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成 張超
摘 要:要學好中學歷史,并不是想象中的背背而已。本文歸納了學生在做歷史主觀題時經常出現(xiàn)的典型錯誤現(xiàn)象,找到失分原因,并有針對性地總結出解決類似問題的方法策略。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初中歷史;主觀題;失分原因;解決策略
一提到歷史學習,很多家長和學生認為很簡單,不像數(shù)理化題型多難度大,就是背背而已,只要把課本背熟了,就能考個好成績。但從學校平時的歷史檢測和歷年的中考成績來看,歷史成績并不理想。歸根結底,是歷史主觀題失分多造成的,材料分析題和問答題是失分的重中之重。因此,找出歷史主觀題失分的原因并找到解決對策,是提高歷史成績的重要途徑。筆者作為一線教師,從事歷史教學已達20年,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分析、歸納,總結出一些典型的失分原因,找到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并在教學中實施運用,取得很好的學習效果。
一、失分原因
1.基礎知識掌握不牢,知識點混淆。由于記憶不牢固,學生對歷史知識點掌握模糊,主要表現(xiàn)為歷史概念、特點、空間、時間等記憶不準,理解有誤。一些大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因果和意義記憶不清不全。比如,近代歷史上幾個不平等的條約,其中的內容和影響就很容易混淆?;A知識掌握得不牢固,在解題的時候就會舉棋不定,左右搖擺,弄不好就會瞎蒙。
2.審題能力弱。指學生在審題時粗心大意,提取信息不全面、不準確,不能剔除無效信息。在解題的過程中,有些學生失分較高,是因為做題不細心、審題不當造成的。閱讀材料速度較快,囫圇吞棗,緊張中丟失了有用的信息,因此失分非常普遍。所以,在讀題時一定要冷靜、細心,必須把所給材料讀通、讀懂、讀全,正確完整地回答問題。還有的學生沒有把材料提供的信息和課本知識有效結合,沒有靈活運用課本知識解決材料所給的問題,造成答案僵硬不全。
3.解題技巧和方法呆板。有些學生對所學知識不能靈活運用,不懂得遷移,只會就題論題,就題做題,答案僅從材料信息中來,不能做到課本和材料有效結合,不會遷移所學歷史知識,更不會把學過的知識運用到解題中,導致答案不全,答案膚淺或答不到點子上去。
(1)有的學生答題就會抄寫原材料。答案看上去賞心悅目,其實離題萬里,根本沒有抓到要點,只是蜻蜓點水。
(2)有的學生只舉事實,有的學生空發(fā)議論,沒有按照題目的要求去逐條答題。只有把論據和論證有機結合才能更全面,更有說服力。
(3)做論述題時東拉西扯,無邊無際。做這樣的題,不少學生缺乏邏輯性和條理性。沒有歷史事實的舉證,缺乏有力的觀點論證,沒有說服力。
二、解決策略
1.有效記憶,知識點條理、準確。由于歷史知識既雜又多,很多知識點有關聯(lián),很相似,導致記憶模糊。比如近代幾個不平等條約,它們的時間、內容、影響等,很多學生容易記憶混淆。還有歷史上的幾個著名變法,它們的內容、影響和意義等,要想記清楚不致混亂,確實得采取靈活有效的方法。
2.端正學習態(tài)度,積極向上。由于中學科目多,時間緊,任務重,面臨升學的壓力,不少學生學習浮躁,對歷史學習的認識不夠。因此,要使學生有良好的心態(tài),再加上良好的記憶方法,才能記憶準確。
3.把握解題技巧,增強解題技能。(1)在回答內涵式材料解析問題時,首先要提煉出材料所反映的共同屬性,歸納材料的本質,而不是對現(xiàn)象簡單反饋。這就需要在提煉、歸納、概括材料的過程中,把材料中的內容按段落或句子,劃分成幾個不同的層次,然后提煉成自己所要回答的關鍵詞、關鍵句,整合分布在不同段落和不同句子中的同一屬性的內容,得出結論。
(2)在回答歷史主觀題時,要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審題:①審清題型。②審清題目要求。③理解題意,找出重點表述內容。④根據重點,審清答題模型。在解題的過程中,利用答題的模型能較清晰地歸納概括出結論。注意適度拓展思路,挖掘角度,語言做到細致周密,答案完整,富有創(chuàng)新意識。
(3)在回答認識、看法、啟示類的相關問題時,首先,要說明這一歷史事件對現(xiàn)實產生的影響(即在當時的作用);其次,說明這一歷史事件對今后的影響(即在將來的作用);最后,說明這一事件對本人或本國的影響(即主題與實際結合起來的作用)。
(4)在回答“評價型”問題時,提醒學生一定要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論述,而且要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國際關系等方面開拓思路,尋找答題的角度。
(5)在回答“原因型”問題時,提醒學生一定要多從歷史、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國際因素(或外部因素)方面找角度。
4.答題注意事項。當然,在答題時也要注意:①觀點正確,史論結合;②敘述有序,論證有力;③詳略得當,要點全面;④語言表述準確,條理清楚;⑤認真檢查,及時改正。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位教師對歷史教學都有獨特的見解,相信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努力,采取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解題時細心、全面、有條理,歷史成績自然會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