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
摘 要 隨著新課程的深入實施,也在不斷思考:一節(jié)好的科學課的評價標準是什么。該具體評些什么?要選擇來評的就是要能反映教學效果的。那什么內容能反映教學效果呢?應該觀察課堂,從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況這方面來評價的科學課是否有效。認為,具體可從學生的注意狀態(tài)、參與與交往狀態(tài)、思維與情緒狀態(tài)、生成狀態(tài)等方面去觀察學生??茖W教師要改變評價觀念。
關鍵詞 課堂教學評價 參與與交往 思維與情緒 學習生成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5.042
Abstract With the furth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but also constantly thinking: a good lesson of the evaluation of a good science. What is the specific assessment? To choose to judge is to be able to reflect the effect of teaching. That what content can reflect the teaching effect? It should be observed in the classroom, from the student's classroom learning situation in this regar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cience class. Think, the specific can be from the student's attention state, particip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tatus, thinking and emotional state, the formation of the state and other aspects to observe the students. Science teachers should change the concept of evaluation.
Key words classroom teaching evaluation; particip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oughts and emotions; learning generation
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教學是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實現(xiàn)具體發(fā)展目標的過程。在教學活動中,主體是學生,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服務于學。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最終都要在學生那里得到體現(xiàn),不考慮學生為主體的教,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處理“評教”與“評學”的關系問題上,課程改革強調了以“評學”為課堂教學評價的重點,提出了“以學論教,教為了促學”的口號。在“評學”問題上,以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xiàn)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在課堂內的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中的行為和表現(xiàn)、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思考過程等。這正像泰勒所說,教學的成效,歸根結蒂還要看學生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師做了些什么??普n改也關注學生是怎樣的“學”。這也讓確信要將對課堂教學評價的目光放到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上來。鑒于此,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必須伴隨于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因為學習的很多因素是無法通過定量方式測定的,也無法在終結性評價中客觀反映。因此,開展課堂觀察評價,讓在科學課堂中親歷著的學生來表現(xiàn),讓他們的表現(xiàn)來“說話”——從學生的學習狀況中評價一節(jié)科學課的好壞是最好途徑和最客觀標準。
那么明確了“學生”這一著眼點之后,該怎樣具體觀察他們的表現(xiàn),傾聽著他們的心聲呢?
評價課堂教學質量的根本標準,應看學習者能否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積極有效的學習。那么,就是要通過課堂觀察來判斷學習者的學習是否積極有效。認為開展課堂觀察評價,確定學習是否有效性,要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在課堂中應充分關注學生的狀態(tài),具體從學生的注意狀態(tài)、參與與交往狀態(tài)、思維與情緒狀態(tài)、生成狀態(tài)等方面去觀察學生的表現(xiàn),評價課堂教學的效果。
1 觀測學生的注意長度,評課堂對學生的吸引程度
科學課對于學生來說確實有很高的興趣,只有學生的注意力被引至正點內容上,課堂教學才真正能產生效果,否則,教與學將無從談起。學生的注意狀態(tài)可以從教師的課前導入是否有緊扣課堂教學的意圖,是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學習中學生是否主動積極地參與了,操作和思維是否有注意到細節(jié)問題,探究問題的深度如何……從學生的這些方面可以看到教師的教學是否起作用了。要始終引領學生在課堂中前進,科學教師不但要有有效地調控課堂的機制,還要在課前做好不同的預設,才能在課堂中靈巧地生成。比如,一教師在上《熱脹冷縮》一課時,教師巧妙地設計一個個探究性的活動,學生始終跟著鐵球的熱脹冷縮的現(xiàn)象走……有了這樣執(zhí)著的注意力,一定能將科學探究進行到底,課堂教學已經成功了一半。
2 關注學生參與與交往的熱度,感知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態(tài)度
任何一種有效的、成功的教育都取決于學生是否參與整個教學過程、怎樣參與交往以及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能否尊重事實、尊重證據(jù),能否大膽想象、勇于創(chuàng)新;是不是樂于合作與交流,樂于采納別人的意見,積極表達自己的意見,樂于改進自己的學習或研究。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積極活動才能轉化學生內在的精神財富,才能使學生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成長和發(fā)展。
