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俊
摘 要:技工學校的學生與普通大學生存在一定的差別,他們的學習成績相對較差,今后從事的工作多與技術操作能力有關,英語作為他們學習的必修課,是很多人的學習難點。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在技工學校中開設英語課程,目的不僅僅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素質,更重要的是將英語與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做到學以致用。因此,本文提出,改變教學的傳統(tǒng)辦法,實施現(xiàn)代化教育,并開展英語生活化教學,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產生濃厚的學習熱情,從而切實提高英語學習的質量。
關鍵詞:技工學校 英語課堂 教學 生活化 策略研究
我國很多技工學校的學生在英語課程學習過程中都存在較大的困難,很多學生表示無法掌握學習規(guī)律,單詞記不牢,對語法知識也不理解。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在技工學校通過轉變英語教學的刻板模式,實施生活化教學,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將課堂變得更加靈活豐富。本文就結合我國技工學校英語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簡單闡述一下開展英語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意義,并找到有效的策略實施教學,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技工學校英語課堂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意義
技工學校英語教學生活化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它強調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一種生活化的教學環(huán)境,將詞匯、語法、語境教學都結合在課堂之中,把教學與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技工學校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提倡生活化課堂的建立,保證教學不與生活脫離。教師要轉變過去的教學觀念,接受新的教學思想,發(fā)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參與外界探索,讓課堂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
另外,技工學校的學生英語基礎水平較差,面對英語學習常常表現(xiàn)出畏難情緒和逃避思想。技工學校的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時會用英語開展簡單的對話和交流,理解不同的風俗習慣,識別操作設備。通過生活化教學,能夠鍛煉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使英語教學與生活融為一體,讓學生更好地利用英語解決生活問題,提升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
二、技工學校英語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策略探究
從上述內容中,我們已經清楚了技工學校英語課堂實施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意義。想要將生活化教學的作用發(fā)揮出來,就必須改變過去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做到學以致用,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更好的發(fā)展。
1.改變學生觀念,提倡教學目標回歸生活
教育教學是培養(yǎng)人才的主要辦法。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需要人們轉變固有的老舊思想,樹立正確的教學目標。首先,學生要轉變學習的觀念,意識到學習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將學習目標變得生活化,體現(xiàn)教學對生活和學生人生觀樹立的意義。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學習英語的意義,從內心改變他們對英語的畏難情緒,為他們今后的發(fā)展打好基礎。
2.梳理教學內容,讓教材回歸生活
教材是教學的基礎,是學生學習的參考依據(jù),教材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情況,英語教學生活化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教師要處理好教材與實際生活的關系,找到教材與實際生活之間的結合點,在遵循現(xiàn)有教材內容的基礎上,要超越傳統(tǒng)的語法知識體系,根據(jù)學生未來工作崗位,設計語言學習內容和目標任務。傳統(tǒng)課堂中的教學一般都是學生對著課本跟隨老師朗讀,單調、枯燥、沒有情趣,教師要將詞匯與生活內容結合起來,將重點知識引入英語句型,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學習熱情。
3.通過生活情景的營造,讓教學回歸生活
學習環(huán)境是學生學習的大背景,積極健康的氛圍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要倡導教學發(fā)展、開放,全方位地讓學生參與到生活各種經驗之中,并通過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之中,利用“動態(tài)”英語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此同時,技工學校的英語教師要變換多種教學辦法,適當?shù)夭シ乓恍┡c生活有關的學習片段,將知識變得豐富,讓學生通過生活情景,在其中做出總結歸納,突出知識的實用性。
4.創(chuàng)新教學評價方式,做好生活化的延伸
英語教師不能僅僅依靠課堂的45分鐘時間,想要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yǎng)他們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就要將英語教學延伸到課外,創(chuàng)新教學測評方式,讓教師和學生更加關注教學生活化這一問題。具體而言,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互幫互助的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優(yōu)勢的發(fā)揮彌補弱勢,提高自身的團隊意識。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考評的過程中,還要盡量地生活化,學生的作業(yè)也應該加入一些生活化的內容。在此基礎上,作業(yè)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習慣,借助學生的表現(xiàn)力調動他們的學習欲望,讓學生主動、積極地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提高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迎難而上。
(作者單位:南陽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