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中
摘 要: 物理納入高考理綜考試后,教學內容與試題結構都有較大變化,在教學和考試中都暴露了不少問題。如何學好選修知識,使選修課的開設達到最好的效果是高中物理老師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
關鍵詞: 高中物理 選修教學 現狀 教學策略
江西省高考理綜卷從2011年起將物理試卷的結構修改為必考加選考兩部分,其中必考部分涵蓋的知識內容主要為力學與電磁學,分值為95分;選考部分分值為15分,考生在三個部分中選擇一組試題考試,分別是:選修3-3(熱學)、選修3-4(機械振動和波、幾何光學)、選修3-5(近代物理與動量)三部分。筆者所在學校的學生2015年高考物理選修部分平均分僅為5.6分。這個分數說明無論是教學還是學生的學習都出現了不少問題。教師如何進行選修板塊的教學?學生如何進行選擇?筆者從以下三方面談談高中物理選考部分的現狀和對策。
一、各板塊重難點及考查形式
教學中的首要任務是熟知教材內容和重難點。3-3為熱學內容,含分子運動論,固體、液體和氣體性質,熱力學三定律等。重點為分子動理論和熱力學三定律的運用。既要求對物質基本性質有深刻記憶,又要有力學與熱學定律的綜合運用能力。3-4含機械振動與機械波、光學、電磁波等。重點是振動和波的形成與規(guī)律,光的折射與全反射。難點為機械波中振動與波動的規(guī)律運用和幾何光學的計算。3-5含動量與原子物理內容,重點為動量守恒定律和波粒二象性、原子核式機構、原子核反應、粒子與宇宙等,難點為動量守恒與能量規(guī)律相結合的力學綜合運用。
從近五年江西高考試卷來看,理綜卷選修部分的題型設置是每板塊均有兩題,第一題分值為6分或5分(2011—2014年高考中均為6分,2015年高考為5分),以多選(5選3形式)或填空形式出現;第二題為解答題,分值相應為9或10分。3-3板塊的第一題考查點有:溫度和壓強概念、熱力學定律、分子動理論、狀態(tài)變化中各參數變化、晶體等,第二題均為對理想氣體狀態(tài)方程的運用考查。3-4板塊的第一題考查點除2015年為雙縫干涉的計算外其余四年均為振動與波動的規(guī)律,第二題的內容主要為光的折射、全反射規(guī)律,2015年為振動和波動規(guī)律。3-5中第一題涵蓋面很廣,熱點為光電效應、核反應方程與衰變規(guī)律,每個選項為一個知識點,要求學生對物理學史和物理規(guī)律的掌握做到全面無漏洞。第二題均為動量與能量的綜合運用,多以碰撞的情景出現,要求學生在力學分析的基礎上列出動能量方程進行求解。
二、教學現狀
選修部分由于在考試中學生可以面臨選擇,初衷是學生可以挑選最感興趣的部分深入學習,選修課的設置為學生個體學習最合適的課程提供了機會,同時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減少學生課業(yè)負擔的作用。實際上由于應試教育的思想,教師和學生往往是選擇最簡單的板塊教學和應試。教學中,絕大多數教師在授課時不會將三個板塊都進行教學,而是教其中的兩個甚至是一個板塊。以筆者所在的省重點中學為例,2015年高考的高三年級有20個教學班級,其中僅兩個特長班因考慮競賽學習的需要學習了三個板塊,另十個班級學習了兩個板塊,還有八個班級僅學習了一個板塊。學生只能是被動選修。由于3-4部分中的振動和波與必修中的力學部分聯系緊密,幾何光學部分又有初中基礎,而且這些內容在學習過程中理解上難度不大,使得這部分內容成為“選修中的必修”,甚至出現了教學中一棵樹上吊死的現象。許多普通班教師就是要求學生僅學習這部分內容的。3-5部分中的動量在學習能力上要求較高,動量與能量的綜合在物理未并入理綜考核前是高中物理的重難點,在理解上有較大的跨度。近代物理部分的內容點多面廣,考試中多以5選3的選擇題形式出現,學生學習如不細致扎實會漏選和錯選,使得這部分內容成為第二選擇。3-3部分由于原來物理學習中對氣體部分接觸較少,物理情景較陌生,加上熱學中要求學生對壓強的計算和熱力學定律有較高的綜合運用能力,使得學習這部分內容的很少,多數學生連課本都沒有翻開過。
