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檔案】
房宏,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yǎng)工程”培養(yǎng)對象,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工程”培養(yǎng)對象,兼任南京師范大學、揚州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曾榮獲“全國基礎教育教科研先進個人”“江蘇省教育科研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多年從事高中化學教學工作,輔導的學生中有100余人獲國家、省級奧賽一二等獎。主持和參與了十幾個國家、省、市級課題的研究,撰寫及參編論著4部,在各類期刊發(fā)表論文60余篇。
【摘 要】學習的過程應該充滿著快樂,要讓學習成為對學生的一種“吸引”,其策略包括:培養(yǎng)興趣,激發(fā)學生內驅力,使學生愛學習;變革教學,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會學習;多元評價,提供永恒的動力,使學生持續(xù)學習。
【關鍵詞】化學教學內驅力;變革教學;多元評價;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28-0073-03
【作者簡介】房宏,江蘇省常州市第二中學(江蘇常州,213003)副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學習應該是一種生活,一種興趣,學習的過程應該充滿著快樂。然而當看到學生的書包一天比一天沉重,日復一日地在題海中掙扎,而且常流露出一種對學習的厭倦和無奈的神情,這讓我產(chǎn)生一種教育者天生的心痛!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帶給我前所未有的困境,我該怎么做?為此我一直致力于探索和研究:如何讓學生覺得學習是一種“吸引”而非負擔?如何將要學生做的事變?yōu)閷W生喜歡做的事,吸引學生自覺、自發(fā)、自主地去學習?我認為只有充分彰顯學科知識的魅力,更新教育理念,優(yōu)化教學策略,著眼于激發(fā)學生的內驅力,提高學生的學習力,讓學生形成長效的學習自覺性,才是真正的教育之道。
一、培養(yǎng)興趣,激發(fā)學生內驅力,使學生愛學習
什么是負擔?不喜歡的就是負擔。如果讓喜歡打籃球的學生打上兩個小時籃球他絕對不會覺得負擔重。可見,缺乏趣味是學習的大敵。怎樣激發(fā)學習的興趣,讓學習如同籃球、如同游戲一般對學生產(chǎn)生一種“吸引”呢?
1.“情感投資”。
我一直堅信:“親其師,信其道”。我總是想方設法地讓學生喜歡我,喜歡我所教的東西,我認為當你的學生喜歡你,喜歡上你的課,喜歡聽你的話,那么你的教學也就成功了一半。所以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要用自己的魅力、用自己淵博的學識征服學生,引起他們的敬佩,要用愛心打動學生,用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習充滿愉悅感,讓課堂、校園成為學生成長的圣地和樂園。所以,我認為喜歡學習的標志很簡單,那就是學生每天很樂意到學校來、盼望著見到自己的老師。教師最大的享受、最大的樂趣就在于覺得自己是學生所需要的人,是學生所感到親切的,能夠給學生帶來歡樂的人。
2.積極創(chuàng)設和諧寬松的環(huán)境。
一顆恐懼的心是學不到知識的,心靈的自由才會有思維的自由。課堂氣氛融洽,教師充滿激情,學生思維活躍,師生交流熱烈,在共同探究、共同學習中分享快樂,共同成長。如果教師上課冷冰冰,學生就會變得死氣沉沉,就不可能有靈性的迸發(fā)。一堂好課不但氣氛融洽寬松,還應充滿人性化的光輝。我非常贊同教育要從“關注一個個學生”到“關注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要用生命教育的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工作,做個“目中有人”的教師,把學生看做真正的人,讓他們不僅得到認知的自由發(fā)展,還能得到情感和意志的自由發(fā)展,從而獲得生命質量的提升和靈魂的升華。只有這樣,才能使教育發(fā)揮最大的功能。
3.讓知識習得過程充滿吸引力。
教師的真正本領,不僅在于他是否會講述知識,而更在于是否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教學過程。教學中應設計挑戰(zhàn)性的任務,使學生一開始覺得“山重水復疑無路”,但通過努力就能發(fā)現(xiàn)“柳暗花明又一村”,享受成功的喜悅。要努力使教學內容生活化、實用化,有意識地穿插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工農業(yè)生產(chǎn),聯(lián)系新科技、新發(fā)明的內容,讓學生覺得學有所用,學有所值,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新知識的欲望。同時,教學中要彰顯學科知識本身的魅力,如化學課就要讓學生領會到化學這門學科蘊含的美麗多姿、變幻莫測、豐富多彩,讓課堂充滿探究的趣味,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化學學科的魅力和價值。
