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筠
摘 要: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信息化教學將成為教師的核心能力之一。傳統(tǒng)高職語文教學從教學方式到教學效果都不盡如人意。要想改變這一狀況,高職語文教師必須首先了解高職語文信息化課程體系的理論支撐,即建構主義、行為主義教學理論和情境認知理論。其次需要了解高職語文信息化課程體系的內涵,實現(xiàn)學生成人成才的目標。
關鍵詞:高職語文;信息化;理論;內涵
一、高職語文信息化教學的理論支撐
現(xiàn)代教育技術對語文學科建設影響較大的理論有建構主義理論、行為主義教學理論和情境認知理論。
1.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 (constructivism)最早是由瑞士的讓·皮亞杰提出來的,他認為智慧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對環(huán)境的適應。在此觀點基礎上,他提出認知結構的兩大立論基礎:認知結構功能不變性和認知結構的可變性。同時,他指出認知結構產生的原因是主客體在相互作用的同時也包含著雙向建構,即學習是“個體在與環(huán)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漸建構的結果,學習是一種個體與環(huán)境交互作用的能動建構認知圖式的過程”。建構主義與以往的學習理論有很大的區(qū)別,它強調人在學習時產生的認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與個體的前期經驗有關。
(1)建構主義教學觀
建構主義教學觀以建構主義的知識觀為基礎,認為知識不是絕對一成不變的,知識的積累是學習的過程,是學生基于自身的經驗、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而主動建構的結果。同時,知識的意義是由學習者賦予的,知識在傳遞過程中并不是簡單地傳授和疊加,而是根據(jù)學習主體的背景經驗重新創(chuàng)建,帶有明顯的個人經驗色彩。建構主義教學觀倡導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區(qū)別于傳統(tǒng)教育以教師的“教”為中心。學習過程不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將信息進行加工并結合自己原有的經驗,主動對新知識進行建構。
建構主義教學觀對信息化教學提出了明確要求: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要通過信息化手段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將學生置于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使學生基于已有的認知或經驗學習,以便于對新知識進行構建。在信息化教學中,教師不是唱獨角戲,要轉變自身職能,由學習活動的領導者轉變?yōu)閷W習活動的引導者,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2)建構主義學習觀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一種建構的過程,它是學習主體將知識基于自身經驗而轉變成自己的內部表征,學習主體不斷積累自己的經驗,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修正自己對知識的內部表述,并不斷加以完善,形成自己的知識體。學習活動不是知識的簡單重疊,而是一種互動的積累經驗的過程。同時,學生學習必須處于真實的情境中,只有如此,學生才能用所建構的知識解決社會生活中真實的問題。
2.行為主義教學理論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Behaviorism Theory)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到四五十年代,由于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理論的出現(xiàn),使得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日趨完善。斯金納在《言語行為》中指出“教育是塑造人的行為”,并提出了刺激—反應理論。該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一方面是嘗試與錯誤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是刺激—反應—強化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任何行為都可以通過環(huán)境的變化和對行為強化而達到行為的終極創(chuàng)造或改變。
該理論將學習行為分為兩個方面,即反射與操作。將行為主義理論應用于信息化教學中,就是將信息化教學內容作為刺激源,利用聲音、圖片、影像、文本等對學習主體產生綜合刺激,提高學習主體的記憶能力。在語文閱讀理解與寫作練習中,運用該理論指導學生學習,能取得較好的成果,有利于進行差異化教學。優(yōu)秀生在這樣的學習中能獲取更多的信息,后進生也能專注學好基礎內容,不必承受過大的學習壓力。
3.情境認知理論
情境認知理論(Situated Cognitive Theory)是20世紀80年代由美國的瑞斯尼克最先提出,而后的情境認知理論者在《教育研究者》雜志上發(fā)表了《情境認知與學習文化》一文,文章中明確提出學習主體所學習到的知識本身就帶有情境性,也就是說知識是社會文化中的組成要素,是在社會活動中被傳承和發(fā)展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也可以說實踐并不是孤立于知識而存在的,“知識不是一件事情或一組表征,也不是事實和規(guī)則的集合,知識是一種動態(tài)的建構與組織”。
該理論認為,學習只有發(fā)生在運用知識的情境中才能產生意義,如果學習脫離了運用知識的情境就沒有意義。因此,在高職語文信息化教學中要盡可能提供真實的情境,以及反映知識在社會生活中運用的方式方法,為學習主體獲得經驗創(chuàng)造機會。
二、高職語文信息化課程體系的內涵
語文課程作為高職院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肩負著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任務。我國的職業(yè)教育以就業(yè)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語文課程必須圍繞這一核心而開展教學。語文課程的工具性特性,決定了它是學生接受科學教育和職業(yè)技能教育的基礎課程,而且語文課程本身就擔負著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質的任務,所以它又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構成要素,對學生的成人和成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高職語文信息化課程體系,就是利用網絡技術拓寬語文學習方式,利用多媒體技術化解語文教學難題,將先進的信息化教學方法運用于高職語文教學活動的一個整體概念。
我國電化教育的奠基人南國農教授認為,信息技術改善課程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信息化課程改革是將信息技術融入課程教學系統(tǒng)的各要素中,使得信息技術成為高職教師的教學工具,成為高職學生的認知工具,成為主要的教學媒體。
浙江師范大學的趙慧在其《信息技術與高職語文課程的整合性研究》中提出,“高職語文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是指以行為主義、建構主義等教育理論為知識基礎,充分利用和發(fā)掘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在特定的信息環(huán)境中,按照高職語文的學科特色,推動信息資源與高職語文課程內容的深入整合,以協(xié)調完成高職語文學習任務的教學方式”。
基于專家學者的思考,結合本課題的研究重點,筆者認為高職語文信息化課程體系的內涵就是將現(xiàn)代教育技術和先進的教學理念運用到高職語文課程體系中,結合高職語文課程體系的特色,充分發(fā)掘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利用計算機技術完善高職語文信息化課程的教學方式,從而形成一個理論與方法相結合的整體。
由于高職語文課程體系對學生的成人和成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職教師應該隨時代變化及時更新教育觀念,增強服務意識,進一步提升專業(yè)發(fā)展能力,為職業(yè)教育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施良方.學習論——學習心理學的理論與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南國農.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幾個理論問題.[J]電化教育研究,2002(12).
[3]趙慧.信息技術與高職語文課程的整合性研究[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2009.
[4]Anderson,J.R.,Reder,L.M.,&Simon;,H.A.(1997). Situative versus Cognitive perspectives;From versus substance.Educational Researcher,26(1).
基金項目:本論文是2015年度廣西職業(yè)教學改革項目“高職語文信息化課程體系教學研究”(項目編號:2015JGY00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