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梁成
摘 要 以微信為代表的自媒體的迅猛發(fā)展深刻地改變著輿論生產方式和傳播方式,改變著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tài)。因而如何在此背景下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這對于每一所高等院校而言都是一種新的嘗試和新的探索。筆者通過對該問題的研究現狀予以匯總綜述和一定的反思,提出以主體間性為理念指導,以微信平臺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基礎,切實有效地探討和分析自媒體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的有效運行機制和理論指導,形成學校、學生和社會(家庭)三方合作且具備有效的交互式溝通的教育共管機制和交流方式,由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影響力。
關鍵詞 微信 思政教育 實效性 主體間性 三方合作
1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研究背景
在2015年7月23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6.68億,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5.94億,占總網民數的88.9%。同時各種網絡媒體蓬勃發(fā)展,從博客、論壇、貼吧、QQ、人人網、MSN到微博、微信,社會逐步走向“自媒體時代”和“微時代”。其中以微信為代表的自媒體平臺的迅猛發(fā)展深刻地改變著輿論生產方式和傳播方式,改變著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tài)。在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fā)表重要講話:“要依法加強網絡社會管理,加強網絡新技術新應用的管理,確保互聯網客觀可控,使我們的網絡空間清朗起來。做這項工作不容易,但再難也要做。”在2014年2月27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并發(fā)表重要講話:“做好網上輿論工作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創(chuàng)新改進網上宣傳,運用網絡傳播規(guī)律,弘揚主旋律,激發(fā)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p>
有基于此各高校也都競相開通了各自的官方微信和微信公眾號,對于微信公眾號也有一定的管理和維護。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和學生間也更多地通過微信建立聯系。因而如何通過這些渠道進行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發(fā)揮好自媒體的功能,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成為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題中之義和重中之重。
同時積極做好以微信為代表的新自媒體平臺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純凈校園網絡生態(tài),維護校園網絡安全,加強校園網絡輿論引導和調控,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這對于每一所高等院校而言都是一種新的嘗試和新的探索。而這種實效性在筆者看來表現為,使學生能夠認同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自覺培養(yǎng)自身的內在素質和修養(yǎng),使自身的行為,思想和道德素養(yǎng)與社會期望的主流價值相符合。因而我們要不斷探索在當下新興自媒體平臺下,如何把過往優(yōu)良經驗與方法更好地結合與運用于微信中,并探索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的機制與措施,一方面應以此平臺為起點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工作的新發(fā)展,另一方面探尋在此平臺下如何切實實現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理論研究。
2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研究現狀
在對傳統(tǒng)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梳理過程中我們發(fā)現其理論背景仍是傳統(tǒng)的主客二分法,學校和教師的主要工作內容在于單向度地發(fā)布學校新聞,學生工作信息等其他各類信息,而他們的角色也在于充當信息發(fā)布的管理者,信息危機的救火員和釋疑者,對于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生活情況、學習動態(tài)和危機處理顯的較為滯后,學校、教師同學生間的雙向互動溝通顯得較為不足。而新一輪的自媒體則呈現出內容豐富海量、無時空限制、信息覆蓋面廣、平民化、易操作、實效性強等特征,在此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呈現出新特點:去中心化,價值多元化,隱蔽性強。因此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構建適合微信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也必定由此重新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及影響力。
而在這之中最為重要的是主體間性理念的深入貫徹,并以此指導形成學校、學生和社會(家庭)三方合作的教育共管和具備有效的交互式溝通的運行機制。通過這樣的機制和理念提升以微信為代表的自媒體平臺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影響力。
國內學者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探討自媒體條件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轉向研究,并由此提供新網絡環(huán)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如由岳宗德發(fā)表的《論自媒體環(huán)境下主體間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轉向》、由郭莉和黃柯聯合發(fā)表的《論網絡條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間性》、由易鵬和魯寬民聯合發(fā)表的《主體間性哲學視域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上述三篇文章中均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轉向予以理論性闡發(fā):他們均指出自媒體的迅速發(fā)展對傳統(tǒng)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產生巨大的挑戰(zhàn),這種挑戰(zhàn)迫使指導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主體性哲學向主體間性哲學轉向,進而帶來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超越,并且他們也論述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轉向所存在的障礙,以及這種理念轉向后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即在于培育主體間互動交往的情感基礎,提升主體間互動交往的能力水平,豐富主體間互動交往的對話內容,優(yōu)化主體間互動交往的網絡環(huán)境。
