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泉
摘 要: 聲樂教學中教師主觀的消極方面嚴重影響了聲樂教學的正常進行,造成教學愿望與教學效果落差大,甚至使聲樂教學進入惡性循環(huán)。文章就其盲目性與片面性展開了論述。
關鍵詞: 聲樂教學 主觀因素 消極方面
教師在聲樂教學中的主觀因素有積極和消極兩方面。作為教師來講,從個人主觀上都是為了把正確的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提高學生的專業(y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但是,在實際聲樂教學中往往會出現(xiàn)一些事與愿違的現(xiàn)象,尤其是在分析學生的生理特點、個性差異、聲樂教學規(guī)律上及實施教學計劃等方面不能準確把握住學生的客觀實際情況,而是憑自己主觀臆想或片面的教學經驗進行教學,出現(xiàn)認識和接受的差異,導致主觀與客觀相去甚遠,造成教學愿望與教學效果落差大,甚至使聲樂教學進入惡性循環(huán)。
一、盲目性
聲樂教學是一項特殊而又復雜的教學活動,學生的特殊性和差異性往往給教師的具體實踐增加難度,教師如果不認真研究每一個教學對象,努力探索教學規(guī)律,而是以不變應萬變,用特殊的經驗指導一般,這種疏忽和懈怠會導致聲樂教學中出現(xiàn)一定的盲目性,不僅給聲樂教學造成負面影響,而且影響學生學習聲樂的積極性。
1.選擇教學方法的盲目性。
教師在教學中出現(xiàn)的這種問題之一就是對傳統(tǒng)的技藝不加分析地使用,特別是聲樂學習中見到的一些歌唱口訣,那是前輩聲樂教育家們經過幾代人的共同探索和總結,在許多人身上實驗后得到的規(guī)律性技巧,然而隨著科技和知識的不斷更新,任何事物都要與時俱進,照抄照搬往往就容易出現(xiàn)機械性和盲目性;還有一些教師用某種方法解決了個別學生的問題,取得好的教學效果,于是就想試探著在其他學生身上推廣施行,想用“一方治百病”的教條主義指導聲樂教學,就是用特殊的方法解決普遍的問題,違反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因此教師必須清楚學生的問題癥結所在,對癥下藥,學生存在的問題千差萬別,只有抓主要矛盾,順藤摸瓜,既讓學生嘗到學習的甜頭,在不同階段解決不同的問題,又讓他們知道學習聲樂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必須在循序漸進中提高,這樣才能減少教學的盲目性,切忌用任何一種“秘方”解決所有學生的問題。中醫(yī)講究辨證施治,開方必須通過“望聞問切”了解病情,對癥下藥。同樣一種病,根據病人個體狀況和病灶不同,開方抓藥時處方就不同、藥成分也不同、藥劑量更不同,盲目用藥則會發(fā)生藥品不良反應。那種“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的庸醫(yī)亂治之術,必然會誤診害人。在聲樂教學中這種現(xiàn)象不僅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反而會出現(xiàn)新問題,既浪費時間又嚴重阻礙學生發(fā)展,給聲樂教學帶來極大的危害。
2.實施教學手段的盲目性。
教師在教學中沒有抓住學生的主要或重要問題,聽完某些聲樂專家的講學或在專家的教學光碟中學到的一些方法技能,不加分析地照葫蘆畫瓢模仿專家的手段進行教學,甚至男生、女生都用同一種練聲曲,同一支歌,給活潑生動的聲樂教學套上了枷鎖,不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方法,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更有些教師特別喜歡某些歌唱家的聲音,總希望把自己的學生也訓練成那樣的聲音,于是讓那些嗓子條件好的學生跟著唱片進行模仿,把所有學生都訓練出同樣的聲音,這種違背聲樂教學規(guī)律的做法嚴重影響了聲樂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抹殺了學生個性特色,限制了學生的發(fā)展,使學生的歌唱聽起來都是一個“味兒”,沒有個人特色。沈湘老師說:“藝術是講究個人特點的,不要人人穿西裝,人人穿馬褂。一人一個樣,要重視個人特點。我不贊成雷同或過分強調共性。真正的出成績,使你成名獲得成功的,倒是你歌唱中富有個性的特點。真正的藝術不是機械的,不是批量生產的工業(yè)品。藝術要有特點,包括音色和唱法都要有特點?!盵1]學生有自身的條件和腔體,只能發(fā)出屬于自己音色的聲音,盲目模仿專家必然導致四不像,既丟了自己的個性,又毀壞了自己的條件。
3.教學對象聲部鑒別的盲目性。
沈湘教授指出:“聲部鑒定,是個很嚴肅的工作,對于每個聲樂教員來講,應該提高到對整個聲樂藝術事業(yè)負責的高度上來認識。鑒定學生的聲部,有的容易,有的不容易,對不容易鑒定的,就要多觀察,不能急著下結論,經過訓練之后,看看他們是向高了發(fā)展容易還是向低了發(fā)展容易,那時,經過各方面的考察再確定聲部。”[2]由此可見,聲部鑒定工作多么重要,不但要考慮學生的嗓音生理結構等方面,而且要考慮學生的音域、音色、駕馭作品的能力。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恰當?shù)哪敢艟毬暎覝蕦W生的換聲點,找到學生最好的音色,還可以通過醫(yī)院檢查聲帶的長短、薄厚及喉室的客觀生理條件等,再憑借豐富的教學經驗進行綜合分析,有了這些客觀依據判斷才會科學、準確。而丟開客觀依據不分對象,任何學生都唱同樣的歌、同樣的調,勢必影響學生的前進步伐。有的學生在初學聲樂時由于技術限制,高音唱不上去,教師告訴他是男中音,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技巧,高音有了進步,教師會認為是男高音,其實能唱高音還不一定是男高音,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曾與劉歡一起演唱原調的《今夜無人入睡》,但沒有說他是男高音,而有些男中音則唱不了高音。因此,要有科學的依據和豐富的教學經驗指導鑒定聲部,盡快合理準確地開發(fā)嗓音優(yōu)勢,選擇演唱更多自己喜歡的聲樂作品,決不能盲目鑒定聲部實施不切實際的教學任務。
