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繁榮的當代,文化沖突變得更加普遍和加劇。文化沖突也是導致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文化沖突和犯罪有著很多內在聯(lián)系。我們應該用辯證的眼光,對文化沖突理論加以分析,并探究其中的原理,以期能夠對緩和文化沖突,預防犯罪有所裨益。
【關鍵詞】文化沖突;犯罪;概念;犯罪環(huán)境
一、文化沖突與犯罪概念簡述
清楚地了解文化與犯罪的概念,包括定義、內涵等,是研究文化與犯罪關系,乃至文化沖突對犯罪影響的根本。
1、文化沖突概念的內涵
文化伴隨人類社會一直在前進發(fā)展。但關于文化的定義則是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文化沖突,是不同性質的文化之間互相撞擊或抵觸,也就是不同性質的文化之間的矛盾。文化沖突是文明生長過程的一種副產品。人類文明發(fā)展過程中,不同民族,不同膚色,不同宗教信仰,甚至不同生活習俗的社會集團在相互交流之時不可避免產生視己方文化為至高,視其他文化為異己的現(xiàn)象。當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文化自覺或者不自覺的相互接觸,并產生競爭,對抗時,文化沖突就產生了。文化沖突是指: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觸所產生的競爭和對抗的狀態(tài)。文化沖突無處不在。其存在的歷史也是綿遠流長的。
2、犯罪概念的內涵
自人類犯罪的概念伴隨著社會的變遷和人們對犯罪現(xiàn)象認識的深化而不斷變更并日趨科學。我國對犯罪的定義參照修訂后的1997年《刑法》第13條規(guī)定:“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而犯罪的特征爭論比較大。影響比較大的是三特征說和二特征說。而我國《刑法》第13條規(guī)定,犯罪有三個基本特征:1、社會危害性;2、刑事違法性;3、應受處罰性。
犯罪是危害社會的行為,即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這是犯罪最基本的特征。犯罪時觸犯刑法的行為,即具有刑事違法性。犯罪是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即具有應受處罰性。
二、文化沖突對犯罪的具體影響
塞林即索爾斯坦·塞林,美國犯罪學家、社會學家。他1938在《文化沖突與犯罪》一書中率先提出“文化沖突”理論。其理論的基本觀點是:刑法是主流文化行為規(guī)范的表現(xiàn),社會主流文化的主體是傳統(tǒng)的中產階級文化。中產階級文化有其特定的內涵,下層階級和其他特殊種族全體也有特定文化內涵。這兩種內涵的差異是沖突產生的基礎。刑法是中產階級規(guī)范的體現(xiàn),用以保護中產階級的利益。而犯罪則成為下層階級的文化。
塞林的這些觀點極大地推動了犯罪學理論的研究與發(fā)展。塞林對于文化沖突的大部分理論主要來自于對美國社會研究而得出的,包括美國的種族問題、階層問題、移民問題等。近年來,我國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日趨完善,市場經濟的蓬勃發(fā)展,社會財富的不斷積累,我國的犯罪問題也日益激增。從塞林的理論中,我們可以得出文化沖突對犯罪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1、文化沖突改變個體特征從而產生犯罪
(1)文化沖突導致個體行為規(guī)范的變化
按照塞林的觀點,文化沖突改變的是行為規(guī)則。行為規(guī)則是社會生活的產物。即文化的產物。而當個體行為規(guī)則被刑法所代表的普遍行為規(guī)則不容許下便產生了犯罪。犯罪的產生不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其與社會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當今,人已經完全變成了社會的動物。每一個人既是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同時也文化的受制者,他的所有行為與舉動都是以其所認同的文化形式表現(xiàn)出來,當其所認同的文化并不被主流文化認同時,便會受到制約。制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家規(guī),鄉(xiāng)里輿論,現(xiàn)代媒體報道,刑法等。
