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輝
【摘要】所謂生態(tài)課堂就是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滲透生態(tài)學的理念,將課堂教學中各個參與主體視為生態(tài)學中的不同生命體,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促使課堂各生命體的協(xié)調與發(fā)展,實現課堂上的“生態(tài)平衡”,這種基于生態(tài)學觀點分析課堂教學中存在問題的方法充分體現出人性化的教學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新課程改革理念不謀而合。文章在分析音樂鑒賞生態(tài)課堂特點的基礎上,比較其與傳統(tǒng)課堂的不同,并結合實踐經驗探討生態(tài)課堂構建背景下高中音樂鑒賞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生態(tài)課堂;高中音樂;鑒賞教學
音樂的學科特征與生態(tài)課堂理念的有機結合催生了高中音樂鑒賞生態(tài)課堂,在高中音樂鑒賞課堂中,老師、學生及其它教學資源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學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生命體,在老師的引導、合作下實現知識積累、個性發(fā)展、豐富情感、品質培養(yǎng)等教學目標。
一、和諧互動——音樂鑒賞生態(tài)課堂的主要特點
音樂鑒賞主要是通過聆聽和感受音樂及對音樂歷史與文化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評價、判斷能力,是增進學生音樂文化素養(yǎng)的主要渠道。而與傳統(tǒng)課堂相比,音樂鑒賞生態(tài)課堂相比體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快樂。音樂本身就是一門快樂的藝術,通過聆聽、感知音樂表達情感,陶冶情操。音樂鑒賞課就是用音響傳達情感的課程,讓學生通過音樂學會感知情緒、表達情緒。而在生態(tài)課堂上,老師與學生作為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生命體應該回歸到快樂本原上來,老師通過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專業(yè)的方法、手段將音樂知識、音樂的快樂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從中收獲成就感與滿足感,在感知音樂快樂的同時感知著生命本真的快樂。而學生受快樂教學氛圍的感染,在音樂的熏陶下,與老師進行平等、民主的探討與交流,感受音樂帶來的各種美的享受,學生自身也是充滿活力的。
2、和諧。從某種程度上講音樂是天地和諧的直接體現,音樂鑒賞課堂上的和諧主要表現為師生關系的和諧、學生之間的和諧,師生與各種教學資源的和諧。和諧的音樂課堂可以使師生產生共鳴,課堂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各個生命體融洽相處,這種和諧的課堂氛圍可以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完善其人格特征。而老師則可通過和諧的教學活動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及專業(yè)能力,積累豐富的課堂教學經驗。
3、本真。如果教育有違學生的天性不僅無法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還有可能適得其反,因此教育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天性發(fā)展,不能拔苗助長。生態(tài)環(huán)境下的高中音樂鑒賞課堂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成長的平臺,為其提供一個表達真摯情感的環(huán)境,使學生不僅可以掌握更多的音樂知識,還可促進學生在修養(yǎng)方面有所提高。音樂鑒賞生態(tài)課堂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的學習宗旨,學生通過課堂上的自主探究提高其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充分尊重學生本真性情的發(fā)展。
二、改革創(chuàng)新——音樂鑒賞生態(tài)課堂與傳統(tǒng)音樂課堂的差異