二、片面性
1.只注重學生的“本錢”。
在聲樂教學中有些教師只看重學生的嗓音條件,忽視學生的音樂感覺、理解能力、基礎素養(yǎng)等其他方面的條件。在選學生時,總是過于看重學生的天生“本錢”,認為:只要條件好就能唱好,好嗓子的學生好教,在考試和演出中為自己掙得榮譽。這種錯誤的認識歸根結底是教師看不到學生的其他能力和嗓音條件的內在聯(lián)系,只片面看到嗓音條件是成功的唯一條件,這種認識導致教師在聲樂教學中不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從而限制學生全面發(fā)展。當然,好的嗓音條件是幸運的,但不是唯一條件,而現(xiàn)實中有一些功成名就的歌唱家并沒有天生的好嗓音,比如意大利偉大的男高音歌唱家恩里科·卡魯索,他的好友P.M.馬臘費奧迪醫(yī)生所著的《卡魯索的發(fā)音方法》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事實上,卡魯索的咽喉器官并沒有什么特殊,他的較寬的聲帶和發(fā)聲器官的別的特點,并不是對他奇妙歌唱起決定作用的因素。相反地,他的喉嚨有缺陷,如果單單依靠他發(fā)聲器官的條件,他就不可能成為歌唱家……卡魯索經常提到早年一件有關的事。他在20歲那年,曾因扁桃體發(fā)炎,向意大利著名的喉科醫(yī)生、那不勒斯大學教授F.馬賽依(Massei)求醫(yī)。當他知道卡魯索是在學唱時,這位名醫(yī)懷疑地搖頭說:‘你還是干別的吧,你沒有學唱的喉嚨?!虼?,使他獲得如此偉大的成就的,并不是因為他的喉嚨是什么神秘器官。此點,有力證明了我們的理論,即:給喉嚨這個器官如此重要的位置,甚至說只有他才能表現(xiàn)出極美的聲音,未免太過分了。”[3]
2.重技術,輕藝術。
聲樂表演既歸屬于音樂,又歸屬于藝術,它的雙向功能的發(fā)揮全賴于演唱的真情實感、分寸得當、形式優(yōu)美。聲樂教學中一些教師過分看重技術的練習,在課堂上除了練習發(fā)聲練習,就是摳歌中的高音難點,只要技術問題解決了,就意味著一切問題都解決了,每節(jié)課都照章辦理,一年下來,學生已習慣當發(fā)聲機器,一到唱歌就情緒緊張,腦袋空白,面部呆板,早已不知藝術為何物。長此以往,不但不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會給學生的藝術前途產生深遠的影響。凡單純教授技術的教師,往往本人也是這樣學就的,不是不知道藝術表現(xiàn)重要,而是自己對于風格、內容、伴奏、劇情、外語也知之甚少,無從教起而已。教師在處理技術和藝術這一對矛盾時要看到技術是為聲樂藝術服務的,技術是表現(xiàn)藝術的手段,藝術是目的。當然,不能只注重藝術而忽視技術,二者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要平衡發(fā)展。
3.重實踐,輕理論。
正確處理理論和實踐之間的關系是相當重要又往往被人忽視的一件事。教師過于看重實踐而輕視理論研究,會使聲樂教學活動陷入片面,或重復勞動浪費精力、時間,或受錯誤觀念影響而遭受大面積和長期的損失。教師的個別經驗、個別的體會和手段即使全是對的,只通過個別課像藝人一樣師徒授受,效率也是很低,不把經驗上升到理論,學生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不容易透徹地理解,容易發(fā)生偏移和走形或因孤立片面地夸張某一點而導致離開科學的軌道。正確的理論可以指導實踐得以順利進行,聲樂理論是聲樂實踐基礎上經思維提煉出的結晶,正確的聲樂理論是主觀與客觀在科學上的統(tǒng)一,它提高聲樂實踐的準確性和效率,使聲樂教學活動免走彎路或少走彎路,提高聲樂教學效率,使聲樂教學活動逐步提高到更高一級的程度。我們都熟悉的聲樂大師沈湘、周小燕先生,他們曾教出很多優(yōu)秀的歌唱家,就是因為他們在聲樂教學中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經過師生共同努力,才取得驕人的成績。
在聲樂教學中教師起主導作用,能否客觀分析問題、積極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決定了是否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以上是教師個人主觀消極方面的一些體現(xiàn),這些消極的思想嚴重阻礙了聲樂教學的良性循環(huán),因此每一位聲樂教師都應該充分認識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實現(xiàn)教學中主客觀的統(tǒng)一,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晉瑋,李晉瑗,編著.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華樂出版社,2003,2:71.
[2]鄒本初,著.歌唱學——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1:45.
[3][意]P.M.馬臘費奧迪,著.郎毓秀,譯.卡魯索的發(fā)音方法[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