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書標
摘 要:觀察當下的語文閱讀課堂教學,可以發(fā)現(xiàn)如下低效課堂教學場景:在學生對課文還沒初步閱讀和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就進行“啟發(fā)”和“提問”的架空性賞析;置課文本身不顧,而急于“拓展”“研究”跟文本相聯(lián)系的所謂“深度學習”“研究性學習”。此類舍本逐末的課堂教學,不可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我看來,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應該關(guān)注以下核心特質(zhì):用活文本,關(guān)注目標;品詞析句,關(guān)注感悟;授之以漁,關(guān)注表達;拓展閱讀,關(guān)注發(fā)展。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12-032-2
閱讀教學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積極倡導個性自由化的今天,由于教師的個體素質(zhì)的不均衡,對教育的理解的角度的不一樣,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出現(xiàn)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如簡約語文,詩意語文,情智語文等教學流派的異彩紛呈,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進一步的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無論在語文前加上什么詞語,一節(jié)課有效、高效,就是成功的。那有效課堂有絕對的標準嗎?好課,沒有絕對標準,但能找到一些共有的氣質(zhì)特征。
一、用活文本,關(guān)注目標
一節(jié)有效的語文閱讀教學,拿到文本后必須制定好準確的教學目標。目標的制定絕非易事。語文課的教學目標并不是課文本身,而是隱藏于教材的課文之中的。所以“教學目標是什么”,這么一個在其他學科里,老師們開始實施教學前就已經(jīng)解決的問題,在語文教學中顯得特別重要。
一位老師執(zhí)教《徐悲鴻勵志學畫》前制定了以下三個目標:1.學會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2.通過對比閱讀,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體會關(guān)鍵詞句對表現(xiàn)人物品質(zhì)的作用;3.學會總分的構(gòu)段方式,了解前后照應的寫法。第二課時的教學老師緊扣目標,采用“比較閱讀”的方法,重點從比較外國學生的兩段話入手,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外國學生對徐悲鴻的態(tài)度的變化,并探究引起這種變化的前因后果。接著,對比閱讀表現(xiàn)徐悲鴻勵志學畫的句子。通過這樣的對比閱讀,讓學生體會課文是如何表現(xiàn)徐悲鴻不知疲倦,勇往直前的。
另一位老師執(zhí)教《剪枝的學問》前將主要教學目標定為:體會人物的心理變化,初步了解以人物的心理變化為主要線索的表達方法。上課時前30分鐘,緊扣這一核心教學目標展開閱讀,后10分鐘,根據(jù)教學目標設計讀寫小練筆——
師:這篇課文緊扣我的四次心理變化來寫,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感悟到了剪枝的學問,你能看著這四個詞語(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半信半疑、又驚又喜),把這個故事講一講嗎?(生復述課文)
師:其實,我們在遇到一些事時,隨著事情的變化,心情也會隨著變化,比如這堂課從課前到現(xiàn)在,你的心情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布置作業(yè):小練筆,寫一個片段,表現(xiàn)自己的心理變化。