二是整體性研究自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并由此而提出一定的解決對策。如趙宏的《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與對策》、由呂杰和徐靜聯合發(fā)表的《自媒體時代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及應對策略》、由賈陸和發(fā)表的《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慧英和周方遒聯合發(fā)表的《自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以及林偉犖發(fā)表的《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的思考》,在這些論文中都論述了自媒體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新挑戰(zhàn):如教育者與教育對象對信息的獲得發(fā)生可逆性變化進而對“師者”權威的挑戰(zhàn),以及由此而來教育對象所表現出的強烈的“叛逆性”,以及“裂變化”的信息傳播方式對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挑戰(zhàn),以及政治文化沖擊、內容低俗、學生網絡依賴等挑戰(zhàn)。當然也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
三是研究在自媒體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和新平臺建設,側重于自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際結合,更注重自媒體建設過程中的細微方面。如李敏在《自媒體環(huán)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探析》,陶維之在《自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研究》,以及由付蓉芬、于涵宇和姚瑤聯合發(fā)表的《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應用研究》,上述三篇文章中都論述了自媒體平臺建設的新模式及利用,以及微信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際運用和改進建議。
四是直接研究微信平臺以及該平臺建設方式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如由肖祥、孫晨陽和朱媛媛聯合發(fā)表的《基于微信平臺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由高翩翩發(fā)表的《新媒體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以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為例》,以及由王秀林、郭鵬杰、張賀祥和雷延峰聯合發(fā)表的《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于高校官方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建設視域》。在這三篇文章中都旗幟鮮明的指出微信平臺建設必然性和重要性,也指出了微信平臺建設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究:精準定位,打造服務先導型的微信平臺;注重教育者角色轉換,構筑陪伴式育人平臺;而對于高校微信平臺建設應注意,管理組織專門化,校園媒體一體化,信息內容原創(chuàng)性和實效性,內容編輯排版新穎性和吸引性。
3 對上述研究現狀的反思
從上述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國內學者對于自媒體尤其是基于微信平臺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運行機制和管理辦法都有一定程度的論述。但在這其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和不足,如對自媒體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研究定位不清晰,雖然有學者強調主體間性的重要性,并對主體間性在新自媒體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意義進行深入的研究和論述,但是沒有從深層次和可操作性的統(tǒng)一性視角來審視自媒體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實現問題。而有的學者雖然重視自媒體的功用,也把自媒體作為新的工作平臺和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但也僅僅是把自媒體作為學校和學生間的信息發(fā)布平臺,學校和教師是信息的監(jiān)管者,發(fā)布者,其實質仍是一種工具性思維和單向度的信息流向,而對自媒體背后所蘊含的人文關懷和主體間性的交互式溝通并沒有很好得到發(fā)揮和運用。因而要使微信平臺真正成為聯系學生、學校、社會(家庭)三方有力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中進行主體間性的互動交流與溝通,這需要深入研究微信平臺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性理論——主體間性,交互式溝通以及三方合作的運行機制。
首先必須轉變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二分的理念,運用主體間性思維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主體間性是指“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相互性與統(tǒng)一性,是處于交往實踐過程中的主體共同作用于客體而構建的主體間的關系屬性。而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則在于在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實踐中,和諧共處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共同作用于教育客體而構建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的關系屬性,是研究和規(guī)范一個主體(教育者)怎樣與完整的作為主體運作的另一個主體(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蓖瑫r在倫理學中主體間性屬于關懷倫理,是如同馬丁布伯在《我和你》一書中所指出的那種關系,而傳統(tǒng)的主客體關系則是一種機械的,無面孔的關系,在倫理學上是功利主義的關系,代表形式是“我與他”的關系。而在主體間性理念的實踐過程中又以交互式溝通為主要表現形式,其通過平等的交流溝通,讓主體雙方共同達成一致,從而塑造思政教育的影響力和實效性,并貫之以人文關懷和情感交流,如同母親對嬰兒那樣的關懷,而非傳統(tǒng)主客二分的機械式和整體上的灌輸和填鴨。只有秉持這種交互式溝通才能更好地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現狀,關注學生的現實需求,做到以學生為本,并為其解決困難。與此同時,主體間性理念的實踐還要求教育者不偷懶,不千篇一律、個性化地與被教育者進行溝通,并在貫徹中心化語言中強調日常語言,即非中心化的溝通,通過多種樣式的表達,讓普羅大眾能夠很好地接受和認知。
