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華 鎖要紅 李少華 張慧梅
摘要:高校公共基礎課程群包含一系列數學課程、外語課程、計算機課程及力學課程。這些課程的考核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反映教學質量的必要手段。本文立足西安科技大學公共基礎課程群的考核形式,分析目前公共基礎課程群考核方式存在的問題,然后提出部分科學、合理的高校公共基礎課程群考核的改革方案。
關鍵詞:公共基礎課程群;考核方式;考核方式改革;高校
中圖分類號: D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4(b)-0000-00
高校公共基礎課程群是包含數學、力學、英語、計算機等在內的一系列課程??茖W、合理的考核方式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幫助任課教師查漏補缺,進而提升教學質量。然而,在目前的教學活動中,一些教師及絕大部分學生尚未深刻認識到考核方式對提高學生學習動力及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性,一味遵循常規(guī)的考核方式,導致了在絕大部分學生中出現“考前突擊背誦知識點,考場上默寫記憶內容,考后知識歸還教師,用到腦中一片空白”的惡性現象,這樣很難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fā)展。因此,對高校公共基礎課程群考核方式的改革勢在必行,且它已成為當前公共基礎課程群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公共基礎課程群考核方式的現狀及弊端
高校公共基礎課程群是眾多專業(yè)專業(yè)課學習的先導課程,只有掌握了公共基礎課程群的知識,后續(xù)專業(yè)課的學習才會輕松自如。西安科技大學根據不同專業(yè)對公共基礎課程群的要求程度,將考核方式定為考查和考試兩類。最終的總評成績?yōu)槠綍r成績及期末成績的疊加,其中平時成績一般包含作業(yè)和考勤,占最終總評成績的30%;期末考試的試卷成績占總評成績的70%。由于教學課時的逐漸縮小,很多教師期中考試不再進行,這樣導致了期末的總評成績只有平時成績和期末考卷成績。這樣的平時成績的評定并不能看出或說明學生平時的真正水平。原因如下:大部分學生盡管來到了課堂,但是他們課堂上成了“低頭一族”:上課睡覺、看手機現象嚴重,聽課效果嚴重受損。這樣僅要求學生進教室的考勤記錄絲毫沒有任何意義,相當于考勤這塊成績是“免費”贈送學生。另一方面,作業(yè)成績任課教師往往給出“A、B、C、D”四個檔次,并給予相應的分數。但是教師在批改作業(yè)的過程中發(fā)現:一個班內出現的作業(yè)版本最多有兩到三個,甚至只有一個,換句話說就是“作業(yè)抄襲”現象嚴重。作業(yè)的抄襲導致給出的平時成績有失公允。此外,綜合考勤和作業(yè)發(fā)現:95%以上的學生平時成績都相差無幾。這樣最終得到的平時成績是不科學、也是不合理的。期末試卷的“考與評”也使考試“水份”增大。因為很多高校為了加大學生的考試通過率,采用任課教師出題、閱卷、評分一站式服務,即“教、考、評”全由任課教師“一手遮天”,這樣的考核方式對教師、對學生都有較大的弊端。原因如下:從教師方面講,很多學校開通了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活動,其目的的督促教師認真上課。但是一些教師為了討好學生以致學生給自己打出“理想、漂亮”的分數,他們課堂上存在嚴重的“灌水”現象,甚至有些教師的口號是“只講自己會的、只講簡單的、只講結論不講理論推導”等等“只講”原則,這些教師之所以敢這樣做,是因為他們心里清楚:考試自己命題。只要試題出得簡單,學生就能高分,學生對自己的評價自然也不會差。這樣的理念全然無視教學大綱的要求,考核內容具有極大的主觀性及隨意性[1]。長此以往,教師的教學水平也不會提高;從學生方面講,任課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復習和學習什么,進而在學生中出現了“考前一周突擊沖刺”,甚至個別同學“考前一晚黃金時間”背誦記憶的奇葩現象。這樣由任課教師“一手遮考試”的考核方式顯然使考試成績變得“蒼白無力”,同時也失去考試的測評功能。
二、公共基礎課程群考核方式的改革
針對目前高校公共基礎課程群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現提出以下考試改革方案:
