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豪
【摘要】貿易救濟措施是在對外貿易過程中,國內產業(yè)由于受到不公平進口行為或過量進口的沖擊,各國政府給予的幫助或救助的措施,主要包括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三種措施的最終措施、針對對象、性質以及本質均有不同,在選擇和使用時要仔細分析,選擇最為合適的保護措施,以達到保護和發(fā)展我國對外貿易的效果。
【關鍵詞】反傾銷 反補貼 保障措施 分析 對策
一、三大貿易救濟措施概述
WTO倡導自由貿易,消除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壁壘。但隨著國際貿易的發(fā)展,各國間的貿易競爭日趨激烈,為了使得國際貿易盡可能的公平、積極、順利的發(fā)展,WTO還是在其法律框架下設置了一些例外。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便是這些例外的主要部分,它們?yōu)楸Wo各國的民族工業(yè)及當地產品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反傾銷措施含義
按《反傾銷守則》規(guī)定,“反傾銷”指對外國商品在本國市場的傾銷現象采取的抵制措施。一般是對傾銷的外國商品除征收一般進口稅外,再征收附加稅,使其不能廉價出售,此種附加稅稱為“反傾銷稅”。另外一種補救措施是價格承諾。若出口商自愿作出了令人滿意的承諾,修改價格或停止以傾銷價格出口,則調查程序可能被暫?;蚪K止,有關部門不采取臨時措施或征收反傾銷稅。
(二)反補貼措施含義
反補貼指一國實施與執(zhí)行反補貼法規(guī)的行為與過程。其中的補貼是指一國政府或者任何公共機構向本國的生產者或者出口經營者提供的資金或財政上優(yōu)惠措施,包括現金補貼或者其他政策優(yōu)惠待遇,使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比未享受補貼的同類產品處于有利的競爭地位。
(三)保障措施含義
保障措施是指當某項產品進口急劇增長并造成進口方國內相關產業(yè)嚴重損害時,進口方政府可對該進口產品實施的限制措施。實施保證措施無需證明進口產品存在傾銷或政府補貼。它是一種“進口限制”,主要通過增加關稅、實施非關稅措施、或兩者并用來限制進口,以達到國內產業(yè)免受國外產品沖擊的目的。
二、三大貿易措施的比較分析
反傾銷、反補貼以及保障措施在形式上以及作用上都有或多或少的相似之處,現將他們的不同之處做以比較分析。
(一)三大貿易措施的最終措施比較
反傾銷和反補貼的最終措施都是征收相應的抵制性關稅,而保障措施的最終解決措施則是限制該項產品的進口量或者提高關稅。
(二)三大貿易措施針對對象比較
反傾銷和反補貼針對的是不公平的惡意競爭行為,相關規(guī)定并未要求進口方對出口方進行補償。而保障措施針對的是公平競爭行為中進口過量的現象,因此《保障措施協(xié)議》要求當事國限制進口以保障其國內生產者時,原則上必須給予一定的補償。
(三)三大貿易措施法律支持比較
《反傾銷協(xié)議》和《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xié)議》均規(guī)定了司法審查制度,而《保障措施協(xié)議》未規(guī)定此制度。
(四)三大貿易措施性質及本質比較
反傾銷和反補貼雖然在程序規(guī)則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因為傾銷是公司個體的行為,而補貼可算作是政府行為,因此是是兩種不同性質的行為。保障措施則是一種介于經濟行為和政治行為的措施。
(五)三大貿易措施使用頻率比較
由于反傾銷的實施效果明顯,有著不易報復、受法律保護、實施容易的特點,最常被用做保護本土產業(yè)的措施。相比,補貼自身有很強的隱蔽性和多樣性,加之其為政府行為,所以在實際貿易中使用較少。保障措施與其他兩者比較,條件非??量?,加之有非歧視性要求和補償要求,所以在貿易重使用頻率是最低的。
三、三大貿易措施給予我國的啟示及應對措施
我國對外貿易量與日俱增,減少貿易措施對我國出口的影響,以及合理的利用貿易措施來維護我國的民族產業(yè)非常重要。
(一)關于我國法律制度及保障機制的啟示
上層建筑是支持一切經濟活動的最根本原因,所以我國的法律法規(guī)建設也就是從根本上控制貿易措施的最強硬的后盾。我國現已出臺了《反傾銷條例》、《反補貼條理》、《保障措施條例》,但相比起WTO的相關規(guī)定,完整性以及操作性和地位都還相對薄弱,對于我們的民族產業(yè)保護不能起到比較完善的保障。因此,我國要依照WTO相關法規(guī),進一步加強我們的這些措施和協(xié)議的完善。
(二)客觀環(huán)境對三大措施適用性的影響
“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都是WTO承認和保護的合理貿易措施,在實際操作中要充分發(fā)揮的效應,就必須熟悉各種措施的特點,并且結合各國的實際情況合理運用。
對于我國,雖然政府補貼的產業(yè)較多,但由于我國人力資源成本較低,且商品大多屬于勞動密集型,成本較低,并在紡織品、小機電產品等領域出口量相對較大,所以更容易招致別國的反傾銷調查和保障措施對待。因此我們就更應該加強反傾銷和保障措施的重視。
(三)貿易措施對我國經濟現狀的啟示
1.進一步深化改革,樹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使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得以承認。對于我國遭受的巨大數量的反傾銷訴訟,和許多國家認為我國是非市場經濟國家不能脫離關系。如果是非市場經濟國家,反傾銷的確定只需要與同類產品的國內價格做比較,但是作為市場經濟國家,指控一個和政府沒有任何關系的企業(yè)傾銷,就不能簡單以做比較的方式確定,而是需要相當充分的證據。我國的市場價格雖然放開了,但在決定和影響市場價格的企業(yè)行為中政府仍起很大的作用,我國仍有大量的國有企業(yè)或國有控股企業(yè)享受政策性補貼,這是很多國家仍視我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的重要原因。
2.加快經濟發(fā)展,確立相對強勢的經濟地位。我國出口商品易受到某些國家的歧視和抵制,除了成本低廉外,也是我國在世界上的經濟地位的反映。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加工工廠”,沒有較多強勢產業(yè),在某些國家的認識里,總把中國作為一個廉價的勞動力供應基地,所以加強我們的經濟發(fā)展,增強經濟地位,也是保護我們民族工業(yè)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途徑。
(四)貿易措施對于我國補貼政策的啟示
我國的特殊國情導致我國出口貿易中尚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補貼,其中有些內容與WTO的《SGM協(xié)議》是相斥的,如對于出口企業(yè)的“實績補貼”、“特殊稅收減免政策”,以及出口退稅,都構成《SGM協(xié)議》中的“禁止性補貼”。
對于上述這些補貼,極易遭到外國指控甚至遭到反補貼調查。我國要改變現在由行政部門單獨對某一企業(yè)或產業(yè)領域實施補貼的做法,并進一步完善退稅政策,避免“征少退多”的現象發(fā)生,鼓勵企業(yè)以質量、科技、原材料在國際市場上取勝,杜絕以低價出口而占領市場的做法,調整和完善出口制度。
WTO倡導貿易平等,但又給各種允許范圍內的例外,我國現在是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自身發(fā)展和外來抵制相互矛盾的一個外貿環(huán)境,因此我們既要遵循WTO的合理規(guī)定,從容應對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又要勇于拿這三把“雙刃劍”保護我們的民族產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