可以說這兩節(jié)課的成功,都是因為老師的教學目標定位在引導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充分挖掘了文本資源,品味、比較、實踐,提升了學生的語文能力。老師借助比較閱讀的方法訓練語感,落實了“體會關(guān)鍵詞句表情達意作用”的年段目標。因為目標制定得準確、合理,讓這兩節(jié)40分鐘的課堂教學顯得有效、高效。
二、品詞析句,關(guān)注感悟
一段時間的語文教學,人文性的過度彌漫造成了語文課上大多關(guān)注對言語內(nèi)容的分析和挖掘,忽視了言語形式的學習。沒有言語形式,言語內(nèi)容只能停在空中,變成沒有實際意義的東西。語文,有學科專業(yè)特質(zhì),獨特的課程性質(zhì)——“學習語用語言文字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學語文即學習語言文字的理解及運用,培養(yǎng)聽說讀寫的能力,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欣賞眼力,發(fā)展思維能力。從語言能力到語用能力?!罢Z用”備受關(guān)注。
我們來欣賞一位老師執(zhí)教的《石榴》為例,教師在精讀文本石榴成熟部分時,先抓住“先是……逐漸……最后”,了解成熟過程,發(fā)現(xiàn)作者寫得很有序,接著,抓住三個“笑”,“高興地笑了——笑得咧開了嘴——笑破了肚皮”,體會熟透了的石榴不同的樣子,教師再引導比較,寫成“石榴熟了——更熟了——熟透了”是否好,學生比較中體會到,三個“笑”,用擬人手法,不僅寫出不同的成熟狀態(tài),更使文章顯得生動形象,石榴變得更可愛,像一個個頑皮可愛的娃娃。最后一句,學生抓住“急切地扒開、張望、報告成熟的喜訊”等詞,體會到擬人手法寫出石榴成熟的可愛樣子。
最后一自然段寫石榴果,先了解介紹順序,由外到內(nèi),運用比喻、擬人手法,用疊詞等,寫出石榴籽可愛的樣子,誘人的味道。遷移寫法,仿照最后一個自然段的寫法,介紹自己喜歡的一種水果,敘述有序,用一定的修辭手法,寫形象具體。
這位老師在比較中訓練語感,品詞析句,感悟“笑”的準確,比喻擬人的恰當與精妙,關(guān)注了段落有序描寫的方法,還遷移運用進行寫法的實踐。這一堂課學生在語言品味、感悟等方面有新的收獲,新的發(fā)展。
這些能力靠老師的講解必然是不真切的,需要學生自己穿行在語言文字之中,對關(guān)鍵詞的涵詠、品味,獲得獨特的讀書體驗。當然作為語文老師更要有一雙發(fā)現(xiàn)語文教學價值的眼睛。學語文要會品詞析句,其實也是源自于古人把讀書叫作“煮書”,是很有道理的。
三、授之以漁,關(guān)注表達
李海林老師在《語文教材的雙重價值與教學內(nèi)容的生成性》一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事實上,不管是被選進語文教材里的這些文章,還是其他課程所使用的教材,它們客觀上都有兩種價值,一種是它們“所傳播的信息”的價值,一種是它們“如何傳播信息”的價值。在其他課程里,人們學習教材,只學前者,不學后者;而在語文課程里,人們主要不是學習前者,而是學習后者?!?/p>
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就是學一篇課文,不光要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悟文本內(nèi)涵,還要關(guān)注言語形式,領(lǐng)悟表達方法。因為理解內(nèi)容解決的是“寫什么”的問題,領(lǐng)悟表達方法解決的是“怎樣寫”的問題。從言語內(nèi)容中得來的東西只有在言語形式的火爐中整理、歸納、熔煉,才能化入心靈,融入骨髓。因此,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應當在引導學生理解內(nèi)容的同時,有意識地讓其咀嚼文本的言語形式,學習布局謀篇、表情達意的方式方法,更多地運用語言的訓練豐厚語文積淀——
一位老師執(zhí)教《徐悲鴻勵志學畫》:
片段1:
師:默讀4—6段,你認為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徐悲鴻勵志學畫的?
生1:寫了徐悲鴻在博物館臨摹繪畫作品。
生2:課文先總寫徐悲鴻的奮發(fā)努力,然后寫徐悲鴻非常喜歡畫畫。
生3:課文還寫了徐悲鴻生活清苦,
……
師根據(jù)學生交流,梳理出示:
從此,徐悲鴻更加發(fā)奮努力。(總)
節(jié)假日,徐悲鴻就進館去臨摹。(分)
徐悲鴻的生活十分清苦,為的是省下錢來購買繪畫用品。(分)
師揭示:總分總的寫法。
片段2:
師:(辨析)課文重點寫徐悲鴻,為什么用兩段文字寫一個外國學生的言行?如果刪去,是不是合適?
