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
(浙江科技學院 黨委宣傳部,杭州 310023)
?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探析
王莉
(浙江科技學院 黨委宣傳部,杭州 310023)
摘要:論述在教學中開展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必要性,探討小組合作學習在教學中的模式設計。實踐證明:小組學習的開展實現(xiàn)了課內教學與課外教學相結合、教師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平時考核與期末考試相結合,能夠較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小組合作學習;實證分析
合作學習的教育學觀念是蘇聯(lián)著名教育革新家阿莫納什維利和雷先科娃最先提出的,目的是讓學生樂意學習,樂意參與到師生共同構建的教學過程中。 小組學習,又稱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在課堂授課的背景下,在按照某一標準將學生班級劃分為若干合作學習小組的基礎上,通過各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效果的方式。
中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學普遍采取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的個人獨立完成學習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在多年的思政課教學中, 筆者對小組學習的意義、劃分原則、效果測評及過程調控等問題,有一些初步思索,且在2014年提交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設計與實踐的研究申請獲得學校教學改革立項。 以此為契機,對這一問題有了更多的探索與思考。
1小組合作學習的必要性
1.1調動學習積極性,增強課程吸引力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有效參與度除了與自己的興趣有關外,還與自己被群體其他成員的重視程度緊密相關。高校思政課教學一般以教師課堂授課為主,近百人的大班授課,教師和學生間直接溝通和交流不多,教師很難關注到每位學生,很難給每位學生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而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情況就大不同了——學生處在一個比課堂更小的集體內,每位學生都在群體成員的關注之下,都有自己的發(fā)言機會,都須為集體做點什么。為了出色完成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任務,而不至于因自己的原因給所在小組丟分,進一步贏得小組其他同學對自己的認可與稱贊,每個人都要認真收集、整理資料,積極參加到小組的各項活動中來,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學生的角色意識,增加了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1]。
1.2鍛煉學生多種能力,培養(yǎng)學生團隊協(xié)作精神
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對問題的關注能力、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處理信息能力、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等均能得到較大程度的提高。在共同參與的過程中,學生需要了解同伴的個性,學會交流、協(xié)作,彼此尊重、理解和寬容,在傾聽和說服他人的過程中,和睦相處地開展研究學習,這也是學生之間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過程。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依靠小組成員的集體智慧和分工協(xié)作,共同探討研究,成員之間互教互學、相互合作。這時,協(xié)作既是學習的手段,也是學習的目的,通過協(xié)作學習和研究,學生可以取長補短,增強團結協(xié)作的團隊精神、提高合作共事的能力,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在小組活動中,小組成員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可以讓學生充分地體驗合作,體現(xiàn)團隊的力量。
1.3符合思政課性質,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
目前的大學生大多屬于90后,他們主體意識強,思維活躍且參與意識強。高校思政課是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的主渠道之一,做的是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為了上好思政課,教師必須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是主體,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在學習過程中他們減輕了壓力,增強了自信,增加了自我表現(xiàn)和動手實踐的機會,激發(fā)了發(fā)展動力,敢于質疑問難、大膽創(chuàng)新,從而培養(yǎng)了探索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3]。特別是在目前大班授課、教學內容豐富而課內學時又相對不足的情況下, 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學習,將課堂內外教學結合起來,既發(fā)揮了學生個性,又實現(xiàn)小組成員的全面進步,更有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學效果的提高。
2小組合作學習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模式設計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發(fā)揮學習小組的作用是一個值得思考的重要問題,通過豐富多彩的小組活動并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和考評,使之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2.1學習小組的劃分
