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林芬
語文新教材在選取文本的時候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更新,特別是課文篇目比原來多出了將近一半,這對學生的文本閱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長期以來,閱讀教學中統一的要求、劃一的指導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潛能,使得閱讀教學缺乏靈動和生氣。尊重個性、宏揚個性是時代的呼喚,語文閱讀教學要盡快突破樊籬,回應時代的召喚,走個性化閱讀教學之路。閱讀教學方式改進迫在眉睫。
一、把握閱讀方向,明確閱讀主體
實施個性化閱讀,教師要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閱讀指導,因為課堂閱讀本身就是一次帶有一定指歸性的任務,而非學生隨意的閱讀。因此,教師作為指導者要把握閱讀的方向,這樣才能及時完成課堂教學目標。
如教授蘇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一文,作者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運用語言得心應手,我們要學習本文中語言運用的技巧。圍繞這樣一個指歸性任務,學生各自展開有方向的閱讀。在閱讀過程中,表現出的個性化傾向體現在以下方面。
1.閱讀的主人是學生
學生往往習慣于被動地接受教師給出的結論,意識不到自己是閱讀的主人。個性化閱讀讓學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不再是一味地聽從教師的指示:“大家來看第幾段的哪一句話?!边@樣,學生會變得十分主動,主人翁意識也空前高漲,興致勃勃地去閱讀了。
2.學生自主選定閱讀對象
圍繞閱讀任務,學生可以自主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段落去讀,如可以閱讀“荷塘的月色”這個片段,也可以鑒賞“月下的荷塘”,還可以賞析“荷塘的四周”這一部分。涉及到的具體句子,也有很大的選擇余地,如有些學生對“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這句話很感興趣,而有些人則對“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十分喜歡,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賞析。不同文化素養(yǎng)的學生可能產生各自不同的理解,但會有大致相同的審美趣味。
二、凸顯個人體驗,創(chuàng)設交流平臺
魯迅說過:“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到了《易》,道學家看到了淫,才子看到纏綿,革命家看到了排滿,流言家看到了宮闈秘事?!庇捎趯W生個體有差異,他們的閱讀體驗也有不同,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尊重學生的回答,不能死摳參考答案,恪守“標準結論”,而忽略或藐視個體閱讀的感受和理解。教師作為閱讀結論的反饋和評價者,要重過程輕結果。只要學生認真地閱讀研習,就會有自己的收獲,閱讀個體的收益和感動,遠比單純獲知某一個結論重要得多。
但由于心智水平、認知經驗的限制,在個性化閱讀中,學生的理解體驗往往不能一步到位,會產生認識的膚淺、偏差甚至謬誤,有時還可能遇到疑難和困惑。俄國作家魯巴金說過:“閱讀,就是在別人的幫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敝徊贿^不是每個人都愿意講出來,教師要創(chuàng)設一個交流的平臺,幫助學生排除心理障礙。有些學生怕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會貽笑大方,久而久之,越怕說越不敢說,獨特的個性閱讀體驗也就在遮遮掩掩中消失了。這時,教師要告訴學生:每個人的見解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思故我在。班上有一個學生特別內向,較少與人交流,筆者在一次自由討論“鄉(xiāng)土情結是什么”的時候注意到她寫了一段很美妙的文字。在交流時,筆者點了她的名,起初她支支吾吾,在同學的鼓勵下她讀出了那段文字,同學們情不自禁地報以熱烈的掌聲。她獲得了空前的自我肯定,在以后的多次交流中,這位同學主動性明顯增強。
三、激發(fā)創(chuàng)造,自主建構
有創(chuàng)造才有價值,閱讀也不例外。在個性化閱讀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進入閱讀的最高級形式——創(chuàng)造性閱讀。創(chuàng)造性閱讀,指帶著提出某些新見解的目的去發(fā)現以前未曾有過的觀點,能超越作者本意,產生創(chuàng)造性結論的閱讀。它與接受性閱讀相對。
1.提升想象力和鑒賞力
聯想和想象是語文教學的基礎,教師可以將閱讀知識點、文本內容支撐點和現實生活、個體思考進行有機滲透和銜接,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如在講授《想北平》一文時,筆者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展示北平的老城墻、胡同、古玩街,等等,啟發(fā)學生聯想作者對北平那份濃濃的愛。學生的思路被激活了,他們聯想到,作者也許曾撫摸過老城墻,也許曾在北京的胡同里穿梭,也許曾……這讓學生充分體驗了思維的興趣,創(chuàng)造的愉悅。
2.質疑探究,善于設問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痹谧灾鏖喿x后,學生要敢質疑,會質疑,才會有創(chuàng)造。在教學《長亭送別》時,有學生在預習作業(yè)中,對崔鶯鶯的所謂反封建禮教的個性產生質疑。這位學生認為,崔鶯鶯的所作所為,都是背著老夫人進行的。這說明她也認為自己的行為不合禮教的規(guī)矩。倘若她真的是一位反封建斗士,那么,她就應該光明正大地追求自己的愛情。
于是,課堂上,這一問題便成為一個對話的焦點。一部分學生,從手頭的各種教輔資料出發(fā),力主崔鶯鶯的反封建斗士形象;另一部分學生,則從人的天性出發(fā),認為崔鶯鶯對張生的愛,只是年輕人的青春萌動。在學生個性化閱讀的課堂上,教師當然不會輕易給出自己的結論。于是在學生的交流討論中又衍生出很多新的問題:崔鶯鶯為什么不敢在老夫人面前表明她不愿意張生赴京趕考?她真正懼怕的是什么?把時鐘往后撥20余年,當崔鶯鶯成為了母親,而她的女兒又上演了一出如她當年一樣的戲劇,她會如何要求自己的女兒?這幾個問題,其實都無法形成標準答案。然而,正是在這樣的連續(xù)質疑的過程中,學生會將自己的思維,置放在更為廣闊的人性的立場上,充分思考,自由創(chuàng)造。
從上例中我們可以得到的啟示是,在主體個性化閱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對于課堂可能出現的各種質疑,不但要有準確的預設,而且要能夠圍繞質疑,創(chuàng)設出眾多足以將質疑引向更為深刻的閱讀時空中的問題情境。這種創(chuàng)設新情境的能力,正是主體個性化閱讀條件下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
當然,要實現個性化閱讀,單靠書本上的閱讀量是遠遠不夠的?!靶抡n程標準”附錄中有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告訴我們延伸閱讀對個性化閱讀具有重要的作用。延伸閱讀是學生在學完課文后,延伸性地閱讀有關資料,參與語言實踐。如學習《林黛玉進賈府》,學生被里面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所吸引,教師就可以抓住時機布置學生分期閱讀《紅樓夢》。教師也可以讓學生以“《紅樓夢》中最令我感動的一個人物”為話題寫一篇文章。這樣做既給學生提供了“語境”,又給學生提供了寫作角度,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目的,實現了個性化閱讀,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積淀了學生的思想,張揚了學生的個性。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尚湖高級中學(2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