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衡
【摘 要】商業(yè)和服務行業(yè)有句話:“顧客是上帝。”就是說,一切以顧客為重。也就是要尊重顧客,才能取得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商者尚知此理,為人師者亦不例外。從某種意義講,學生就是教師的顧客。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須尊重學生,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這也是為師之道。
【關鍵詞】新課程;數學;教學
尊重學生,就要尊重學生的感情,要充分相信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性格,要尊重學生的選擇,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引導學生健康愉快地發(fā)展,使之成為自由向上身心健康的小主人。
隨著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傳統(tǒng)的“繁、難、偏、舊”的課程內容,已滯后于教育發(fā)展的要求,傳統(tǒng)的“講數學”、“聽數學”、“練數學”,也嚴重制約了教育的有效發(fā)展。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實現(xiàn):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苯處熃巧霓D變,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xiàn)了數學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結合自身近年來參與小學數學課程改革的教學實踐,淺談如下幾點感受:
一、教學理念——與《數學課程標準》相適應
任何改革必需先進行觀念革新,只有觀念的更新,才能有行為的轉變。沒有觀念的變革,即使是行為轉變,也只能是機械的模仿。因此,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轉變教學觀念,變革教學行為。
首先,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必須適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基礎上,創(chuàng)設“建立在學生的主觀愿望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的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參與合作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促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使人人體驗成功的喜悅,感悟學習數學的樂趣。
其次,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傳統(tǒng)的“講數學”、“聽數學”、“練數學”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坝行У臄祵W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惫膭顚W生用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發(fā)現(xiàn)和掌握數學知識。
最后,轉變教學評價標準。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重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墩n程標準》指出:評價目標多元化,評介方式多樣化。評價“注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多用激勵性評價”,“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同學生不同的需要應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
二、課程內容——加強與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
與傳統(tǒng)小學數學教材相比,新課程對小學數學教材做了重大變革,其突出了:注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程環(huán)境;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創(chuàng)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所學的數學知識都必須是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所以每一小節(jié)數學知識的出現(xiàn),教材都提供了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數學知識。為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通過數學活動獲得數學知識。倡導自主的、多樣化的學習。如教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第一冊P96~97“9加幾”時,“有幾瓶牛奶”(9加幾),教材給出兩筐牛奶實物圖(一筐9瓶,一筐4瓶),通過學生提問題,得出算式9+4。在計算9+4時得多少時,學生可以通過直接數瓶子得出:9+4=13;或者把牛奶用小棒代替,數小棒得出9+4=13;或者將4分成l和3,先算9加l得10,再算l0加3得l3,即9+4=13;或者把9分成6和3,先算6加4得10,再算10加3得l3,即9+4-13,或者直接用l0加4得l4,再用l4減去l得l3,即:9+4=13……總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討出“9加幾”的計算方法,在鼓勵計算方法多樣化時,實現(xiàn)計算方法最優(yōu)化。練習題型設計上也充分考慮了一些開放題型,為了使學生喜歡數學,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教材引入了小學生特別喜歡的卡通人,“智慧老爺爺”、“笑笑”、“淘氣”,教材中很多問題的設計都富有彈性,使不同學生都在不同程度上體驗到成功的快樂,產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課程資源——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相互交往的一種活動,而教材給我們提供的只是表態(tài)性教學素材,它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加上教材編寫過程中受篇幅的限制,教材編寫人員與學生所處地域不同。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種素材并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每一位學生。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要靈活運用教材,開發(fā)和利用校內外一切有利于教學活動的課程資源。如教學“分類”時,我充分利用校內課程資源,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fā),擴大取材范圍,增加了學生熟悉的玩具、書、衣物等,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思考空間,同時向學生展示“有大堆零亂物品”的場景,使學生自覺產生要收拾、整理的愿望。從而引出課題,滲透分類思想。然后以評選“最佳小管家”作為獎勵機制,讓學生共同把教室里的雜物,按品種進行分類。每組選取一樣后,讓每組學生把小組內的物品按照一定的標準,再一次進行分類,讓物品擺放得有序、整齊和美觀。從而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存在分類,明白學習分類的必要性,使學生對學習分類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課堂上,再通過大家齊動手整理教室,自己動手整理書包,使學生非常容易地掌握了“分類”的方法,也養(yǎng)成了整潔愛美的良好習慣。學生真感受到數學就是生活,數學就在身邊。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崔允淳,張華主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王子興主編.數學教育學導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
[3]梁鏡清主編.小學數學教育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
[4]鄭其恭、李冠乾主編.教師的能力結構.廣東教育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