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軼濤
【摘要】解讀文本是語文教學的起點和至關重要的一步,掌握正確的文本解讀方法對語文教師而言是一項必要的基本能力。
【關鍵詞】文本解讀;多層次
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文本解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決定著我們對教材的理解的程度、內(nèi)容,以及教學方法的選擇。而在現(xiàn)今的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著以下幾種不恰當?shù)奈谋窘庾x方法,它制約著語文教學的正確發(fā)展方向,甚至把語文教學引向歧途。
一、原型解讀法
原型解讀法,或者叫還原解讀,這其實是文學解讀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屬于純文學研究的范疇。這種解讀方法追求歷史事實真相,力圖還原歷史事件。它和我們語文教學中的文本解讀是有著本質(zhì)不同的。文學研究和語文教學是兩碼事,我們語文教學中的文本解讀,只能借鑒其方法和部分研究成果,而絕對不能把它照搬到我們的課堂上來。著名特級教師曹永軍就指出,搞原型解讀把語文教學引向歧途。
二、泛文本解讀
泛文本解讀其實是非文本解讀。這種解讀方法,以文本為憑借,去洞悉文化,去剖析社會,其實是打著文本解讀的幌子而遠離文本。例如有的教師講杜甫的《登高》,不講詩歌本身的語言、畫面、情感等,卻大講特講安史之亂,把一堂語文課上成了歷史課。再如有的教師講《長恨歌》,原本應該講這首敘事詩的人物、事件、語言、情感與藝術手法,結果卻變成了一堂討論課,討論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這顯然沒有抓住語文課的特征,脫離了語文而講語文,那必然是離題萬里,越走越遠。
還有一些語文課的所謂拓展教學,也往往是搞了一些偏離文本的活動??雌饋硭坪跏菍ξ谋镜纳l(fā)和升華,實則早已遠離了對文本的解讀,遠離了真正的語文教學。
三、身體解讀
所謂身體解讀,更是與語文教學中的文本解讀不搭界,這個提法本身甚至都存在著問題?!吧眢w”屬于生理或醫(yī)學研究的范疇,和語文教學毫不相干。所以這個解讀方法不免有嘩眾取寵之嫌。
那么,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語文課?語文課就是文本課,就是研究語言文字的實際運用,即文中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這是解讀文本的根本性思路。具體來說,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正確的解讀文本?那就要注重文本的多層次結構分析。在這方面,山東師范大學的曹明海教授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卓著的成果,為我們一線語文教師解讀文本、鉆研教材,指明了方向。
語文教材文本的構成并不像我們過去所理解的那樣簡單,只是內(nèi)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體。從本體來看,教材文本的存在形態(tài)是由三個層次構成的一個多層次結構。一是形式層,即文本構成的“語體形態(tài)”;二是再現(xiàn)層,即文本展現(xiàn)的“語象世界”;三是表現(xiàn)層,即教材文本內(nèi)在的“語義體系”。
形式層,也可稱為文本的“語體層”。這一層是由語言組合而成的語音、語段、句群到篇章結構及其整體營構的秩序與形態(tài)。具體說來,在教材文本中,“語體層”的范圍包括音節(jié)、音調(diào)、節(jié)奏、停頓和語氣等。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有一篇南朝時期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就很好地體現(xiàn)了“語體層”的節(jié)奏之美?!吧酱ㄖ溃艁砉舱?。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具備。曉霧將歇,猿鳥亂啼。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边@是一篇短小精美的駢體文,前十二句都是四字句,朗讀起來每兩字一頓,音韻和諧,婉轉(zhuǎn)動聽。若全部是工整的四字句,未免有些單調(diào),短文在結尾處有三個散句,“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這樣一下子就使句子長短錯落有致,頗具音律之美?!罢Z體層”在文本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基礎地位,它是教材資源賴以存在的載體。
再現(xiàn)層,也稱為文本的“語象層”,即教材文本語言構成的物象與事象、場景與畫面、氣象與景境等,它是多種因素,也就是人與物、情與景、意與象相互交織而構成的富有生氣和活力的生活圖像和空間。如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記承天寺夜游》,它是蘇軾的散文名篇。文章雖短,不足百字,但它有敘事,有寫景抒情。敘事部分交代了人物(蘇軾和張懷民)、地點(承天寺)和事件(夜游賞月);寫景部分描寫月夜,卻無一個“月”字,展現(xiàn)了一個空靈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世界。這個層次,用人物事件、景物意象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文學的世界,引領我們步入其中,流連忘返。
表現(xiàn)層,也稱為“語義層”,即教材文本負載的情感與理思、精神與思想、靈魂與生命,也就是教材文本的深層意蘊。這一層次,是在掌握“語體層”和“語象層”的同時而獲得感悟的。再如上文提到的《記承天寺夜游》,我們在對“語體層”進行了解時,會注意到文末的兩個連續(xù)的問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還有最后一句的副詞“但”和語氣詞“者耳”,從中我們不難體會到作者樂觀曠達的胸懷和聊以自慰的無奈。在對“語象層”進行把握時,對月夜的描寫,能使讀者身臨其境的感受到那種凄清之美,作者被貶謫的悲涼、賞月的悠閑、人生的感慨已盡在筆端。
所以說,語義層看似是語體層、語象層之外的一個獨立層次,但實際它是教材文本的一個功能層次,是無法獨立存在的,其構成要素與構成方式完全產(chǎn)生于文本的另外兩個結構層次,是與這兩個層次有機滲透,不可分割的。
【參考文獻】
[1] 曹明海, 趙宏亮. 教材文本資源與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J]. 語文建設, 2008.10.
[2] 曹明海. 當代文本解讀觀的變革[J]. 文學評論, 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