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
【摘 要】高中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代詩歌的興趣以及鑒賞古代詩歌能力的重要一環(huán)。隨著近幾年高考對考生古詩詞鑒賞能力要求的不斷提高,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陶冶學生的美好情操,激發(fā)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也成為我們教學中必須涉及的教學內(nèi)容。本文從高考出發(fā),緊扣考試大綱,以培養(yǎng)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審美趣味為目的,提出了古典詩詞鑒賞教學策略。
【關(guān)鍵詞】高中;高考;語文;詩歌
高考背景下的詩歌教學,已經(jīng)對教師和學生在古詩詞教與學的方法上提出新的要求,只有通過深入分析考綱,比較總結(jié)考試重點,掌握古詩詞特征,才能總結(jié)出新的方法,新的模式,來更好地應對高考,滿足現(xiàn)代教學對古詩詞鑒賞課提出的新要求。基于上述情況,本文對古典詩詞教學提出以下幾點改進方法:
一、學會剖析詩題,初步猜想把握
詩詞尤其是詩歌的題目往往會相對直白地透露出重要的線索,對于鑒賞者或?qū)W生判斷詩詞的類型和內(nèi)容存在著重要的提示作用。譬如《出塞》、《從軍行》等很明顯屬于“邊塞”詩;《送孟浩然之廣陵》之“送”字則可判明該詩屬于“送別”詩;《越中覽古》的“覽古”則可判斷為“懷古”詩或借景詠志;等等。教師應要求學生明確這一點,學生在詩詞鑒賞中就能穩(wěn)穩(wěn)地邁出第一步了。譬如2006年高考廣東卷《粵秀峰晚望同黃香石諸子二首(其一)》一題,在簡析“晚”、“望”二字時,學生就應緊扣觀景詩起承轉(zhuǎn)合的規(guī)律,從中找尋到歸艘、鐘聲、江、青山、遠帆等詞。相反,片面地忽視題目的指向性,則可能會增加判題時間,或因思考失去立足點而盲目答題。如鑒賞朱熹的《觀書有感》時,如何不結(jié)合詩題理解詩意,就很難準確地把握詩的主旨——“談讀書”。因此教學中,教師應提醒學生由詩題著手,力求初步判明詩詞大致內(nèi)容,為剖析詩詞內(nèi)涵提供便利。
二、詩眼意象入手,準確提取主旨
詩詞是語言的藝術(shù),古人尤為講究詩詞創(chuàng)作的“煉字”。通常來說,詩或句中最傳神的字、詞多為動詞、形容詞。譬如在李白詩詞的拓展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登金陵鳳凰臺》為例,將名句“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中的“愁”字提煉出來,或陶淵明《飲酒》中“悠然見南山”的“見”,都能使學生明確全詩的感情基調(diào),進一步明確詩詞鑒賞的答題方向。2004年廣東卷杜甫《江漢》一詩中的“老馬”“心猶壯”等也很明顯地展示了詩人字里行間所流露出“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樂觀曠達在教材的詩詞鑒賞教學中,教師還應注意引導學生對古詩詞中的意象進行總結(jié)歸納,譬如“歲寒三友”梅松菊是高潔品格的象征;“鴻雁”是傳書信使;“月亮”多暗喻思鄉(xiāng)之情;等等。以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為例,教師可就其中的11個意象向同學們展示意象在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并進一步引導學生找到“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相信在日常教學中加強此方面知識積累,對于學生以考試時以詩歌意象為著眼點來解讀詩歌內(nèi)容和情感,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就2010年廣東卷詩詞鑒賞題黃庭堅的《望江東》來說,第2小題:請從虛實關(guān)系的角度分析這首詞的上片或下片。要判定詞中蘊含的虛實相生手法,就要從“直饒尋得雁分付,又還是、秋將暮”一句的虛寫意象中感悟到現(xiàn)實中情感阻隔給詩人帶來的感傷之情。很明顯的,詞中的細節(jié)描寫特點明顯,如“思量只有夢來去”“燈前寫了書無數(shù)”等等,如學生能注意體會其中細致入微的動作和心理,對于詞的情感剖析無疑是有所補益的。
三、品味詩歌語言,體悟深遠意境
詩詞鑒賞教學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在意境中品味詞、句的能力。詩中的詞、句只有在統(tǒng)一的詩境中加以分析,才能得到準確的理解,這也是詩詞教學與傳統(tǒng)審美觀教育的重要結(jié)合點,如《月夜憶舍弟》一詩的總體意境就須從“月是故鄉(xiāng)明”一句總體把握和理解。具體來說,要從詩詞中體悟深遠意境,應從以下幾點出發(fā):其一,把握特殊語法現(xiàn)象尤其是為合乎詩詞規(guī)則而產(chǎn)生的變式句、詞類活用現(xiàn)象等,譬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就此如此。其二,明辨修辭手法,如08年考查的呂本中《木芙蓉》、范成大《窗前木芙蓉》就都運用了擬人手法,但分別在不同的意境中描述了閑適之士豪邁大度的形象與凄苦孤獨環(huán)境中的樂觀者形象。其三,了解典型的語言風格。古詩詞語言風格有形象、生動與質(zhì)樸;莊重、嚴肅與詼諧、風趣;細膩、委婉與豪爽、熱烈之分,這與此前所述的作者生平就存在較多聯(lián)系,杜甫的《江漢》《月》就是表現(xiàn)其沉郁頓挫、憂國憂民詩風的典型例子。在高中語文詩詞鑒賞教學中,除教師的引導作用發(fā)揮外,學生也應主動拓展適合自己的學習思路,把握好詩詞鑒賞的切入點,同時在閱讀中融入自身的情感體驗,才能與詩詞鑒賞教學的諸多教學手段相呼應,實現(xiàn)鑒賞能力乃至于人生境界的提升。