a) 增加“段考”,代替“平時成績”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專業(yè)知識以便畢業(yè)后更好指導工作、用專業(yè)知識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然而專業(yè)知識的掌握離不開它們的先導基礎課程——公共基礎課程群,所以公共基礎課程群的學習不容懈怠,必須夯實。眾所周知,學生學習的天職是“上課出勤、課上聽講、課后作業(yè)”三部曲,故“考勤和作業(yè)”不能作為平時成績。要使學生扎實掌握知識,必須對學生進行“能力測試”,也就是每章學習完畢,應該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檢測,即“段考”伺候。實施段考的優(yōu)點是:1)學生花功夫復習,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點;2)學生在復習過程中,培養(yǎng)了總結及自我吸收、自我消化知識的能力,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缺點是:1)教師的工作量加大。教學是一“良心”活,有些教師甚至教授一味熱衷喊口號,真正做到“良心”較少。只要能提高教學質量及學生學到知識,我感覺“段考”這點工作量教師完全值得付出;2)學生的學習時間拉長。其實這不算缺點,學生的本職任務是學習,并且要學到真才實學。只有花費一定精力和時間,才能掌握知識并熟練運用。綜上可知,增加段考,可以使學生牢固掌握公共基礎課程群的知識點。用段考成績代替平時成績,不僅能使學習學到基礎知識,更能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可謂“一箭雙雕”。
b)施行“教考分離”,代替“教考合一”
針對“教考合一”不能反映教學質量好壞的問題,建議采用“教考分離”的考試方案。“教考分離”的方案是對于同一門課程,如果課時相同,建議采用同一套試卷。這樣不僅減少了任課教師出題的龐大工作量,也避免了在學生中出現“任課教師教什么,考什么”的怪圈[2]?!敖炭挤蛛x”能有效避免廣大學生“平時不學、考前突擊、考中作弊、考后求情及遺忘知識”的現象,進而提高教學質量,恢復考試考核的基本功能。
c)去“考查課”考核,替用“考試課”考核
高校公共基礎課程群中的數學、外語、計算機及力學課程,建議全面采用“考試課”的標準進行考核。這是因為有些教師因為課程設置為“考查”課,期末采用“大作業(yè)”的形式,也就是要求學生上網查找資料,寫課程心得體會或者查找本課程的應用。這樣的“低標準”學生往往不費吹灰之力,網上一番查找,然后通過“復制、粘貼”輕而易舉將他人辛苦所得的知識或觀點“據為己有”,顯然它起不到任何考核的效果,相反縱容了學生“剽竊、抄襲”等學術腐敗。如果教師從擴大學生知識視野的角度出發(fā),這樣的安排完全可以放到課下進行,不能作為考試總評成績的一部分。高校既然安排了這些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想必一定對后續(xù)專業(yè)課的學習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有用,這就要求考試一定要起到監(jiān)督作用,并對學生學習的好壞做出科學的評價,進而使考試變得“正規(guī)”。這里的“正規(guī)”是指按照“考試”課的標準來考,其形式可以多樣,如“試題庫考核、幾所高校聯考、校統考、省統考”等形式,真正起到考核的目的。
三、結論
高校公共基礎課程群的考核方式嚴重左右著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及任課教師授課的嚴謹程度、知識講授的寬度及深度,進而影響教學質量的好壞。因此,科學、合理的高校公共基礎課程群的考核方式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及提高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必要手段。這樣,只有對當前公共基礎課程群的考核方式進行變革,才能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合格、有用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巖,劉玉忠. 高師數學專業(yè)教考分離改革的探討與實踐[J].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8,26(1):116-118.
[2]鎖要紅,趙凌燕,張仲華. 高校公共基礎課考試改革探析[J]. 科技視界,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