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娟
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發(fā)現(xiàn)學生做題時會出現(xiàn)錯誤。有的是非常簡單的習題,有的是老師講過好幾遍或提醒過的習題學生依然會出現(xiàn)錯誤。很多情況下,我們總是埋怨學生,上課沒聽認真,不動腦筋等。學生出現(xiàn)錯誤是事實,就看我們如何處理這些錯誤。我們在埋怨學生時,是不是該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是否得法,是什么原因造成學生的錯誤。如果找出了學生的錯誤癥結,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效率提高了,對我們教師而言,也是自我素質提高的一種表現(xiàn)。
在十幾年的數學教學中,我也陸續(xù)記載了學生的一些錯例,我將搜集的典型錯例制作成選擇題、連線題、問答題、判斷題等多種形式的題型進行對比練習、強化訓練,還把典型錯例作為例題或當成新課的引入,這樣為學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識作好鋪墊。教師從錯例中反思自己的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共同進步的最佳途徑。下面我就談談自己從這些錯例中得到的一些感悟和體會。
一、課前干預——錯誤消失在萌芽中
在數學教學中,指導學生解決問題,首先必須從讀題和審題開始,這時候教師必須反復提醒學生讀懂題目。這時候的課前干預很重要,直接決定學生審題的能力。因此,好習慣的養(yǎng)成對學生來講特別重要,因為很多時候的錯誤,并不是他們不會做,而是由許多因素造成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讀題的方法。圈一圈,讀一讀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讓學生在第一次讀題時圈出問題中的關鍵詞,再根據關鍵詞帶著問題再去讀題目。
題目:“一個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后,得到的數比這個數大4.5,這個數是多少?”
首先讓學生讀題,然后認真畫線。
畫線一: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
畫線二:得到的數
畫線三:這個數
畫線四:大4.5
教師思考:因為此題學生拿到題一看,覺得很簡單,就會寫算式4.5÷10=0.45,這當然是錯的。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即是擴大10倍后,也就是增加了9倍。正確的解法是:4.5÷(10-1)=4.5÷9=0.5。看似簡單,學生出錯率很高。所以一定要先多讀題目,弄懂里面的隱含條件才行。(提醒:大4.5與是4.5不一樣)這時學生就會明白讀題的重要性。學生做題后,錯誤率明顯減少。
為了使各個層次學生都能提高解題能力,我關注各個層次的學生,對于學習一般的學生,就采用“一讀、二畫、三想、四算、五查”的方法進行反思自查。一讀:要求仔細讀題目至少2遍(特別是解決問題),初步明白題目的意思;二畫:用畫一畫或圈一圈的方法畫或圈出題目中的重點句或詞語(比如畫題目中的“單位1量”、和、差等關鍵詞);三想:有哪些等量關系式,或用了哪個數學公式;四算:認真算一算;五查:檢查過程、檢查結果與生活實際是否相符合(比如租船問題要用到“進一法”、做衣服這類的要用“去尾法”等)。對于優(yōu)等生,我要求在作業(yè)完成后不要急于上交,而是要給自己提三個層次的問題:1.我今天的作業(yè)與昨天相比怎么樣,進步了?還是退步了?(淺層次的反思)2.我認真檢查了嗎?我都做對了嗎?(中層次的實踐反思)3.當學生反思習慣的養(yǎng)成達到一定水平時,可以引導學生這樣問自己:這道題有沒有別的解決辦法?(深層次的質疑反思)如果題目還有其他解法就寫在旁邊。
二、課中干預一一錯誤生成變成精品資源
