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鐸
摘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目標,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現代的、科學的教學方法。本文論述了地理教學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地理;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方法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8-0027-01方法是實現目標的基本途徑之一,在實施新課程改革的進程中,地理教學要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就必須十分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進。在實踐中應努力做到以下四點。
1.激之以趣,引發(fā)學習動機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一種由于機體需要而產生的穩(wěn)定的內驅力,是構成動機的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學習入門和獲得成功之間的"牽引力"與"粘合劑"。如果我們地理教師善于寓教于樂,使教學活潑生動,情趣橫生,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癡"情"迷"勁,使之欲罷不能,樂于探索,那么,不僅大大有益于提高當前地理教學效果,而且可能在學生心中埋下終生為之探索的種子。當然,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提出新穎的引起認知沖突的問題,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時區(qū)和日界線"內容時,學生接受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教師可提出這樣的問題:①小華得知到日本東京訪問的爸爸今天就要回到上海了,他了解到飛機從東京起飛的時間為早上8點,按照飛機飛行2小時15分鐘計算,到達上海的時間應為10時15分。他準備到機場迎接爸爸,可是還沒有動身呢,爸爸就到家了。這是怎么一回事呢?②一對孿生姐妹,姐姐先出生,但年齡小一歲,妹妹后出,年齡卻比姐姐大一歲。你知道出現這種奇妙情況的原因嗎?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帶著強烈的好奇心來聽老師講課,并把這種興趣轉化為內在的學習動力。
2.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開展探究性學習
所謂設置"問題情境",就是在教材內容與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創(chuàng)造一種"不協(xié)調",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情境中的過程。教師不要把現成的知識硬灌給學生,而要善于啟發(fā)學生,幫助他們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善于聯(lián)系新舊知識間的相似點和不同點,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學知識探求新的知識;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識水平,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條件,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總結,形成他們自己的概念。如在講述北美氣候部分時,首先要求學生閱讀教材插圖,然后設問:"北美與歐洲西部緯度相當,歐洲西部的氣候表現了海洋性的特征,而北美卻普遍有大陸性特征,為什么?"學生只有通過比較、綜合,才能得出確切的回答。當然,教師的提問不要過于頻繁,如果把"弦"繃得過緊,而不讓學生有思考回旋的余地,急于點"將",讓學生倉促上陣,很可能"卡殼",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
在教學中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通過教師的激勵(講述)來顯示的。如教師提出這么一道問題:"我國某大河流域,五月初曾連續(xù)多天降雨,引起河水猛漲,使流域內兩個省區(qū)的水稻、甘蔗的豐產受到威脅。請你想一想,某大河指的是哪一條?降水屬于哪一種形式?"在學生作出正確回答之后,教師可進一步追問:"這個問題你是怎么推導出來的?請你給大家講一講。"當學生的思維活動遇到了障礙,教師可問:"你卡在什么地方?"最后,通過教師和其他學生的分析、回答來予以解決。
3.運用地圖培養(yǎng)學生能力
地圖是地理知識的一種形象、直觀、綜合的表達,也是地理學科獨有的一種語言。它以圖像、符號、注記和色彩等形式,貯存和濃縮大量的空間時間信息;以人們容易接受的形式傳遞給大腦,成為聯(lián)系地理事物與人的認識過程之間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地圖中包含眾多知識點,許多地理特點、規(guī)律都可通過觀察、分析地圖得出。地圖和地理教學始終相伴,這是地理教學的一大特點,它有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不可缺少的特殊功能。地圖是地理教學中應用最廣泛、最實用,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具。如果地圖運用得好,那么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地理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會學生通過閱讀地圖進行分析、判斷、推理、概括、綜合,培養(yǎng)能力。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用圖習慣,鍛煉讀圖與析圖能力,是地理教學中最基本而重要的內容,也是最富有地理學科特色的教學方法。
4.在活動中滲透教學主題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剝奪了學生認識世界的權利,學生是活潑好動的,對新事物充滿了興趣,所以如果我們能夠開展合適的、有針對性的活動,完全讓他們主動認識世界、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形成自己的技能,我們著重啟發(fā)、引導,那么就可以一舉兩得。當然教學活動必須和教學主題相關聯(lián),而且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潛在的探究興趣。我們不能把教學主題強加給學生,要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并得出結論。例如講"亞洲的氣候"時,有的老師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分別從經度、緯度、海拔三個角度去"旅游",要求同學們描述沿途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通過"分組收集資料-討論-演示-老師總結",完成了教學,教師可啟發(fā)學生"通過旅游發(fā)現亞洲氣候有何特點",從而使教學的內容實現了潛移默化的效果。
我們能把學習的鑰匙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開啟知識的大門,發(fā)掘知識的寶藏,那么學生的積極性將會空前高漲。我們還應使學生明白:任何學習上的成功都需要掌握扎實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我們要注重促進他們形成持久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他們勇于探索的精神,以達到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