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寧
摘 要:培養(yǎng)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可通過實驗法、情境創(chuàng)設法等教學方法來培養(yǎng)并激發(fā)學習物理的興趣。
關鍵詞:學習興趣;教學方法;史論結合法
1 興趣的內含及與學習的關系
1.1 興趣的作用
興趣的作用首先表現在對未來活動的準備性方面。一個人早年的興趣對他未來的工作有積極作用。從小喜歡科學的人,成人后對科學抱有濃厚的興趣,從小對動手操作顯出興趣的兒童,成人后對發(fā)明創(chuàng)造抱有興趣。達爾文和愛迪生的生動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證。據達爾文父親講述,幼小的達爾文就對收集和制作標本有強烈的愛好,而且從小喜歡觀察昆蟲的活動、酷愛打獵、玩小動物等,自幼養(yǎng)成了對生物科學的興趣。成人后,在這一興趣的影響下,決心環(huán)球考察動植物,終于寫成了不朽的名著《物種起源》,成為世界著名的生物學家??梢姡缒甑呐d趣對未來工作的促進作用是巨大的。據對上百名諾貝爾獲獎者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他們大多數都在青少年時期就對其畢生研究的課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2 興趣與學習的關系
學習興趣是學生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科學文化知識,不斷探索真理而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是學習的內因,在認識活動中起著啟動、定向和動力作用。濃厚的學習興趣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使學生自強不息,努力學習。學生的興趣是學好課程的基本前提和內在動力,當然,也是學好物理課的前提和內在動力。
因此,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是教好物理課的必須任務。在教學中,教師能否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是成敗的關鍵。
2 培養(yǎng)與激發(fā)興趣的方法
2.1 實驗法
筆者曾問過一些學生,喜歡什么學科,回答是物理。再問為什么喜歡,答,有實驗。物理學是一門實驗學科,初中物理教學如何通過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何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持久,關鍵是要將物理實驗與學生心理特征和社會需要緊密結合起來?,F在初二、三年級的學生年齡一般在13、14歲左右,他們好奇、好動、求知欲強、思維敏捷、喜歡探索自然的奧秘。初中物理實驗形象生動,容易做成,而且富有動手操作和探索因素,非常迎合學生的心理特征,是初中學生吸收信息最有效的一種形式。
所以把兩者巧妙地結合起來,相互作用,使物理教學理論聯(lián)系實際,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從而調動學生學好物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1 ]。為了上好初二物理的第一節(jié)課,讓學生對物理這門學科感興趣,教師除了給學生講述課本上實驗外,還可另設簡單而有趣的實驗。如用:小鏡片(或三棱鏡)放在水中,將白光變成美麗的七色彩虹,映在墻上,做“魔罐”實驗,僅向罐內倒入少許水,即可以從里面流出一大燒杯水,用大針銅提起四塊紅磚和一摸就響的電鈴等實驗,來說明力學、熱學、光學和電磁學研究的內容,讓學生觀察實驗的同時,了解物理學研究的對象及范圍。這種直觀性、趣味性很強的實驗演示,能夠很好地激發(fā)學習的興趣。比如:講授熱傳遞,開始不是介紹熱傳遞的方式有一、二、三,而是先給學生做一個“火燒魚”的實驗。當我們老師把實驗的裝置及要點講解后,接下來要動手做實驗了,這時,學生會集中他們全部的注意力。但當他們看到到現象:水已經燒沸騰且直冒白氣,而金魚還安然無恙。這時學生會感覺這個現象很神奇,達到了我們的目的——激發(fā)他們探索神奇現象的欲望。學生對出乎意料而又終身難忘的事實,自然會萌發(fā)出“我也要試一試”,要弄個“究竟”的強烈愿望,這從“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轉化,即把一般的興趣提高到學習愿望和動力的地步。教師要因勢利導地滿足學生的學習愿望,使學生在愉悅的情緒中完成學習任務。物理這門學科的實驗性很強,初中物理大部分概念,規(guī)律都可以通過實驗總結出來。如果我們的實驗教學盡可能多地設置這種情景,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經久不衰,學習情緒就會不斷提高。