根據信息的傳遞與保持規(guī)律,教學中的反饋必須留出時間,留足空間,邊講邊練,講練結合,使師生有思考的空間,達到有效調控的目的。因此針對學生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把錯題本中的錯題當作例題在課堂上講解,往往事半功倍。如在學分數乘法這個單元時,有這樣一題:
有兩根同樣長的繩子,第一根用去3/10米,第二根用去3/10。哪一根用去的多一些?原來的回答三種情況都有。于是,將這道錯題在課堂上重點提了出來。先四人小組討論,按照觀點不同,分為三組,再進行分組討論,找出最有說服力的方法,進行全班交流。第一種觀點的學生說,如果繩子長比1米短如5/10米,第一根繩子就用去3/10米,第二根就用去15/100米,當然是第一根用得多;第二種觀點的學生說,如果繩子的長度為2米比1米長,第一根仍用去3/10米,第二根用去6/10米,就是第二根用得多;第三種觀點的學生說,如果繩子長1米,那第一根和第二根都用去3/10米,用去的一樣多。大家各抒己見,課堂上討論得很熱烈。最終大家的觀點得到了統(tǒng)一:剛才這三種情況都可能出現(xiàn),所以結果應該是無法判斷。
通過這道例題的討論,學生們也最終明白了,每道題都有特點,關鍵是一定要思考到位、全面,審題時絕對不能馬虎。通過一道錯題,把它轉化成一道例題,學生的參與性提高了,學習的效果也達到了。
一線教師可能都會有共同的感觸,許多知識在新授時,師生一起探討,一起驗證,教師感覺學生掌握得很好,可一旦再學類似的知識,學生就會張冠李戴。此時教師可能很著急,甚至很惱火。如果教師能將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在“錯誤”中比較、分析、反思,那么課堂定會顯出真實的魅力。
對比練習能喚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從比較中更能使新舊知識互化,從而牢固掌握新知識。使錯誤無形消逝,變化成美麗的正確。例如,在學習完“分數除法”之后,我先出示25÷(1/8+1/4)(練習1)讓學生練習,練習之后錯誤率很高,大部分學生的答題過程是:25×8+25×4=300,對于這樣一種情況,我是有心理準備的,因為這種錯題在前幾屆的學生中經常出現(xiàn)。于是我又出了兩道題:25×(1/8+1/4)(練習2);(1/8+1/4)÷25(練習3)。當把三道放在一起比較,我拋出兩個問題:1.你認為是什么原因造成這類題出錯?2.你覺得這道題的計算要注意什么?
有學生就提出:我覺得這兩道題好像“雙胞胎”,但實質上卻有很大差別。練習1是25除以兩分數的和,而練習2是25乘以兩分數的和,可以運用簡便的乘法分配律進行計算,乘法分配律是適用于兩個數的和或差與另一個數相乘的情境。而除法沒有分配律,所以25不能除以這兩個分數倒過來的和。
另一名同學在區(qū)別練習1與練習3式中也說得非常好:出錯的同學可能對運算定律和運算順序掌握得不夠熟練。練習l是25除以兩分數之和的商,而練習3是兩分數之和除以25的商,我們在做簡便計算時,只能改變運算方法,而不能改變運算結果,所以做題時先要認真看題,弄清題目特征,然后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學習是從問題開始的,甚至是從錯誤開始的。出錯了,課程才能生成,就是在這發(fā)自內在“更錯”欲望的驅使下的探究活動,才更能體現(xiàn)課堂的鮮活性、生成性。
學生有錯例,就看我們教師如何把握錯例。在教學中正確有效地利用錯例集,就能讓我們的教學增添更多的風采。從而做到知其然,還可以做到知其所以然,真正舉一反三,讓我們的學生從錯題中得到解題能力的提高,讓我們的教師從錯例中得到教學能力的提高。
三、課后干預——錯誤破析中創(chuàng)造價值
在數學課堂及平時作業(yè)中,學生時常會出現(xiàn)錯誤,而且對于強調過的錯誤學生也有一錯再錯的經歷。在生氣之余,我不禁想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這些錯誤,課上去捕捉這些錯誤資源,生成意外的精彩,從而創(chuàng)造錯題的價值。