按照一定原則,對授課班級進行科學合理的小組劃分,是有效開展小組學習的前提之一。目前高校的思政課除個別課堂由1個自然班,四五十人組成外,一般由2~3個自然班甚至更多班組成,大多為一百人左右的大課堂,在劃分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以自然班為單位劃分學習小組,每組5~8人。以自然班為單位進行小組劃分,是因為這部分學生無論是在平常上課方面,還是在食宿生活方面,都相對集中,彼此了解得更多一些,開展小組學習活動也更方便一些。 5~8人的小組不至于小組數(shù)量過多,方便教師對小組活動的指導;小組人數(shù)也不要太多,避免有些學生的“搭便車”行為,以及在學習過程中會產生不公平的問題。
2)小組成員的男女性別比例大致相等。一般情況下,應盡可能地使不同小組間男女生人數(shù)相等或相近,具體情況可根據(jù)活動內容等因素來處理。
3)通過抓鬮等方式來決定學生的小組歸屬。分組建議由班長牽頭,每個自然班內學生的小組歸屬可以通過抓鬮等隨機的方式來確定,這樣做比較公平, 學生也比較認可,或根據(jù)學生各自的興趣和愛好來自由組合,或由教師根據(jù)組織能力、學習能力、學習成績和思維活躍程度等綜合考慮來分配。 以上三種方法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任選一種,考慮到男女生比例,抓鬮時可以男女生分開抓,如果是自由組合或由教師來分組,也要考慮每組男女生人數(shù),采用哪種方法最好能征得多數(shù)學生的同意。
4)民主推薦組長,明確組員責任和分工。小組成員通過民主方式推薦一名學生擔任本組組長,組長既是小組活動的具體組織者,也是教師的助手和聯(lián)絡員,組織和管理小組成員的學習情況,同時還選出記錄員、資料員和發(fā)言人。此外,小組成員的分工要有變化,可采取輪換制,以便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能力[4]。
2.2小組學習內容的確定
根據(jù)課程內容、時政熱點和學生專業(yè)特點來確定小組學習的內容、方式和要求,是有效開展小組學習的重要前提之一。確定小組學習的內容,應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重構教學內容。為了使小組學習行之有效,需要實現(xiàn)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變,搞清楚哪些內容是需要教師直接在課內精講的, 哪些內容是需要學生首先在課外自學,然后由教師選擇在課堂內略講或精講的,哪些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交給學習小組獨立完成的,等等。
2)結合時事熱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作為思政課之一,要解決的是學生的思想認識問題。要搞好課堂教學,需搞清楚學生關注的問題,或引導學生關注時事熱點。教學內容的設計和小組學習內容的組織,除了教材內容外,需把握近年來的一系列時事熱點,使學生把所學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
3)把握學生專業(yè)特點。對綜合性學校來說,不同專業(yè)的學生,既有共同點,也存在差異。學習小組的設計、教學內容的重構和小組學習內容的安排,既要考慮課程需要和不同專業(yè)學生的共同點,也應考慮不同專業(yè)學生的需求差異。在組織教學、指導學生小組學習時,結合學生的專業(yè),易于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以上三點,需綜合考慮,不能彼此割裂開來。在此基礎上,制訂出每堂課的教學計劃和學生活動方案。學習小組活動的設計一方面要考慮活動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必須考慮活動的可行性。
2.3小組學習的調整和考評
學習小組的劃分、活動內容的安排,最好在開學后兩周內完成。對學習小組活動的開展情況進行必要的監(jiān)控和調整,采取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是保證小組學習活動順利和有效開展的又一重要條件。
1)對小組學習活動的調整。教學計劃與活動方案在學期開始前制訂,在學期開始初向學生公布,因而難免有不合理之處;在學習小組的劃分、組長人選的確定方面,也難免存在需要調整的地方。各小組活動的開展情況如何,也需要及時關注,加強引導。在整個學期的小組活動中,教師根據(jù)具體情況及其變化對小組學習進行一定監(jiān)控或調整是不可缺少的。
2)對小組學習情況的考評??荚u方式與考評要求對學生學習來說,是一根重要的指揮棒。考評過程中要在關注學生團隊展示效果的同時,兼顧每個學生在團隊中的奉獻精神與工作強度,堅持公平、公正和公開的原則,采用小組整體的評價指標和對組員個人的評價指標相結合的辦法[5]。除了學生期末考試成績占一定的比重外,采用適當?shù)目己朔绞綄M織好小組合作學習具有非常重要的導向作用。
3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實踐舉例
2013—2014學年第二學期,是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小組學習模式設計與實踐為題的教學改革的第一個學期。該學期筆者承擔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一個大班的授課任務,由化學工程與工藝121班、土木工程121班、土木工程122班3個自然班的99名學生組成,每次3學時,每周1次課,共48學時。
課程的第一堂課即提出學習小組的組建要求,組建的原則是以自由組合為主,自行推選組長,根據(jù)組員的不同能力進行分工,于第二次課報上學習小組的名單和分工,對組成的17個學習小組的學習任務作布置,并就考評方式作原則要求。該學期小組學習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1)人物認知。2014年是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150周年。小組學習的主要內容圍繞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150周年設計, 給學生提供甲午戰(zhàn)爭歷史人物名單,供各學習小組抓鬮選擇。各小組的準備時間為4周,要求各組制作出PPT,自第5周開始,每次課安排2個小組講解,每組的講解時間為5分鐘,使學生每周都會有所期待,同時也避免了課堂的單調性。講解階段,每組推出一名評委,對本組以外的其他各組打分;各組滿分為20分,16位評委的平均分為該小組成員個人得分。各組每次活動由組長負責考勤,考勤表在該組發(fā)言時提交;對缺勤學生扣除相應的分數(shù),每次扣分=小組成員個人得分/活動次數(shù)。
2)指導學生開展社會實踐調查活動。開展以實踐性、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等為主要特征的活動,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培養(yǎng)正確的政治思想及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體驗社會生活,達到使學生“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的目的[6]。具體形式可靈活多樣,如帶學生參觀紀念館、博物館,或到具有典型意義的企業(yè)、社區(qū)等進行實地考察,撰寫心得體會或調研報告,或在清明節(jié)前,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課余或周末時間瞻仰云居山革命烈士紀念館。各組活動結束后提交一份300字左右的總結,包括活動時間、地點、應到人員、實到人員,實到人員的合影和心得等,該項活動滿分10分,沒有參加活動的學生不得分,以照片為證。