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不同,高中音樂鑒賞生態(tài)課堂中各個“生命體”有了本質上的轉變:一方面,師生角色定位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老師在生態(tài)課堂上不再是絕對的主宰、絕對的權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體驗、自主學習,轉變?yōu)檎嬲恼n堂的主人。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fā)出來,提高了對音樂的注意力、感悟力,真正感受到音樂帶來的情感體驗。老師則成為音樂課堂上的引導者、組織者,其通過科學的教學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并作為學生的合作伙伴與之共同提高。筆者在實際教學中對自己的定位就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組織者、引導者。有次音樂課筆者走進班級時,學生們正在開心的談天說笑、追逐打鬧,還有一位學生不斷敲打著課桌。面對這種情況,筆者沒有擺出老師的架子,而是對學生們說:“這位同學的鼓打的可不怎么樣,讓我來帶你們聽聽真正的好鼓?!庇谑枪P者當機立斷將準備好的內容替換掉,提前換成了下一課內容——《非洲歌舞音樂》欣賞,學生們馬上就進入課堂學習狀態(tài),那節(jié)課的課堂氣氛空前的好。
另一方面,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的轉變。傳統(tǒng)課堂上是老師主動、學生被動,老師與學生的關系是“我讓你學”,而生態(tài)課堂上老師與學生的關系則變成“我要學”,老師與學生均是音樂教學活動的參與者,與之共同探討,從不同的角度相互表達自己的見解,師生互相促進、互相提高,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生態(tài)課堂上老師運用歌唱、表演、創(chuàng)造等多種表演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提高學生感受體驗音樂、表現音樂、創(chuàng)造音樂的愿望,繼而提高其學習能力。學生主動學習是一種通過聽覺、視覺、動覺乃至直覺參與學習活動的、新的情感體驗。
三、協(xié)調共生——打造音樂鑒賞生態(tài)課堂的教學策略
生態(tài)課堂構建的關鍵因素在于對課堂這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各個構成要素形成客觀、準確、科學的認識,而學生與老師是生態(tài)課堂上最重要的兩個因素,因此要把握好課堂上老師與學生的關系。
1、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審美教育屬于生命教育、情感教育的范疇,與普通的知識教育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音樂本身屬于聲音的藝術,而音樂鑒賞課程則通過聽覺形成審美感知。通過音樂所形成的審美感知無法由老師強加給學生,必須由學生從心底進行深刻體會,通過學生反復聆聽享受音樂的美感,熟知音樂作品的思想表現。當然音樂鑒賞過程中,每個設計環(huán)節(jié)要科學、合理,以提高音樂的藝術魅力。例如學習古典音樂時,筆者設計了《永遠的莫扎特》這一主題,包括兩首莫扎特的音樂作品,在欣賞《第四十交響曲》時,筆者就讓學生分段聆聽,并在每次聆聽中都向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學生聆聽第一遍前先向學生提出問題:“仔細聽下面這首歌的旋律是否熟悉”。筆者先播放臺灣流行女子合唱團體SHE的歌曲《不想長大》,高中學生視SHE為偶像,她們的歌耳熟能詳,與學生的生活十分接近,而這首歌的高潮部分的旋律就出自莫扎特的《第四十交響曲》,古典音樂經過現代時尚的編曲體現出特有的韻味,實現了古代與現代、中方和西方的有機結合,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遍的時候筆者播放了莫扎特的原版作品,并提出問題:“你認為原版音樂與現代通俗版的有什么不同?”學生帶著好奇的心理認真的聽了第二遍,老師趁熱打鐵介紹莫扎特的音樂藝術特點,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體會到古典音樂的獨特魅力。第三遍播放之前,筆者又先拋出問題:“再仔細聽一遍,嘗試分辨這部作品是由哪些樂器演奏出來的?”這個問題與之前的問題角度不同,學生需要仔細聆聽、認真分辨,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能力,還可以豐富其樂器知識。最后一遍,筆者先未提出問題,只是讓學生仔細聽一遍音樂,打開心靈,投入欣賞,欣賞完再回答老師的問題:歌曲與管弦樂對音樂的內涵表達哪種形式更加豐富,哪種形式的表現力更強?學生自然而然的會回答“管弦樂”。于是,筆者通過一個個深入淺出的問題“步步為營”,帶領學生一步步走進古典音樂的深處。
2、通過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音樂體驗。課堂教學設計要打破傳統(tǒng)的、單一的知識傳授的格局,在生態(tài)課程建設背景下彈性設計問題情境。課堂教學活動是學生與各種教育因素交互作用的過程,音樂鑒賞體現出較強的藝術性特點,其屬于情感教育、生命教育,學生的親身體會十分重要。通過老師的引導,學生在教學信息的互相作用中自主構建自身的知識系統(tǒng),在探索音樂知識的過程中實現音樂審美目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有意識的創(chuàng)設音樂教學情境,組織各種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其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體驗音樂作品。比如在學習《中國民歌》相關內容時,筆者播放了電影《劉三姐》中對歌的片段,然后將學生分為男女兩組,然后按照電影中對歌的形式體驗“對山歌”。