有一天,學生在做練習時,一道判斷題:A比B多2/5,也就是B比A少2/5( )。結果很多同學“不假思索”地選擇了“對”,面對超過半數的錯誤,我很失望。
痛定思痛,我不免疑惑,曾經強調的單位“1”的概念哪去了?我首先想到的學生可能還是量率不分吧!如果2/5后面加上具體的單位名稱如A比B多2/5(噸、米等),也就是B比A少÷2/5(噸、米等),不就可以說了嗎?平時我們不是經常說:“我比你多100元,你就比我少100元”嗎?而且我們也經常聽到“我比你多100,你就比我少100”為什么當100元,換成了100可以,換成了2/5,就不行了呢?帶著疑惑,我和學生一起走上了糾錯之路。
既然可以這樣說,那么“A比B多2/5,也就是B比A少2/5”為什么錯了呢?這時,智多星王杰說:以前我們學的自然數中,我比你多幾,你就比我少幾,現(xiàn)在學習了分數,我知道了分數中的單位“1”,可以是一個具體的數,也可以是一個量……對這道題來說,A比B多2/5,B是單位“1”的量,B比A少2/5,A是單位“1”的量,在B和A的單位“1”比較過程中,A和B的大小不等,所以A的2/5肯定不等于B的2/5,因此不能這樣說。
另一名學生也接著說:那么我們可以把A與B假設為兩個具體的數量,去試試看。如果B=10,那么A=B×(1+2/5):10×(1+2/5):10×7/5=14,那么B比A少14-10=4,4÷14=4/14=2/7,2/5不等于2/7,所以錯了。
聽著兩名同學的講解,他們似懂非懂。我想可以適時點撥一下了,讓學生多角度去理解,去分析,然后解決此題,在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的基礎上,避免類似錯誤發(fā)生。
我接下去說:剛才兩個同學說得非常好,實際上他們就是兩種不同的方法。第一個同學說的是因為單位“1”不同,所以判斷它是錯的。實際上我們還可以通過轉化單位“1”來解決。A比B多2/5,B是單位“1”的量,那么A可以用1+2/5=1 2/5=7/5來表示,那么B比A少(7/5-1)÷7/5=2/5×7/5=2/7,所以A比B多2/5,也就是B比A少號,而不是2/5,所以錯了。
第二個同學說的就是假設法。假設B=10,我們可以根據“A比B多2/5”得出A=10×(1+2/5):10×7/5=14,再求出B比A多(14-10)÷14=4÷14=2/7。
歸納好剛才兩名同學的發(fā)言后,大家想一想能不能聯(lián)系咱們學過的比的知識再來想一想?
根據A比B多÷,假如B表示5份,A要用幾份來表示?(7份),那么B比A少幾份?(2份),B比A也就是少幾分之幾?(2:7=2/7),所以B比A少2/7,而不是少2/5,所以判斷應為錯。
看著學生對單位“1”的理解有所深入,不覺有些欣慰,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學會等待。當他們學會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去理解,并能達到融會貫通的時候,一些易錯點也就不再是障礙,也就能迎刃而解了。
回過頭來想想,對于這類題,反思學生出錯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三點:
1.思維定勢,看到A比B多幾,就馬上想到反過來,B比A少幾,可能是學生對于自然數或具體的量應用比較多,思想上有些根深蒂固。
2.缺乏驗算的習慣,認為“做完即做對”,沒有進行驗證。
3.對于單位“1”的問題,在分數乘除法的應用題中,分析時或寫數量關系式時,用得比較多,學生比較重視,但對于一些填空題或判斷題這種在他們認為的小題目來說,在分析時,因存在“偷工減料”的思考,往往容易造成錯誤。
雖說是一道小小的判斷題,但它讓我和學生一起經歷了這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感謝這個美麗的錯誤,生成了精彩瞬間!
學生出現(xiàn)錯題時,就看我們教師如何在課堂中巧妙地解決,既要知其然,還要做到知其所以然。教師利用錯例,產生新的教學資源,更好地為課堂教學創(chuàng)造新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