往會從教師的信任中體會到人的尊嚴,看到自身的潛能,激勵自己不斷進取。贏得學生的信任是至關重要的。
1.教師如何贏得學生的信任
1.1設身處地地理解學生
就是換位思考。蘇霍姆林斯基對此得出的反思是在第一個事件中(P1Ll5),謝廖沙和沃洛佳打架,教師沒有仔細了解實情就簡單粗暴地批評了沃洛佳,導致了這次不公平的批評教育。教育者不應該是一個不動感情的,只按著某些具有抽象公正性的條條辦事的審判官。教育者應該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一個個和孩子們一樣對周圍事物有喜怒哀樂的人。學生在教育過程中有了抵觸的情緒,作為教育者,應該去感受,去換位思考,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從而讓這個教育過程順利進行下去。相反的例子(P10~11),柯利亞在偷走集體的兔子的時候,教師站在學生的立場分析了柯利亞為什么這么做的原因,沒有批評,而是采取了另外一種方式讓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柯利亞返還了拿走的兔子。之后,教師還提議每個孩子領養(yǎng)兩只兔子。這樣,不僅孩子了解了老師的良苦用心,而且達到了老師教育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就增加了。在《要相信孩子》中,蘇霍姆林斯基總結道:為了關懷兒童,不僅要理解他們的精神世界,而且要學會用他們的思想和感情來生活,把他們的憂傷、焦慮和為之激動的事情統(tǒng)統(tǒng)裝在自己的心里。這個過程就是教師換位思考,從孩子的立場思考問題的過程。
1.2尊重和維護孩子的自尊心
渴望受尊重是每一個人的一種正常、普遍的心理需要,自尊心是學生的一種心理需求。在教育過程中,如果學生的自尊心得不到教師的維護,就會很容易喪失自信,自暴自棄,甚至悲觀失望。在《要相信孩子》中(P4~5),格里沙的耳朵就是一個例子。老師當眾批評了格里沙的耳朵不干凈之后,格里沙雖然變干凈了,但是在之后的生活學習中卻很難再集中注意力學習,導致學習一落千丈。相反,學生得到了尊重和維護,就能增強信心,克服困難,走向成功。同樣,書中的例子(P54L4),柯利亞因為貪玩而忘了去插擋雪板,卻向老師撒謊說,插過擋雪板了。老師知道柯利亞平時是一個既謙遜又熱愛勞動的好孩子,他只是玩得入了迷才不得不撒了謊。老師并沒有戳穿他,而是埋怨天氣又下了不少雪而導致不得不再插一次擋雪板。在這個過程中,柯利亞還是那個謙遜愛勞動的孩子。其實,柯利亞未必不知道他撒謊已經被老師發(fā)現了。只是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對他自尊心的維護,讓他更積極地為集體著想,更積極地做一個謙遜、愛勞動的好學生。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總結(P10L17):任何一個考慮問題較深的教師都知道,每一個學生,哪怕是一年級的小學生,如果他感到老師對自己的印象比自己的實際表現要壞,他的自尊心都會受到極大的傷害。相反的,如果兒童不僅知道而且體會到教師和集體對他個人的優(yōu)點既注意到了,又很贊賞,那么他就會盡一切努力變得更好。所以說,尊重學生是教師有效開展教育的需要,也是贏得學生信任的關鍵。
2.給予學生足夠的耐心
教育是一個過程,從教師開始引導學生走入正軌到最終學生能獨立完善自己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這個時間段或長或短。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能會出現反復犯同樣錯誤的狀況,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在《要相信孩子》中(P44~48),維佳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老師發(fā)現一年級的維佳有了偷東西的苗頭,并沒有揭穿他的行為,而是一步步引導他在不誠實不道德和高尚誠實之間作抉擇,先是讓維佳保管訂報紙的錢,維佳保管得很好。二年級的維佳又一次犯錯,偷了教室的膠合板和鋸條,老師也沒有說什么,之后提出了用廢銅爛鐵換鋸條的建議,維佳不但完成得很出色,還主動分給別的孩子鋸條,到后來老師給維佳分配看管集體財產的任務時,維佳也不負眾望。三年級末,維佳偷偷地撕下了集體畫冊的空白紙占為己有,老師私下找到維佳,告訴他這是不對的,維佳又一次鼓起勇氣把撕下來的紙還回集體,還為畫冊畫了一幅圖作為封面,之后的維佳也是拾金不昧。但是,到了五年級,維佳又犯了一次嚴重的錯誤,偷了同班同學的溜冰鞋,這次老師來到維佳的家中,還沒說話維佳就承認了錯誤,老師也明白維佳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錯,但還是耐心地引導他?;┍荣愔?,維佳拿到一雙冰鞋作為獎品。這次的維佳已經開始努力分享自己的東西。一直到中學畢業(yè),維佳再也沒有發(fā)生過把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的念頭。從一年級到中學畢業(yè),維佳的錯誤反反復復了七年,老師也一直都很有耐心地引導糾正孩子的錯誤。這個耐心的過程也是維護和發(fā)展良好師生關系的過程。
當然,這個故事里,老師的耐心是關鍵。同時我們不難發(fā)現教師在以孩子的立場想過問題后給了孩子足夠的尊重。教師努力做到一點,維佳思想上的隱秘自始至終知道的只有老師,老師知道維佳犯了錯,但每次談話都是單獨留下維佳一個人,就像老師跟維佳之間的秘密一樣。其他孩子見到的只是維佳克服了重重障礙,經過艱苦斗爭后做出的一件件好事,蛻變成了一個誠實守信德才兼?zhèn)涞暮脤W生。老師設身處地地為維佳著想,維護者維佳的自尊心,贏得維佳的信任,同時對維佳有足夠的耐心才使引導和教育維佳的過程能夠順利進行。
3.啟示
3.1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活動之前要與學生維持好良好的師生關系。在師生交往中,師生關系越好,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就越順利。他反對教育者以一個審判者的身份判定學生的對與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順利進行的前提。
3.2教師應該充分滿足學生的自尊心。他在《要相信孩子》中明確提出要愛護兒童敏感的心靈。敏感的心靈就是學生的自尊心,教師設身處地地理解孩子敏感的心思,從他們的思想出發(fā),而不是一遇到錯誤就全然不考慮學生的感受,當眾批評,勒令其改正,而是通過另一種溫和的手法指出他的不正確之處。
3.3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給予學生足夠的耐心。小學六年的時間對學生的發(fā)展是一個極為關鍵的階段。學生認識到不足之后,改正和改變很有可能是一個長達六年的過程。這對教師也是一個考驗。學生的成長進退無常,教師應對學生有長時間的監(jiān)督和觀察。
3.4教師最后給予學生正確的教育與引導。他在《要相信孩子》中提到,對兒童在生活道路上進行引導時,應當做到:既要使他們能夠在大人或集體的指引下,邁出一生中具有重要意義的關鍵性的步子,又要讓他們能夠獨立學步。教育的意義也在于此,讓學生在脫離老師、家長和集體之后能夠獨立自主地朝正確的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蘇]蘇霍姆林斯基.汪彭庚,譯.要相信孩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蘇]蘇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譯.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3]王雪引,相亞紅.中小學素質教育中教師的作用與素質[J].甘肅科技縱橫,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