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順奇
【關鍵詞】 高中語文;作文教學;分析;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0—0080—01
近年來,對作文教學提出了種種觀點,諸如大作文教學觀、單元作文教學法、片段作文指津,甚至是各種各樣的“快速作文”等等,確有其獨到的效益,對作文教學的方方面面也起到指導作用。但是農村學生,由于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的限制,在見聞閱歷,知識儲備,語言表達,思想認識等方面遠遠不如城市學生,其寫作能力也是比較低。此外,還有種種原因使高中作文教學不可避免地跌入了高耗低效、事倍功半的泥潭。如何引導高中生提高寫作能力則是每一位語文教師應該深入研究的問題。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學生作文學情分析
筆者的學生多來自鄉(xiāng)村,在第一次檢驗學生語文學習素養(yǎng)的自由作文里,全班只有三個同學的作文有素材,寫記敘文的,用的是敘述語言,像一個主持人在介紹還沒出場的演員。寫議論文的,基本是“你(我們)應該如何如何,你(我們)不應該如何如何”的說教式語言,沒有內容,空洞無物,過半同學作文文體“四不像”。
筆者認為,學生作文素養(yǎng)不高的根源在于:首先,鮮有機會參加社會實踐,體驗生活,作文生活體驗淺??;其次,缺乏對生活的體驗、理解、感悟的機會,不察世事,不練人情,思想深度不厚;再次,閱讀積累不多,作文語言在準確、生動、自然、整齊方面有欠缺,描寫或說明性用語不準確,說理性語言邏輯出錯,前后矛盾,語言錘煉不精;最后,藝術表現(xiàn)手法的掌握和運用不足,藝術手法不夠巧。
二、解決策略
1. 教師撥航導向,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培養(yǎng)高中生的寫作素養(yǎng)。(1)培養(yǎng)學生觀察的能力,養(yǎng)成觀察的習慣,培養(yǎng)寫作素養(yǎng)。學生怕寫作文主要是心中無貨,覺得沒有什么東西可寫。究其原因,是習作與生活脫節(jié)。要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應該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體驗入手。葉圣陶先生說過“我們要記著,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文章就會寫到什么程度。”生活是寫作的“源頭活水”,一旦“源頭活水”滾滾而來,思想的火花就會迸射出耀眼的光芒,內心的情感就會隨筆端源源不斷地流淌出來。同時還要注意在觀察時,不僅要“身入”事物,而且要“心入”事物。也就是不能只是純客觀地搜集材料,而應該親身加以體驗,即陶冶、凈化。(2)鼓勱學生參加實踐活動,親身體驗,培養(yǎng)寫作素養(yǎng)。高中生生性好動,表現(xiàn)欲望較強,而繁重的課余作業(yè)卻緊緊地捆住了他們的四肢,剪斷了他們飛翔的雙翅。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顯然不能僅僅限于書本知識的積累,更多的是需要生活的體驗,在實踐中獲得真正的知識。為此,可開展征文活動、作文競賽、出墻報黑板報,編訂優(yōu)秀日記集、作文集,創(chuàng)辦學生習作期刊等等。我們學校經常舉行作文競賽、板報比賽,同時組織賓山文學社,定期出版由學生寫稿、學生編輯的《靖中人報》《小荷月刊》等,這一系列活動,讓學生擁有了施展寫作才能的廣闊空間,使他們的手腳在盡可能的范圍內得到充分舒展,逐漸產生寫作興趣。(3)豐富學生積累,培養(yǎng)寫作素養(yǎng)。在培養(yǎng)高中生的寫作素養(yǎng)時,語言材料的積累就顯得尤其重要。語言積累,是一種處于沉睡狀教材課文中的語言材料,那些富有表現(xiàn)力的字、詞、句、段要積累,語文教材課文后富有趣味的小知識、小資料,小言論等等都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又如名著的閱讀,課外閱讀活動以及讀書筆記的寫作這些語言材料的積累可供學生在記敘文中展開縱橫馳騁的聯(lián)想,可供學生作為議論文的依據。同時閱讀教學中與指導學生讀書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感悟語言,把語言描述的情境,表達的意思既能概括化,又能具體化;要能把語言還原于生活,發(fā)表一定的見解;在課外閱讀中,對自己喜歡的語言,要能大體理解它的意思,再摘抄下來。語言豐富了,寫作素養(yǎng)高了,學生寫作時才能左右逢源,下筆如有神。
2. 提高認識,改變傳統(tǒng)觀念,大膽改進作文教學方法。教師要改變觀念,在教學時應針對不同類型作文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突破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現(xiàn)代的手段——多媒體,盡量讓學生更形象更客觀地去感受身邊的生活,引導學生思考生活,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以培養(yǎng)高中生的寫作能力為目的,大膽嘗試或借鑒先進的切合高中生實際的作文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