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青
摘 要:在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深入以及世界全球化步伐不斷加快的前提下,英語學科教與學的重要性有增無減,我們也一直在強調(diào)英語的教學,不僅僅是語法詞匯的教學,更多的是在更廣大的文化背景之下進行語言的能動的教與學。所以本文主要探討將跨文化交際的成果應用于高中教學中,特別是對高中詞匯教學的滲透。
關(guān)鍵詞:跨文化交際能力 詞匯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4-0124-01
1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含義
跨文化交際能力融合了跨文化和交際能力兩個層面的含義。就文化而言,《朗文語言教學及應用語言學辭典》(Richards et al.2005)將其界定為“標志某個民族或者群體的風俗習慣、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的集合,即某個民族或者群體最重視的文學、藝術(shù)、音樂作品等的總和”。林大津(2005)指出,文化可以分為“交際文化”與“知識文化”,知識文化對跨文化交際不會產(chǎn)生直接影響,而交際文化則對跨文化交際產(chǎn)生直接影響。換言之,社會習俗、價值觀、世界觀、歷史與宗教等對跨文化交際有所影響。因此,學習者有必要充分掌握交際文化,避免交際偏差或誤解。
2 中英詞匯差別應用于高中英語詞匯教學
2.1詞匯教學的現(xiàn)狀,以江蘇省昆山市第一中學高二英語備課組為例
筆者對江蘇省昆山市的,主要的五所高中高二英語詞匯教學進行調(diào)查分析,發(fā)現(xiàn)雖然各個學校對于詞匯的教學用時不一,但是一致采取的方式主要是在reading課前進行對詞匯的語音及漢語含義的梳理,不同學校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進行相應擴充。如昆山市第一中學,教師會先對書本出現(xiàn)的單詞脫離文章對照生詞表進行語音含義的梳理,并相應的進行單詞對應變形的擴充,比如書本出現(xiàn)embarrassment,其相應的embarrass, embarrassing, embarrassed也會進行擴充,有時也會把相類似的變形進行整理;第二步下發(fā)相應的詞匯講義,包括了重點詞匯的講解,擴充相印的短語及句子;第三步,在reading當中由學生進行回顧及強化。而這些詞匯掌握的檢驗主要是通過默寫的方式進行。而且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詞匯檢驗的結(jié)果良莠不齊,很多相對基礎(chǔ)差的同學并不能很好地掌握這些詞匯的基本用法,對于不同詞匯的不同要求也不能完全體現(xiàn),甚至學生對于詞匯的很多理解和應用也出現(xiàn)了問題。當然,對于基礎(chǔ)相對好的同學而言,事實上,通過這種方式也是在擴充他對于詞匯的理解,而且事實上詞匯的這種形式的教學對于這些學生的完形和任務(wù)型能力的提高很有幫助。
2.2中英詞匯主要差別極其應用
連淑能在《英漢對比研究》中指出“英語有形態(tài)變化,漢語沒有嚴格意義的形態(tài)變化”。英語的詞綴靈活多變,規(guī)模大、數(shù)量多、種類齊全,比如上文提到的embarrass這個動詞的名詞、形容詞、副詞形式。在學生一開始學英語的過程中主要是相對孤立地進行詞匯的學習,而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習時,學生完全可以利用英語的這一特點進行單詞的學習。但是在實際的運用中我們還是發(fā)現(xiàn)學生不能靈活多變地進行使用,還是會受到漢語的干擾。比如在翻譯“他行進的速度快的令人驚訝”,多數(shù)學生只會使用“He astonished us by moving rapidly”,而想不到“He astonished us by his rapid movement”或“He astonished us by the rapidity by his movement”。此外,英語中動詞的形態(tài)和數(shù)的變化也是一大特色,而在漢語中沒有單詞的形態(tài)變化,主要是通過詞語、語序或者隱含意思來表達語法意義。