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青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識上,學生對自己學習上的成績就越冷淡,學習愿望就越低落。”我們語文老師也經常感嘆學生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因此,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生學語文的熱情就顯得尤為重要。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有別于一般意義上的“語文課”,它是以學生自主參與活動為特征的教學形式,在教學內容上,它往往涉及語文應用的各個領域,同時,加強學科滲透,強調合作,這就改變了傳統單一的語文課堂,彌補了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尤其強調以下幾點:
一、強調獲得親自參與的積極體驗
強調學習必須具有綜合性學習的實踐行為,如:觀察、搜集、查找、策劃、運用、調查、組織等,因為有了這些行為,才能產生具體的體驗,才能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習慣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激發(fā)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積極欲望。
2014年5月,我們開展了以“品讀四大名著”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七(20)班的劉雨薇讀完《紅樓夢》后,她評說了她最喜歡的紅樓金釵:黛玉:品性高潔,人靈。寶釵:有心計,有時又很軟弱,所以,缺乏大的見識,所以落到了一個悲慘境地,不喜歡她,又有點同情她。鳳姐:精明強干,可惜心太狠。妙玉:狡猾,世故……所以她說,金陵十二釵,她最喜歡的是黛玉,最不喜歡的是妙玉。至于她的這一番觀點有無道理,我們大可不必作一個是與非的判斷,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學生在主動探究中領悟了中國文化的魅力,在主動探究中增長了知識,在主動探究中增強了讀書的興趣,又在主動探究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二、強調學會合作
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對合作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多年來一直是語文教育乃至整個基礎教育的一個軟肋。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共同討論”,強調“在活動中學會合作、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其目的是提供一個有利于人際溝通與合作的良好空間,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學會合作,學會分享。
2014年12月舉行的“探究江蘇對聯文化”活動中,八(1)班的魏玲君、王玉潔、李欣、馬燕、劉娜合作完成的“春聯趣談”手抄報獲得最佳創(chuàng)意獎,在手抄報上,她們介紹了對聯的起源、種類,有關對聯的傳說故事,還用剪貼畫、剪紙裝飾自己的版面,內容豐富,設計美觀。作品獲獎后,她們不無感言:我們在合作中學習,我們在合作中收獲。
三、強調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學生自主提出學習和生活中最感興趣的問題,共同討論,選出研究主題,制訂簡單的研究計劃,從報刊、書籍或其他媒體中獲取有關資料,討論分析問題,并最終解決問題。
在學習《石壕吏》一文時,學生提出,“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究竟有多深?于是,我即刻開展了“課本劇表演”的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很感興趣,他們查閱唐朝歷史資料,找好“導演”,自主選擇角色表演,老婦、老翁、差役甲、差役乙、杜甫、媳婦、孫子、致辭者、旁白,一個個活靈活現,另外,學生還配上背景、音樂,通過“演”把文字具體化了,學生對唐朝末年的民生疾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進一步理解了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
四、強調學科知識之間的相互滲透
綜合實踐的過程是綜合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的過程,也是相關學科知識和能力遷移運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語文學科的知識和能力與其他學科的知識和能力,是以一種整合的狀態(tài)出現的,這種整合狀態(tài)有利于改善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狀態(tài),最終達到促進學生新的認知結構的形式。
我在上完《觀潮》一文后,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錢塘江潮是“天下奇觀”,可為什么只有每年農歷的八月十五是最佳觀潮時間,設置這個問題,我想是為了拋磚引玉,學生查找地理書籍,到網上查找天文地理資料。最終明白,錢塘江涌潮其實是有規(guī)律的,潮汐的大小受天文、地理、河床高度、徑流的大小,主航道的走向和氣候許多因素制約。其實,陰歷每月的月半、月初均是看潮佳期,不必一定選在八月半。但秋潮要比春潮大,因為錢塘江流域降雨主要集中在3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的梅雨和臺風季節(jié),而10月至次年2月降雨量相對較少……這樣,語文學科的知識和能力與其他學科的知識和能力交叉、滲透,在這種新的認知方式下,學生真正提高了學習能力,改善了知識結構,提高了學習效率。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使我們的語文課充滿濃濃的創(chuàng)新氣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學生豐富了想象,開闊了視野,他們不僅僅在應用語言,實踐語言,更是在滋潤心靈,憧憬未來,創(chuàng)造生活。
參考文獻:
侍述春.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研究[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3).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