其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并不僅僅是學校和學生間的工作,它還涉及到社會力量的參與,而這不僅僅是微信等自媒體手段發(fā)展下的時代要求,也是微信等新媒體的發(fā)展使得主體間性和關懷倫理意義上的交往成為可能。因此為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必須形成學校、學生、社會力量三方合作的思想政治教育運行模式和機制。通過如此的三方合作形成貼近學生生活、解決學生實際問題、交流學生順暢、寓教于樂、合作共贏的思想政治教育,并由此樹立和培養(yǎng)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健全學生人格。
因而我們要深入研究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深入研究以微信為代表的自媒體的發(fā)展現狀,探析其對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所產生的影響,通過這些影響分析微信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獲得實效性的方法和路徑。
(2)探討當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現狀以及存在的不足,并對不足和缺陷進行理論分析和現實分析,從而尋求在微信背景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變革和創(chuàng)新之處。
(3)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中,探索以主體間性為指導、交互式溝通為理念的微信教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作用和影響。
(4)基于微信平臺教育框架下,凝聚學校、學生和社會(家庭)三方力量的合作模式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所產生的影響,以及探索三方合作模式的有效運行機制和管理辦法。
最后筆者所要指出的是在新舊媒體變化的背景下我們要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堅持以主體間性為指導,以微信為代表的自媒體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為實踐基礎,切實有效地探討和分析自媒體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形成學校、學生和社會(家庭)三方合作且具備有效的交互式溝通的教育共管機制和交流方式,由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CNNIC發(fā)布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5.7.
[2]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98.
[3] 張耀燦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3.
[4] 易鵬,魯寬民.主體間性哲學視域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J].求實,2013(7).
[5] 郭莉,黃柯.論網絡條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間性[J].江西社會科學,2012(7).
[6] 岳宗德.論自媒體環(huán)境下主體間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轉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2).
[7] 付蓉芬,于涵宇,姚瑤.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應用研究[J].教師,2013(6).
[8] 蔡麗華,黃永久.淺析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實現[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0(1).
[9] 楊敏.微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及應對策略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2(6).
[10] 都慧英,周方遒.自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遼寧工業(yè)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2012(12).
[11] 趙宏.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與對策[J].學術論壇,2013(5).
[12] 呂杰,徐靜.自媒體時代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山 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3(3).
[13] 賈陸和.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6).
[14] 林偉犖.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的思考[J].泉州師范學 院學報,2013(8).
[15] 李敏.自媒體環(huán)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探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 報,2012(3).
[16] 陶維之.自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研究[J].長沙民政職 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9).
[17] 肖祥,孫晨陽,朱媛媛.基于微信平臺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東華大 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2).
[18] 高翩翩.新媒體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以高校微信公眾平 臺為例[J].新聞戰(zhàn)線,2014(6).
[19] 王秀林,郭鵬杰,張賀祥等.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于高 校官方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建設視域[J].傳承,2014(5).
[20] 楊賢芳.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D].安徽大學碩士論文, 2014(5).
[21] 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2] 張耀燦,徐志遠.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23] 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4] [美]S·克羅韋爾.思維的新方式:未來的挑戰(zhàn)[C].瞿葆奎,主編.教育學文集: 國際教育展望.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