社會主流文化所認同的行為規(guī)范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也是文化間不斷沖突的結果,也是文化差異性的表現(xiàn)。按照塞林的理論,主流文化是主要的社會集團所認同的行為規(guī)范,每個人都是通過認同和歸屬確定其社會角色。一個人不僅應該遵守該集團與其他集團共有的規(guī)則而且應該遵守該集團特有的規(guī)則。比如,某人首先作為一名家庭成員,必須了解普遍家庭規(guī)范與其家庭所特有的規(guī)范,同時他可能是工作團體、宗教團體或娛樂團體的成員。同樣的,他必須了解普遍規(guī)范與各行各業(yè)的特殊規(guī)范。這些眾多規(guī)范會維持,并削弱早起融入、積淀于個體的規(guī)范,甚至與個體原先的規(guī)范相抵觸。當其相抵觸的規(guī)范不被接受時,沖突產生了。
(2)文化沖突導致個體心理的變化
個體心理即塞林文化沖突理論里強調的人格要素。人格要素意味著個人與社會或文化要素,即與人工制品、社會制度、人際關系等的聯(lián)結和互動文化裹含著大量的觀念、制度、評價、規(guī)范。文化之間的沖突下,受眾人群首先面臨的問題便是對這些具有強烈感情色彩的意識的取舍問題。這其中有很多的是完全對立的。當某個個體在這之中經過自我批判與取舍后的觀念、規(guī)范與占據主流地位的文化相違背時,便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犯罪形態(tài)的先兆。很多在文化相互沖突融合后被主流文化拋棄的糟粕文化被少數人保留,這其中很大部分被現(xiàn)代犯罪理論歸類為犯罪心理。比如,重婚罪,在我國古代,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男子納妾是合法的。而在先進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念的指導下,重婚已被列為犯罪行為。但是,很多人明知刑法中有此一條,還是觸犯。這就是與個體的心理與主流文化沖突,而有所保留,并指導其行為。
2、文化沖突改變犯罪環(huán)境
(1)文化沖突滋生犯罪土壤
文化沖突看似無聲無息,但實為附著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文化沖突一定需要某個場合,區(qū)域。文化沖突的區(qū)域往往成為犯罪行為滋生的溫床。而那些相比而言,更加激烈的區(qū)域則是犯罪多發(fā)區(qū)域的典型。理由有三,第一,生活在文化沖突激烈的區(qū)域的人們,各自行為的差異與不可調和而產生的矛盾與沖突很多,較容易產生激情犯罪。第二,在長期的相互不認同的日常生活中,雙方往往積怨許久,也較容易產生有預謀的犯罪行為。第三,在典型的文化沖突激烈區(qū)域,各自認同己方文化的人們會因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而團結于一起,并基于前兩種情況而產生更大規(guī)模的群體性犯罪。美國是個典型的移民國家,其文化沖突問題有甚。在其每個人口眾多的城市中,各色人種小聚居的模式隨處可見,而兩種不同膚色或不同民族的人生活區(qū)域的交叉地帶,文化沖突及其激烈,犯罪問題尤為嚴峻。
(2)文化沖突促生新型犯罪
這里所說的犯罪并不是犯罪工具,而是犯罪類型。當一種文化以強力的姿態(tài)進入另一種文化的時候,本地文化會因為被壓迫而被迫進行反抗,反抗行為是多樣的,演變的,從而催生出多種新型犯罪的產生。比如在中東,美國文化所代表的新型文化以軍事力量為掩護,強力的沖擊中東的伊斯蘭文化,伊斯蘭文化在反抗的過程中,演變出一種新型犯罪類型:恐怖主義犯罪。其手段很多:劫機,汽車炸彈,武裝抵抗等。其根源在于以伊斯蘭文化為主體的中東文化與美國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價值沖突不可調和性。
【參考文獻】
[1] 李錫海. 文化與犯罪研究[M]. 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2006.
[2] 張 荊. 現(xiàn)代文化沖突與犯罪[M]. 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2008.
[3] [美]索爾斯坦·塞林. [英]布羅尼斯拉夫·馬林諾夫斯基. 犯罪:社會與文化[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
【作者簡介】
肖致春,女,湘潭大學法學院2015級在職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