生1:不能刪去,刪去就突不出徐悲鴻繪畫技藝的高超,也看不出外國學生的心服口服。
生2:刪去不行,刪去了,就看不出徐悲鴻的愛國精神。
生3:不能刪去,這是對前面外國學生嘲諷的一個答復,刪去了,文章也不完整了。
……
生讀外國學生的兩次說話。
師:課文一開始就寫了這個外國學生對徐悲鴻的很不禮貌,但徐悲鴻通過自己的奮發(fā)努力,讓這個外國學生認識了真正的中國人,最后外國學生非常敬重的向徐悲鴻先生鞠了一躬。前后照應,從側(cè)面烘托出了徐悲鴻的勵志學畫。(師板書:前后照應)
片段3:
師:讀完這一篇課文,我們要問一問自己,課文主要寫了什么?請用一兩句話說一說,這叫把書讀“薄”。可以選用板書的詞語。
生:課文講了徐悲鴻因被外國人看不起而勵志學畫,并不斷奮發(fā)努力,最后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讓外國人刮目相看。
師:說得不錯,能不能再簡潔一些。
生:課文寫了徐悲鴻立下志向?qū)W畫,并奮發(fā)努力,最后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
……
師:同學們,像這樣寫一個人立志成才的故事還有很多,我們到了高年級還會讀到《司馬遷發(fā)奮寫史記》、談遷的《厄運打不垮的信念》等,這樣的文章我們稱它為“勵志文本”。我們來了解一下,勵志一類的文章會寫些什么呢?
生1:可以抓住關(guān)鍵詞句體會人物的品質(zhì)
生2:這樣的文章先寫如何勵志,再寫奮發(fā)努力的過程,最后寫獲得了成功。
……
師小結(jié)出示:勵志+奮發(fā)=成功
……
最后指導練習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以及點明勵志文章的寫作思路和閱讀方法??梢哉f執(zhí)教老師關(guān)注了文本“教學價值”及“如何傳播信息”的價值,真正將教材當作了一個范例,憑借這個例子讓學生學會閱讀、學會表達。這是這一堂課留給筆者最大的收獲。
四、拓展閱讀,著眼發(fā)展
所有語文教師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要把常規(guī)的語文課堂教學作為推進課外閱讀的主陣地,牢固樹立以推進課外閱讀為己任,還學生大量閱讀以正道的意識。只有學生的閱讀量跟上了,才會有質(zhì)的飛躍。老師教學一篇文章告訴學生這只是一點,你們?nèi)プx某某書會知道得更多。其實于永正老師早就說過:“誰能讓學生喜歡讀書,喜歡寫作,就意味著教學的成功;誰能讓學生會讀會寫,并養(yǎng)成習慣,就是最大的成功?!?/p>
比如教學了《水》,可以推薦學生閱讀類似的描寫生活的艱辛的文章。如《回憶饑餓》《許三觀過生日》《我家養(yǎng)雞》等。教學了《番茄太陽》后可以告訴學生:正是與明明的快樂相處,使得因車禍而殘疾的衛(wèi)宣利阿姨終于走出人生的低谷,她用手中的筆寫下了100多萬字文學作品。課后可以繼續(xù)閱讀她的《流淚的月餅》《兩雙球鞋》等文章。教學了《安塞腰鼓》可以向?qū)W生推薦閱讀法國阿爾貝特·史懷哲的《敬畏生命》、美國的杰克·倫敦的《熱愛生命》,還可以將本文和喬良的《高原,我的中國色》作一個比較閱讀。這種拓展性的閱讀重在將學生的學習引向更深更廣的空間,引導學生加強語文知識的積累,挖掘自己的創(chuàng)造潛能,拓展自己的發(fā)展空間,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
通過指導學生多讀課本之外的“書”,讀一點與課文相關(guān)的“文”,使學生增加“語知”,提高“語技”,感受“語理”,形成“語感”。長期堅持,就能就實現(xiàn)了“一篇帶多篇”的閱讀推進效果。
[參考文獻]
[1]李陳榮.例談以文本為“原點”的有效閱讀教學[J].語文教學之友,2013(07).
[2]周信東.“教學目標”的再認識[J].江蘇教育研究,2012(06).
[3]李海林.語文教材的雙重價值與教學內(nèi)容的生成性[J].語文學習,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