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笑笑
摘 要 選擇一本好的、適合小學生特點的教材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教師能根據(jù)自身的專業(yè)素質(zhì)和學生的特點如何更好的活化教材,把固有的內(nèi)容比較枯燥的教材轉(zhuǎn)化成適合自己實施課堂教學的活的內(nèi)容。
關(guān)鍵詞 小學英語 教材 文本再構(gòu)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0-0036-02
一、從“文本”理念解讀教材
《PEP小學英語》教材的編排根據(jù)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實際,并運用“任務(wù)型”教學模式,一個單元一個主題。每個單元的話題中只安排了A、B兩個句型,在Part A和Part B中分別是由遞進式的 lets learn, lets talk 和lets read,內(nèi)容相對獨立且不夠豐富。現(xiàn)有教學中,不免存在著以下的不足:
1.教師單純地追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過低地估計了小學生的思維和智力的發(fā)展,課堂教學只求熱鬧和表面的華麗,熱衷于簡單的機械操練,忽視培養(yǎng)發(fā)展小學生的語言能力。教學設(shè)計受其主觀的影響,讓學生做一些簡單的模仿、游戲活動,僅在直觀興趣和課堂表演上下功夫,忽視對學生英語能力系統(tǒng)的培養(yǎng)。2.教師缺乏對教材的整體運用能力。課堂教學內(nèi)容只限于課本中的內(nèi)容,課堂教學形式只追求華麗的表象,豐富多彩的活動只是圍繞著教材轉(zhuǎn),對課堂教學內(nèi)容缺乏通盤設(shè)計,一堂課里一個接著一個的活動只是為了反復操練某幾個詞匯或某一、二個句型,致使教學內(nèi)容單一,失去整體性,無法實現(xiàn)前后知識的融會貫通。
二、教材的“文本再構(gòu)”變“復制者”為“創(chuàng)造者”
1.詞匯的拓展教學
PEP教材中每個單元首先出現(xiàn)詞匯,并逐步過渡到句型和對話或語篇。在詞匯教學的一堂課里,如果單純傳授幾個單詞的聽讀,會使學生對單詞的理解大打折扣,而且會使課堂顯得單調(diào)、呆板,哪怕有熱鬧的chant,拼寫比賽等活動,離開了學生自身的活躍思維,課堂也會缺乏生命力。因此,詞匯教學也應(yīng)考慮到上下知識的連貫性和詞匯在句中的實際意義來開展教學,賦予單純的單詞以生命。
比如,6A-Unit 5 What does she do?的Part A 中,lets learn 部分只安排了6個單詞。如何去豐富這一課時的內(nèi)容,把枯燥的單詞轉(zhuǎn)化成活生生的語言教學,就要求教師有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事實證明,學生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表現(xiàn)得出乎意料。比如在給artist這個單詞時,給出了這樣的回答:A person who draws many pictures. A person who has long hair. A person who looks like Da Vinci. 等。在釋義reporter時,學生能說出這樣的句子:He often writes articles. He often runs after the famous people. He looks very cool.等等。在此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fā)散,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發(fā)揮,學生的興趣得到了培養(yǎng)。在不知不覺中知識得到了擴展,新舊知識融會貫通了。
2.對話、語篇的文本再構(gòu)
有些對話或語篇是敘述形式的,內(nèi)容比較枯燥,教師可以在此基礎(chǔ)上適當加以一些合理的情景再構(gòu),讓整個文本內(nèi)容活起來,提高學生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讓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一些表演活動,從而發(fā)揮他們的優(yōu)勢。
例如,6A-Unit 2 where is the science museum的Part A中的lets read,文中只有六句表明如何到達目的地的句子。
1.Start from the bus stop in front of our school.
2.Take the No. 17 bus.
3.Get off at the post office.
4.Walk east for 3 minutes.
5.Find the white building on the left.
6.Look for me near the door.
盡管是Sarah 寫給Amy 信,但哪怕學生能讀會背,給學生留下的印象也不深刻,更別說靈活運用了。而傳授這一知識的目的是為了能學以致用。所以,在這一課時中,我設(shè)計了一張地圖,地圖上標有被邀請人現(xiàn)在的位置和其他的建筑物、車站等,卻隱去了邀請人地址的名稱。給學生的問題是:If you are the inviter, please tell us how to get to your home. 然后看誰能找到他的家參加birthday party.
這樣的設(shè)計使死的教學內(nèi)容活了起來,把學生帶入了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們爭先恐后,躍躍欲試,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滿足了學生的成就感,比熟練背誦語篇強得多。
再比如,在6A-Unit 6,Part B中教材只列出了種花的幾個步驟:
1.Dig the soil.
2.Plant the spout in the soil.
3.Water it.
4.Wait for it to grow.
短短的四句話,如果老師讓學生只記住了種花的幾個步驟,其實也只是用十多個單詞串起來的幾句話。對于學生來說雖然學得容易,但也學得枯燥。我覺得教師要教給學生應(yīng)該不僅僅于此。因此,我留給了學生更多思考的東西,提出了這樣的問題:What do you want to say from these? What can you say after reading the sentences?經(jīng)過幾年的小學英語的學習,大部分學生積累了一定的英語詞匯和句型,在擁有一定的知識輸入以后,輸出也就水到渠成了。作為老師不要因為低估學生的能力而困住了自己的手腳,甚至形成了某種思維定勢。特別到了高年段,應(yīng)該大膽提供給學生動腦、動口的機會。在我提出這一問題后,課堂好像也一下子活了很多,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轉(zhuǎn)化成了主動積極地思維行為。在短時間的竊竊私語后,老師欣喜地發(fā)現(xiàn)孩子們還真的出乎意料的能說:
A flower comes from a seed.
A plant needs sun.
I like planting flowers.
學生根據(jù)已學的知識,并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雖然出現(xiàn)了一些小錯誤,但都說得聽得饒有興趣,也很有成就感。學以致用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參考文獻:
[1]陳力.語篇教學思想與新課程背景下的英語教學[J].課程F/教材F/教法,2006,(08).
[2]高飛.小學英語教學“文本再構(gòu)”的初探[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