二、變革教學,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會學習
我認為學生并不是真的不喜歡學習,對于他們關心的問題,他們往往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對于他們所喜愛的事情,他們常常表現(xiàn)出執(zhí)著的追求,他們所不喜歡的只是強加于他們的那些學習內容,所討厭的是強加于他們的那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我主張學生能做的事一定讓學生自己做,教師不要越俎代庖。這樣才能給予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機會,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通過教師少教達到學生多學。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學論》中指出,要“尋求并找出一種教學方法,使教師可以少教,但學生可以多學?!蔽艺J為滿堂灌、題海戰(zhàn)術是最懶的教師采用的最笨的方法。
如單元復習課,有些教師常常喜歡“再炒一遍冷飯”,而我的課堂上是讓學生自主復習,自我整理,構建知識框架,然后組織學生討論重要的、不懂的、該補充的內容,最后進行重點點撥、歸納提高。這樣的課堂容量大,進度快,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大大提高,同時教師也教得輕松,一舉兩得。
再如,在高三化學“物質檢驗實驗方案的設計”一課的教學中,按傳統(tǒng)的教法,先是復習歸納各種常見陰、陽離子的檢驗方法,讓學生記住它們,然后用這些知識來驗證幾種未知物,整節(jié)課都是學生被動接受。而我這節(jié)課是這樣來上的:一上課先給出一未知的白色粉末,直接讓學生來判斷這是什么物質。給他們二十分鐘時間進行探索,并提供實驗可能用到的藥品和儀器。一石激起千層浪,一下子就引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誘發(fā)了強烈的探究動機,課堂“沸騰”了——有的三五個腦袋湊到了一起,交頭接耳在討論方案,有的摩拳擦掌已開始動手實驗,有的冥思苦想努力回憶或翻書查閱學過的各種常見陰、陽離子的檢驗方法……這期間我只要巡回指導,適當點撥,二十分鐘后學生通過親自實驗,紛紛檢驗出了未知物,此時我再組織他們自己歸納總結:要得出這是什么物質,必須具備哪些知識和能力,檢驗物質的一般步驟有哪些,還有哪些規(guī)律可循。歸納后,趁熱打鐵,再要求他們檢驗一種未知溶液,這次學生應用學到的方法很快有序地解決了問題,不知不覺下課鈴響了,但師生都意猶未盡。經(jīng)過這樣改進,整節(jié)課就變被動為主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灌輸式為自主式,真正使課堂“動”了起來,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了活動中,不但鍛煉了能力,而且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知識的重要,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內驅力,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
不稱職的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適應自己,帶著知識走向學生;而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中則是讓自己去適應學生,帶著學生走向知識。前者是授人以魚,后者是授人以漁。
2.教學模式變“齊步走”為“分層走”。
“圣賢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無棄人也?!彼未蠼逃抑祆浜茉缇妥龀隽藢Ψ謱咏逃乃伎己屠斫狻R簿褪钦f教學中我們要承認個體差異、發(fā)展的不平衡,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個性、興趣、能力和學習需要,要認真觀察分析,對每個學生做出客觀的判斷,給他們提供適合自身條件的教育,創(chuàng)設一個表現(xiàn)各自才能的舞臺,使其個性得到充分的發(fā)展,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以人為本”。