2.2 懸念式情境創(chuàng)設教學法
懸念式情景創(chuàng)設是說在課堂教學情景創(chuàng)設中我們教師故意問出一些具有懸念性的問題,來激發(fā)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激發(fā)其學習興趣。有個例子:一美國教師在講解機械能守恒定律時,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情景:在教室的天花板上懸掛一個大鐵球,并拉動鐵球讓它偏離豎直位置,緊緊貼著這位老師的頭部。在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時,他才松開他的手,讓球擺動。教室里的學生們都為他捏了一把汗,就怕老師的頭部被鐵球砸到。但奇怪的是,老師一點緊張的表情都沒有,球擺回時也砸到他的頭部。這一情景吸引學生,從而引發(fā)了學生對該問題的思考,激發(fā)他們想去探索其中的奧妙,這就為后面一章學習機械能守恒定律作了很好的鋪墊。又如,在“大氣壓”的教學中,當老師叫學生演示完馬德堡半球模擬實驗并讓學生了解整間教室內大氣壓力,讓學生會感覺到大氣壓很大,這時教師可乘機質疑:大氣壓既然這么大,那我們身上這么沒感覺到呢?大氣壓為啥沒有把我們壓扁?講完“電流的磁場”后,可反過來問學生:“電既然能生磁,那么反過來磁是否能生電呢?”又如,在進行初中物理《壓力和壓強》一節(jié)教學時,引入新課可有多種懸疑提出:“為什么把雞蛋握在手中,在使勁也不易破碎,而放在桌子上用一個手指去按,馬上破碎?用兩根手指夾住一支已削了一頭的鉛筆,手的感覺為什么不同呢?”因為教師創(chuàng)設了新穎、富有啟發(fā)性的物理情境,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喚起學生的問題意識 [2 ],從而激發(fā)學生帶著好奇心積極地去思考,去尋找答案。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教師做有心人,通過合理創(chuàng)設情境,不僅能起到組織教學的作用,而且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2.3 史論結合教學法
史論結合教學法是將物理學史上的大量事例結合中學物理教學內容進行相關介紹,使學生學習物理學史、了解物理學史,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濃厚的興趣,是學生了解物理知識的來源和學習研究物理的方法,提高學生積極探索事物的認識能力、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比如說:在做“阿基米德定律實驗”之前,老師們可以先爆料一些史實,比如引入“曹沖稱象”,介紹“曹沖稱象”中船的吃水深度、船與石頭的重量、排水量三者之間的關系,這樣等下學習阿基米德實驗就簡單多了 。再如:講到《杠桿原理》時,就可以先引入阿基米德撬動地球的說法。當時他從埃及農民提水用的吊桿以及奴隸們撬石頭用的撬棍受到啟發(fā),想到可以借助一種杠桿來達到省力的目的,還發(fā)現:手握的地方到支點的這一段距離越長,就越省力氣。他因此提出了這樣一個定理:力臂和力關系成反比例。這就是杠桿原理。為此,他曾給當時的國王寫信說:“我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隨便移動任何重量的東西。只要給我一個支點,給我一根足夠長的杠桿,我連地球都可以推動。”物理教學中用這些有趣的例子,告訴學生許多科學家之所以能取得成就,其主要原因不在于他們的聰明,而在于他們對生活現象有濃厚的興趣,興趣一直引導他們有了對原因的追求,有了堅持不懈的探索的精神,最終才讓他們在科學領域取得巨大成就。正如,物理學家楊振寧教授曾說過:“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p>
總之,這種史論結合的教學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科學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江山.讓物理實驗回歸物理探索的本義[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4(1).
[2]吳兆雄.淺議物理教學中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策略 [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