例如,在英語中三個學生,我們要說3 students,而漢語則不需要,要表示復數(shù)形式,我們只需說學生們,加一個“們“字。又比如發(fā)生在過去,我們會說“我看過了這部電影”加“過”、“了”、“著”這些詞表示過去,而在英語中我們會說“I have seen the movie”或者“I saw the movie”用動詞的形式變化來表示過去時態(tài)。而由于深受中文語言習慣的影響,學生在做這一類題時,便深受影響。在江蘇省的平時的英語試卷中有一項題型是首字母填空,在這一項聯(lián)系中很多學生就是因為沒有注意到英語詞匯的形態(tài)變化而失分。比如,He talked to us for an hour and then w_____.在這一空中,很多學生可以填出withdraw,但是并不能及時想到用它的一般過去時withdrew。
連淑能(1993)指出英語的敘述呈靜態(tài),漢語的敘述呈動態(tài),究其原因,英語傾向于多用名詞,而漢語傾向于多用動詞。所以在英語中經(jīng)常會看到用抽象名詞來表達動作、行為、變化、狀態(tài)、品質(zhì)、情感等概念。S. Potter 在“Changing English”一書中指出英語“名詞由于動詞”的傾向。而這一傾向使很多學生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難以體會英語的美麗,造成學習中的困頓,因為他們不習慣中西方語言的這種差異,或者說他們并沒有理解到中西方語言的這種差異。比如,在“醫(yī)生迅速到達,并非常仔細地檢查了病人,因此,病人很快就康復了”這個句子當中,漢語很明顯地使用“到達”“檢查”“康復”這些動詞來表達一系列動態(tài)情境,
而英語的表達習慣會說“The doctors extremely quick arrival and uncommonly careful examination of the patient brought about his very speedy recovery”,在這個句子中用了“arrival”“examination”“recovery”這幾個名詞來表達和中文相應的動詞的意思,這就給學生在理解上造成困難,在學生沒有學習recovery之前,讓其做閱讀理解中的詞義猜測,便會因此造成困難。
由此,中英詞匯這三方面給我們的啟示是,在進行詞匯教學時,強調(diào)對于英語單詞詞綴的學習,通過詞綴這一英語單詞幾大特色的學習來擴大詞匯量。這方面在譯林牛津版高中英語中有很好的體現(xiàn),在模塊五六的很多單元的Wordpower當中主要就各種詞綴的含義及代表單詞進行拓展。而在詞匯的形態(tài)變化中,一定要讓學生理解英語語言中性、樹、格、時、體、態(tài)和語氣的變化及其語法意義,了解他們與漢語表達的區(qū)別,使其更好地掌握英語形態(tài)變化。而針對英語名詞化傾向,筆者認為可以強化英漢翻譯的對比,每節(jié)課可以預留5至10分鐘時間,進行傳統(tǒng)翻譯教學,堅持一段時間,讓學生對于英語名詞化和漢語動詞化傾向有更深刻的理解,然后再把這一現(xiàn)象應用在閱讀理解當中,強化學生考試技能。
3 結(jié)語
要提高高中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必須提高其跨文化交際意識,而高中英語的教學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shè)便是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重要手段。通過詞匯教學以及句式教學中中英語言習慣不同的對比以及相應教學方法手段的調(diào)整,讓學生更好地去開拓外語學習的思維,讓學生在一個更加堅實的理論基礎(chǔ)之上,進行更高層面的探究,這也是本文的宗旨,要讓學生更全面更廣博地接受語言、接受思維、接受文化,由此做出自己的更為理性的判斷,提高自我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然而由于筆者理論知識的相對匱乏,以及時間的匆忙,很多方面并未深入探究,在今后的研究過程中,可以就其中的一個方面進行更深層次的加工,比如,英漢形合意合區(qū)別之下句式教學的具體方式引導,并可進行跟蹤調(diào)查得到有效度和信度的數(shù)據(jù)加以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