四、分析詩歌意象,明確教學思路
葉圣陶先生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曾經(jīng)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能夠引導學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語文老師”。顯然,在他看來,閱讀理解要從理清思路入手。詩歌的閱讀教學也是如此。但是詩歌又不同于小說、散文、戲劇等文體,一般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語言有跳躍性,表意比較含蓄。學生在感受上最容易觸摸的恐怕只有詩歌中的意象了。意象是詩歌的基本單位,是意和象融會的復合體,是作者主觀的心意和客觀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現(xiàn)。意象是詩歌的靈魂,只有對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認識,我們才能對詩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分析詩歌要從分析意象入手。教師可根據(jù)詩歌結(jié)構(gòu)脈絡或者感情思路設計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基礎上領(lǐng)略詩歌的意境。
五、拓展閱讀視野,提高鑒賞能力
古語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誦讀對學習詩歌非常重要。除了教材上要求背誦的篇目外,教師可利用早讀的時間,適當增加一些篇目。拓展學生閱讀視野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知人論世,對著名詩人的生平、思想、所處歷史背景以及創(chuàng)作風格能做到大致了解。詩詞鑒賞的核心就是辨詞析句、領(lǐng)會作者的感情。感情是詩的生命,詩詞中的人、事、物或景,無一不是作者喜怒哀樂和思想主張的曲折描述。學生對詩詞作者人物背景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可成為學生評析詩詞、領(lǐng)會思想的“金鑰匙”。一要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教師應在日常的詩詞鑒賞教學中引導學生了解詩人的文學流派、創(chuàng)作風格及生平經(jīng)歷,從點滴積累;二是鼓勵學生做好筆記,將相關(guān)測試和閱讀中所涉及的詩人生平和創(chuàng)作資料進行分類整理,注意歸納總結(jié);三是引導學生掌握構(gòu)建與搜索記憶倉庫的方法,使學生初步領(lǐng)會應用所學的歷史知識,對詩歌的表現(xiàn)內(nèi)容進行鑒賞。2004~2010年高考廣東卷的詩詞鑒賞題中有兩次涉及到杜甫,分別是《江漢》和《月》,但只需學生對“詩圣”杜甫所處的歷史背景和他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就不難回答如下問題:“作者通過詠月主要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從杜甫的詠景詩中我們大多可得出這樣的規(guī)律,即國事艱難的憂慮、思鄉(xiāng)的孤獨寂寞使詩人很多時候都在詩中流露出因國難而顛沛流離、生活動蕩不定的凄涼傷感之情。明白了這一點,學生在解讀杜甫的其他作品時,自然也就能舉一反三。
六、立足學生實際,克服時空差異
由于時代的差異,當今中學生對古詩詞中描寫的意境往往有較大距離感,難以理解。例如離別這一題材,由于古人遠行只能借助舟楫車馬,而今天交通工具已進步,日行萬里并非難事,離合聚散不算稀罕,因此那種“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君問歸期未有期”(李商隱《夜雨寄北》)等愁苦,學生未必能全部理解。但是,人類的情感又有許多相通之處,通過形象思維,借助聯(lián)想想像,設身處地,往往能幫助學生克服時代差異所帶來的困難,加深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從而獲得審美享受。
總之,強化高中學生語文詩歌鑒賞能力,提高詩歌鑒賞的教學水平,已經(jīng)成為每一個語文教師都應該注意的教學問題,詩歌鑒賞能力能夠提高不僅關(guān)系到素質(zhì)教育的成敗,而且對學生語文人文性培養(yǎng)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理應受到教育界足夠的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