在高考指揮棒的指引下,很多教師說這種教學方式是源于學生現狀所做的一種無奈選擇。對于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來說,內容的減少能帶來學習負擔的減少,選擇相對最容易的板塊學習能讓學生拿到所需的分數。若三個板塊都學,除加重了學生的學業(yè)負擔外,還會導致學生在學習中存在僥幸心理,即這部分學不好沒關系,還有其他部分可以選擇。這種心理會使得學生在任一部分的學習中都不求甚解,馬虎了事,最終出現各板塊都可以動手做,卻任一部分都拿不好分的狀況。從近幾年高考的不完全統計來看,2011—2014年高考中我校學生中約80%選擇3-4板塊,近半數學生得到滿分,學校平均分為9分左右。2015年高考仍有多數學生選擇3-4板塊,但由于此次試題考查內容較偏,為雙縫干涉公式及數學能力要求很高振動與波動的計算,學生得分情況很不理想。
三、教學策略與建議
因材施教是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及自身素質,教師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需要和興趣,讓他們學習的是感興趣的事物和內容,使他們能積極地參與其中,學會如何有效應對物理問題。教師根據班級學生的興趣目標、整體水平、教學進度等確定選擇哪幾個板塊進行教學。對于整體水平一般的班級,教師可在課堂上講授兩個板塊的知識,建議學生自學另一板塊。整體層次較好的班級要將三個板塊的知識都講授。僅講授一個板塊拋棄其他做法違背了設置選修內容的初衷,客觀上也增加了學生考試得分的偶然性。2015年高考中,由于多數學生僅學習了3-4板塊,平時復習中注重波的傳播和幾何光學計算,而試卷卻考查雙縫干涉公式及數學能力要求很高振動與波動的計算,導致很多原以為在選修中可拿高分的學生僅得到3-4分,甚至影響到后面試題的解答。
要使學生明白學習物理的意義。物理學是一門基礎的自然學科,它所研究的是物質的基本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運動規(guī)律及所使用的實驗手段和思維方法。隨著人類對物質世界認識的深入,物理學一方面帶動了科學和技術的發(fā)展,另一方面推動了文化、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物理作為自然科學的帶頭學科,與數學、天文學、化學、生物學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們的相互作用促進了各學科的發(fā)展。選修部分的知識熱、光、原部分補充了必修部分內容的狹隘性,熱學、波、光等知識內容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近代物理知識是科技生產和研究的基礎,其中大量物理學史部分可以讓學生認識科學發(fā)展的規(guī)律,對建立正確的人生觀、科學觀有著很好的作用。通過對這些知識的學習,能夠很大程度上豐富學生的知識和素養(yǎng),為今后的大學學習與社會生活奠定基礎。此外,學生在學習中不能對知識內容的掌握抱著僥幸的心理,認為有其他選擇,學不好沒關系。要把選修當成必修來學,同樣要嚴格要求自己,抓住概念的本質,熟透規(guī)律的運用。
教學中還可以改變選修課設置的時間。高中教學的安排多為先學習必考內容,到高二下學期完成必考部分學習后再進行選修部分教學。這種安排會讓學生對必考和選考產生主次之分,另外也會由于高考的即將到來使教師想盡快完成新課教學以騰出時間進行復習,從而出現了學生被動選修一到兩個模塊,而且學得不好的現象??蓪⑦x修三模塊夾雜在必考部分中進行學習,如可在完成力學部分知識后學習3-5(動量與原子物理),電磁學完成后學習3-4(振動和波、光學),最后再學習內容相對獨立的3-3(熱學)。這樣能讓學生以相對均衡的精力學習所有內容,掌握較全面的高中物理知識。到高三復習階段再根據自身情況選取兩個板塊備考,這對于提高考試成績也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