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茜 張越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教育制度的改革,師生關系中兩個主體之間的關系也在發(fā)生著轉變,二者之間的矛盾也分別具有不同的表現(xiàn)。本文以教師職業(yè)文化為支點,從微觀角度聚焦了師生關系中的教師職業(yè)文化。
【關鍵詞】師生關系 教師職業(yè)文化 關系
教師職業(yè)文化是指教師在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上所具有的穩(wěn)定而深刻的內在規(guī)定性,是教師職業(yè)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沉淀下來的習慣與規(guī)約,是具有普遍意義和比較穩(wěn)定的價值觀念、思維定式和審美情趣的綜合反映模式。隨著國家任務和政府工作的輕重緩急發(fā)生變化,各種專門職業(yè)的相對地位更多地取決于職業(yè)人員掌握的正規(guī)知識和擁有的證書如何,而一種專門職業(yè)的從業(yè)人員能否擁有證書則取決于政府的政策。一門學科的發(fā)展,主要取決于它與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親和力特征,那些與意識形態(tài)之間最具有親和力的知識往往能夠最先獲得發(fā)展,而且這樣的知識也往往因為權力的介入而被最先賦予獨立和權威的一面。了解師生關系與教師職業(yè)文化關系首先要解構師生關系的三重關系:
一、基礎關系:沒有質性差異的人的關系
人類發(fā)展早期還未擺脫人與人以血緣、地緣為基礎的原始共同關系,也不存在任何制度化的權威,年輕一代與成年人之間的差異性表現(xiàn)為生物特征和社會特征兩個方面,但無論是生物性差異還是社會性差異,都應歸結為在相同類屬基礎上的非本質性差異。即使人表現(xiàn)出智力、相貌、年齡方面的生物性差異,或是生活經驗、文化程度和掌控社會資本等社會性差異則,基礎關系依然是建立在一種相互需要與滿足的基礎上。文明之前的部落成員對維持生活所必需的自然資源的權利是平等的、不受約束的。就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而論,經濟平等和社會地位相同是新石器時代村社的標志。但是,當部落成員成為農民時,他們對土地的權利不再是不受約束的,也不再享有自己的全部勞動成果。雖然他們需履行的義務因地區(qū)而異,但最后結果無論哪里都一樣。在哲學和人學宏觀視角下,在關系交換、運作和調整具體過程中,我們不能通過內心的、形而上的法則來定義人,也不能通過天生的能夠通過經驗觀察確認的身體機能來定義人,個體對絕對價值的認同并不會折損,因此,人在社會中的存在價值是相等的。
無質性差異的人的關系是平等地位的前設條件,但這并不代表人就是先驗的、均質的、僵死的。在社會各個部門,每一個具有相似動機和天賦的人,不應受到社會階級的影響,都應該有大致平等的文化和成功前景。每個人都擁有正義訴求的不可侵犯性,這種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會整體利益的名義也不能逾越,每個人都應有平等的權利去享有與每個人都一致的、最廣泛的權利,平等和尊重成為基礎關系中本真訴求。
二、一般關系:成人(社會)與未成人(社會)的關系
成人(社會)與未成人(社會)過去是整體的、缺少流動性的、界限模糊不清的。農業(yè)革命之后引起了都市化、階級分化和社會分裂的連鎖反應,從而從根本上破壞了原始社會引人注目的平等,這種平等和正義還是低層次、不先進和愚昧的平等。近現(xiàn)代社會在技術進步、生產力迅猛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理性的“自由人”追名逐利,邁出了社會分工“幸福的第一步”,在生活境遇發(fā)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生產和交換領域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產生了分化。
一般關系通過明確并維護成人(社會)與未成人(社會)的外部邊界,確定了一套整齊劃一的可度量標準,同級同類別的學校生產出標準化的“零件”,適用于生產或分工的自然發(fā)展方向,成人進入工廠勞動,學生進入學校接受教育,從而避免人力資源的浪費和分工職能的內耗。近代資本主義社會擴大受教育群體范圍,本質是使勞動力盡快掌握勞動技能,從而提高勞動和資本運作效率。為了使更多的學生進入工廠,未成人(社會)的教學內容主要是成人(社會)的培植和引導,例如讀、寫、算和職業(yè)技能的訓練,這同時也成為推動歷史進步的明真訴求。
三、特殊關系:專業(yè)教育者與學生之間的關系
教育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并努力為這些差別的發(fā)展提供均等的機會,學生獲得知識、習得技能離不開教師的培植和引導,更離不開專業(yè)教育者對學生的理解和愛心。在與學生構建有意義的關系過程中,教師傳授知識起到聯(lián)結、溝通的橋梁作用,學生在知識與技能內化過程中,形成積極的人際交流體驗,從而進行人際維度和自我維度的復合實踐,尋求未知世界和既有知識界有意義的關系。
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人際交往方面的良好習慣,以符合一定的社會所規(guī)定的人際關系規(guī)范。隨著第三次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得到拓展,互聯(lián)網催生如網絡公開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新模式,使學生可以自覺選擇他們認為適合自己的知識,并承擔選擇后的責任。人在自己的選擇中變成他自己,從而獲得人的價值。教育的基礎是人的個性、主觀性和獨特性,其目的是使每個人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按照個人的知識和理解,形成具有個人意義的有效的學習形式,形成自己的生活、學習方式。課程的重點需要從事物世界轉移到人格世界,教師要維護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主觀性,激發(fā)個體創(chuàng)造欲望,使學生獲得更多的自由發(fā)展的空間,學校應提供一定的機會讓學生自我發(fā)現(xiàn),并形成自我評價。
【參考文獻】
[1]羅爾斯.正義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1.
[2]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
[3]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4]周潤智.論教師職業(yè)文化與教育的關系[J].教育科學,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