課堂上可以將綜合性的問題分解成由淺到深的若干個小問題,激發(fā)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地思考與探究,讓每個人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學生會喜歡課堂而不是產(chǎn)生厭學情緒。例如,在“鐵及其化合物”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把教師的演示實驗改為全體學生的分組實驗,把教師的“一言堂”改為課堂小組交流活動,先根據(jù)教學內容設計了一系列開放性的、有梯度的問題:①有兩瓶無標簽的較濃的溶液FeCl2和FeCl3,如何用最簡單的方法進行鑒別?②若各取少量稀溶液,又如何鑒別Fe2+和Fe3+?③若各取少量極稀溶液,再如何鑒別Fe2+和Fe3+?④如何使已經(jīng)部分變質的FeCl2溶液中的Fe3+再變成Fe2+?⑤如何使該部分變質的FeCl2溶液中的Fe2+全部變成Fe3+?然后為學生提供可能用到的各種試劑,由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完成Fe2+、Fe3+的檢驗及相互轉化,最后布置學生課后開展研究性學習“沾有鐵銹的白手絹如何洗干凈?”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層層遞進的問題讓每個人都有話可說,分組實驗讓每個人都有動手參與的機會,小組交流讓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愿望和機會,課后的研究性學習又讓每個人在活動中都能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和潛能。
在作業(yè)布置時設計菜單式作業(yè),允許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學習情況、能力強弱來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yè),可以完成規(guī)定的卷子,也允許自己另外選做,只要保證有相等時間的作業(yè)量。再如:在進行實驗專題復習時,我布置的作業(yè)就是三天之內每人提供一道自己認為最好的實驗題,然后交流,講解選題意圖,最后會評選出最佳試題,并有可能在今后的檢測中被選用。這樣的作業(yè)學生非常喜歡,很有動力,他們翻遍自己所有的參考書,精心選題、編題,都希望自己的題被老師采納。
我始終認為教學的最大資源是學生本身,任何時候都要堅定地相信學生,依靠學生,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性”。
三、多元評價,提供永恒的動力,使學生持續(xù)學習
德國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如果學生在學習中能不斷地受到激勵,得到認可與承認,能夠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那他的內心就會充滿喜悅和自信,會更加熱愛學習。這種“吸引”將會是一種永恒。
在教學中我嘗試著用多元評價方式。如對實驗內容我常采用面試的評價方式,讓學生進行現(xiàn)場操作,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對于較為簡單的知識有時就讓學生自學,互相出卷檢測,同樣達到復習的效果;對于一些科普性的知識,則采用撰寫讀書報告、進行社會調查等形式進行評價,拓展知識面。
再有,對于方程式的默寫,我則采用多次評價的方式,讓學生自己選擇默寫的時間和地點,規(guī)定每學期有3次默寫的機會來刷新自己的記錄,很多得了90分的學生,還主動要求默寫第二次、第三次,此時變成了“他要默寫”而非“要他默寫”,極大地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當學生的學習行為成為一種需要的時候,原先認為“學習是苦事”就會變成“學習是樂事”。教學中,我一直實踐著盡可能把每件要學生做的事,都變成學生喜歡做的事,我要讓學生覺得學習再也不是負擔,而是一種“吸引”,吸引著學生自覺自愿地去學,搶著去學,這樣就能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
人們常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所以,教學中要不吝嗇你的表揚,要學會用“放大鏡”——發(fā)掘學生的閃光點,用“反光鏡”——摘掉學生的缺點,用“顯微鏡”——彰顯學生的個性。要不遺余力地表揚學生,用愉悅人心的語氣給予真誠的贊賞。你的表揚會使學生身心愉悅,動力無限,你贊賞學生的成功,學生會再還你一個驚喜。
教育不為“一時”,而為“一世”。教育原本也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偉業(yè),教育只是一些小事。只要我們每位教師堅守自己的課堂,盡力做好每一件小事,那么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我們一定能把中國教育的大事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