3)經(jīng)典文獻閱讀。各組在組長的帶領下研讀與所學課程相關經(jīng)典文獻,每人寫出不少于1 500字的讀書筆記或心得體會,并且應集中觀看2部及以上的紅色電影。以上任務統(tǒng)一布置,各小組自行安排,要求各組活動結束時,提供能夠充分證明活動情況的照片和書面總結,滿分10分;并以小組為單位集體完成“黨的基礎知識競賽”試卷,滿分10分。兩項得分之和為該組個人該項活動得分。小組組織的每次活動,由組長負責考勤;對缺勤的學生扣除相應的分數(shù),每次扣分=小組成員個人得分/活動次數(shù)。
除上述50分外,對小組學習情況的考核還增加了小組學習個人貢獻分。增設這10分,主要是因為在以上三項活動中,對學生個人而言,僅對出勤率作了要求,而未把其他表現(xiàn)列入其中,這也是捆綁式成績評價的弊端。為避免有些學生“搭便車”,小組學習個人貢獻成績由組長及小組推出的2名學生“背對背”劃出。其中,資料收集整理情況4分,小組活動發(fā)言情況4分,組織活動或代表發(fā)言等其他方面2分。
綜上所述,該學期學生小組學習考核總成績?yōu)?0分,課堂考勤20分,隨堂作業(yè)20分,合計100分,作為學生平時成績,按學生平時所得成績的40%計入總分。其中課堂考勤以小組為單位,在教師抽點過程中,如有小組成員遲到或未到,都將扣掉小組所有成員的考勤分。此辦法一出,大大加強了小組成員間的團結。
在該學期的教學過程中,為了保證小組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除了在課間了解相關情況并及時予以整體調控以外,還先后召開過兩次組長會議,對各組活動的具體開展情況進行交流和指導。
4結語
課堂教學目前仍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育的主要途徑,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組織形式,在課堂內外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學習有其必要性。通過小組學習的教學模式設計,活動形式靈活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筆者經(jīng)過一學期的學習小組教學實踐,探索了在實踐中結合教學設計的原理提高該課的課堂參與度,實現(xiàn)了課內教學與課外教學的結合,教師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結合,平時考核與期末考核相結合,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加深課堂知識,增進學生對黨的感情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認識, 深化對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高質量地完成了各項教學任務。教師對教學的改革和探索,對教學有效性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唯愿通過不斷努力,提高思政課課堂參與度,使教學效果越來越好,變成真正受學生歡迎的課程。
參考文獻:
[1]周向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探索[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2:168.
[2]姚小玲教學技能與方法工作室.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M].北京:航天工業(yè)出版社,2014:93.
[3]李文杰.發(fā)揮學習小組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作用[J].中國林業(yè)教育,2010,28(1):63.
[4]趙安民,牛艷娜.學習型研究生學習小組的學習與研究:以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研究生的學研活動為例[J].社科縱橫,2011,26(6):157.
[6]朱婷婷.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視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實踐形式[J].西江月,2012(5):91.
Analysis on student learning by group cooperation in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Li
(CPC ZUST Publicity Offic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China)
Abstract:We present the necssity to carry out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discuss its mode design in teaching.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it is group learning to carry ou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with teaching after class, teacher instructing with autonomic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at ordinary times with final examination, which is high quality and complete the teaching task.
Key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empirical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8798(2016)02-0163-04
作者簡介:王莉(1976—),女,浙江省象山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與研究。
基金項目:浙江科技學院教學研究項目(2013-k8 )
收稿日期:2015-03-06
doi:10.3969/j.issn.1671-8798.2016.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