比如,在探究《探索紙的秘密》一課時,教師先出示一張手工紙,讓學生嘗試著用這個現(xiàn)成的材料來進行一個“小小設計師”的比賽活動。由于問題的空間是開放的,貼近兒童生活,孩子們參與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當黑板上出現(xiàn)各種色彩的作品時,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還為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評價搭建了一個平臺。接著,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提出本組同學感興趣的研究問題,大家一起研究確定可研究的問題,并自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時,只見各小組同學紛紛開動腦筋,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由小組長把每個人的意見綜合起來設計出一個小組的實驗方案。各組進行實驗方案的交流時,學生們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不斷為別人和自己進行補充、修改,肯定自己的長處,又攝取了別人的經驗,最終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設計方案。然后,他們就按照自己的設計開始動手進行實驗了。匯報時,老師不但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進行實驗,還注重了對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態(tài)度和創(chuàng)新方法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教師教得生動有趣,學生學得輕松愉快,人人感受到參與其中就是快樂的。
還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教學評價中去,自己反思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進行調整與改進,達到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張揚個性的目的。
3 剖析學生思維與情緒的活度,衡量學生內在成長的效度
思維調控著人的一切行為。有良好的思維才會有出彩的行動。因此,在科學課中,對學生思維進行訓練是非常重要的。思維,可以通過語言來直接反映。因此,在科學課中,要求學生進行實驗設計時,一定要先交待清楚設計的意圖,接著在介紹實驗所用的材料、方法、步驟。在匯報觀察或實驗結果時,要先講清條件,再說出現(xiàn)象,接著分析產生此種現(xiàn)象的原因,最后要科學地推導出結論。實際上整個過程就是一個完整的科學推理過程。如果學生能夠表達清楚,就表明他的思維也是清晰的。因此,在科學課堂中可以通過傾聽學生的表述來分析學生在課堂中的思維運動狀況。
科學探究的目的固然是解決實際問題,但認為,探究所經歷的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所形成的科學態(tài)度、科學情感和科學價值觀與科學結論的獲得是同等重要或更重要的。因此,新課程特別強調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在評價課堂教學時,也要認真關注學生在課堂中是否真正投入了自己的真情實感。真實的課堂才是有效的。
比如,在教學《螞蟻》一課時,教師在創(chuàng)設螞蟻走水上迷宮游戲中,學生們剛一看到驚慌失措的小螞蟻時,有的著急,有的卻覺得好玩。這時,老師就引導他們設身處地地把自己當成是水上迷宮中的小螞蟻,讓他們說出此情景中的小螞蟻會想什么,一下子就拉近了學生與螞蟻的感情。在這樣平等的感情交流中,有學生的思維火花在閃耀,還讓學生自己感悟出珍惜生命、愛惜小動物的重要性。這樣的體驗,是在真實的情感促發(fā)下進行的真實有效的思維訓練,這樣的真實對學生人生觀的形成也必將產生一定的影響。
4 把握學習的生成狀態(tài),看教學成果是否喜人
一堂真正的好課要實事求是??梢詮目茖W課課堂教學的生成狀態(tài)去評價科學課的實效。在生成狀態(tài)中能反映出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表現(xiàn)出學生活動的情感經歷,折射出科學課內在的價值導向。如果它的生成是隨著學生在具體的教學中所發(fā)生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老師能隨時調整好自己的教學步調,為了生成更多更好的教學果實,那么,課堂成果一定是喜人的。生成的可能是教師課前所預設的,也可能是隨機產生的,不管怎樣,看重的是它的生成狀態(tài)是否真實,是否是一種自覺學習的表現(xiàn),是否是一種進步的表現(xiàn)。
比如,一教師在上《光的折射》一課時,關于“光的折射”這一科學現(xiàn)象,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難以理解。他首先讓學生觀察傾斜放入水中的鉛筆,然后借助實驗現(xiàn)象解釋“光的折射”。學生描述著自己的觀察所得“在水中粉筆變粗了”,“水上部分與水下部分錯位了”,“把鉛筆放入水中,好象斷了一樣”……這些是學生自己的發(fā)現(xiàn)了,是很真實的。此時,一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把粉筆貼著燒杯壁放,眼睛也在這一邊觀察,粉筆并沒有這些變化?!睂W生的這一番話,讓全班學生一下產生共鳴,躍躍欲試,更讓教者驚喜。接下來,老師在與同學一起歸納整理之后,引導學生調動已知的“放大鏡”等知識在比較中理解了這一不同發(fā)現(xiàn)。
除了看教師是否能把握學習生成的好時機,在科學課中更應關注學生在生成過程中的狀態(tài)來評測學生在課堂中的內在能力的生成狀態(tài)。比如,觀察是否全面,提問是否恰當,測量是否準確,設計是否合理,表達是否清晰,交流是否為雙向或多向的,搜集、整理信息、進行合理解釋的能力怎么樣,動手能力怎么樣,同伴之間交往合作的能力怎么樣,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與積累情況如何……看這些細節(jié)就能看到教師引導學生不斷積累和生成的效果與成果。
將“評學”作為課堂教學評價的重點,勢必要對教師的素質和教學能力進行重新定位。語言流暢、思路清晰、板書工整合理,這些雖然也是教師的基本素質,但教師的教學能力應更多地表現(xiàn)在能否及時地了解學生在課堂上做了些什么、說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學會了些什么和感受到了什么;能否為學生開展有效的學習活動創(chuàng)設理想的學習環(huán)境;能否有效地組織學生發(fā)現(xiàn)、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能否有效地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機會和空間;能否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讓學生來“說話”,首先要勇敢地站起來;要聽到學生給“說好話”,科學教師要努力起來,相信終將達成共識:評價的課堂,就讓學生來吧,學生才是最有資格給科學課作出評價的人!
參考文獻
[1] 吳光鑒,沈建立主編.和孩子們一起走進科學.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6.
[2] 新課程實施過程培訓問題研究課題組.新課程與學習方式的變革.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2.
[3] 《人民教育》編輯部編著.新課程優(yōu)秀教學設計與案例.海南出版社,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