男聲問、女聲答,兩組學生互相比賽,比賽哪組唱的旋律更準確,哪組的情感更充沛,有學生唱到興起還不由自主的應用肢體語言,課堂氣氛十分活躍。這種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對民歌這種音樂體裁形成更加深刻的體驗,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再比如,筆者在講授《京劇大師梅蘭芳》一課時,考慮學生對戲曲課題缺乏興趣,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就直接戴上了京劇的行頭,試著表演梅蘭芳大師的經典片段,尖著嗓子、翹著蘭花指,盡量唱出京劇綿軟悠長的韻味,學生欣賞時興趣盎然。老師表演完就鼓勵學生:“誰愿意來嘗試一下?我可以指導他學習動作。”學生們都躍躍欲試,甚至有男生也模仿筆者表演京劇的動作,體驗京劇這一國粹的藝術魅力。
3、采用開放式的評價方法。普通高中音樂教學評價要突出“以人為本”的價值觀,評價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要“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評價過程要關注學生的發(fā)展過程、個體差異,評價方法則要側重評價對象的主體取向,選擇多樣化的評價角度及評價方法,用發(fā)展的、開放的眼光對學生的發(fā)展做出客觀評價,從評價功能、評價內容、評價角度、評價主體、評價方式等各個方面建立完善、科學的評價體系,將學生視為差異的個體,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并加以鼓勵、發(fā)揚,促進學生在音樂學習方面的發(fā)展。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形成性的,將學生的學習成果、形成這些成果的過程中會體現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作為評價學生學習能力、綜合素質的重要依據。實際課堂中筆者常用以下幾種方法對學生進行評價:首先,觀察法。通過課堂上仔細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對音樂鑒賞課程的興趣、學習態(tài)度、音樂審美表現能力及學習過程中的合作能力等等,將上述指標進行量化,對每個學生進行形成性評價。其次,問卷調查法。老師自行設計問卷,由學生自行填寫,老師可通過調查結果分析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收集學生對音樂課的建議與意見,通過學生的反饋不斷改善課堂教學策略。最后,綜合考核法。日常過程中了解學生對音樂的情感體驗,根據學生的問卷調查反饋、日常的觀察結果對學生做出綜合性評價,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及時發(fā)現學生在音樂學習方面的優(yōu)勢與不足,在每個學期結束前對學生進行一個綜合性的、鼓勵性的、引導性的、全面性的評價。此外,老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個體差異,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音樂基礎及音樂表現能力,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形成互幫互扶小組,小組成員之間進行資源共享,幫助每個學生樹立學習音樂的信心,為每個學生營造一個民主、輕松、快樂的學習氛圍。
四、結語:總而言之,音樂鑒賞生態(tài)課堂必須有各個教學要素與環(huán)節(jié)的和諧配合。教師一定要竭盡全力構建一個充滿活力的、動態(tài)的、民主的、和諧發(fā)展的音樂鑒賞生態(tài)課堂,以適應當前新課程改革和現代化教育生態(tài)化趨勢。打造生態(tài)音樂鑒賞課堂的關鍵是教育觀念的轉變,要解決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困惑,教師必須要認真加強理論學習,廣泛吸取別人成功經驗,不斷更新自己教學觀念。要認真研究學生,了解學生的需求,以采取相對應的教學方法,對癥下藥。抓住了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就抓住了課堂。當然,老師在課堂教學中也要勇于實踐,不斷總結失敗經驗,要有積極進取精神。在大力開展課改實驗的今天,高中音樂欣賞教學還需不斷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姜耕田,王存敬.《濰坊素質教育案例及評析:來自素質教育一線的報告》[M].濟南:濟南出版社,2015.
[2]邢永富.《世界教育的生態(tài)化趨勢與中國教育的戰(zhàn)略選擇》[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7,(04).
[3]朱治國.《生態(tài)課堂中的教師領導力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4,(03).
[4]杜亞麗,陳旭遠.《多維視域下的生態(tài)課堂理論訴求》[J].《東北師大學報》,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