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杰
摘要:“目標 教學”是一種以教學目標為中心,以反饋——矯正為關鍵環(huán)節(jié),以形成性檢測為手段,根據(jù)教學目標評價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課題研究就是教師積極引導學生,結合教材自己找課題,并結合教師、學生整理的材料通過討論研究探求新知識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課題研究 目標教學 課題延伸 有效性
一、讀書找課題
學生認真讀教材,從中找到研究的課題。它和目標教學的不同在于課題是學生找出來的?,F(xiàn)在的學生知道的很多,有時甚至比教師知道的還要多。因此,教師要關注個體發(fā)展,就要改變教學方式。教師要鼓勵學生,誰能找課題,誰提出的課題好,說明誰學得好。有了這個意識,實際上就培養(yǎng)了學生一種比較主動、自覺的自學好習慣。特別是當他所找的課題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和贊同,更可增進其成就感,亦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把課堂教學的著眼點放在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重他們的能力素質(zhì)的培養(yǎng)上來,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自學、理解、說明的能力。
二、選擇材料
每小組的學生根據(jù)自己選到的課題,從教師或自己的材料庫中選擇與課題有關的材料的過程。處在改革開放年代的中學生,思想敏銳,興趣廣泛,參與意識很強。這樣的特點對思想品德教學既是挑戰(zhàn)又是動力。學生為了出色完成自己的課題,會在平時多注意積累材料,使自己知識不斷豐富,能力不斷提高,才能得到發(fā)揮。
如第一個課題“人類活動與環(huán)境問題”,有的同學選用了這樣的材料:我家一天用5個塑料袋;我家一周用35個塑料袋;我家一年用12775個塑料袋;我家十年用……
用這一組平常而又刺眼的數(shù)字,說明了多么復雜的問題。大千世界,每天都在發(fā)生紛繁、復雜的變化。教師要利用學生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思考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問題,促使學生從生活中尋找解決課題的材料,把課內(nèi)教學內(nèi)容帶到課外,使每節(jié)課上起來輕松、活潑而又有話可說。
三、討論研究,解決問題
以事先分好的小組為單位,采用討論的方式解決問題的過程。課題研究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小組成員要進行合理分工。把不同類型的學生搭配在一起,便于學生相互影響,使學生在討論中形成文明、和諧、合作的討論關系。
討論的時機,教師也要有把握。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開始討論。在討論過程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交流、發(fā)言的好習慣。尤其性格膽怯或思維稍慢或自尊心強的學生多鼓勵培養(yǎng),以防止其從全班的聽眾變成了小組的聽眾。
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使學生在自己的思考、討論中理解知識、悟出道理,通過自己解決問題,產(chǎn)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興趣。這種興趣使學生內(nèi)化為對思想品德課持久的、感情上的喜愛,使思想品德課不但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真正發(fā)揮了德育功能。
四、交流、評價課題成果
讓學生自由表達、交流課題成果,教師、學生進行評價的過程。學生表達的方式比較寬泛,可以是小論文,可以是統(tǒng)計表格,可以是一個設想……只要能說明問題就行。在交流課題成果的過程中,針對學生表述的不足,教師要主導,突出教材重點,剖析難點。同學們這時聽得很認真,他們邊聽邊思量自己的答案,此時此刻同學們聽課效率達到最佳狀態(tài)。
課題的評價是相互評價,采用打分制,可以有教師評,可以有學生評。在評價中,要有意識地訓練和幫助學生學會傾聽、學會吸納,學會補充自己的觀點,特別在為別人補充的時候,要使對方感受到你很尊重別人,同時你又很深刻地把你的觀點說出來。由于采用打分制,學生會在前三個環(huán)節(jié)上下功夫,有些課題的研究,材料的積累,他們會在平時就行動了。
五、課題延伸
從各小組匯報活動的情況來看,只要是真正動起來的小組,都是有東西可以匯報的,匯報成果是豐富多彩的。如研究小攤點的小組向?qū)W校同學發(fā)出了倡議書,具有很強的鼓動力;研究中學生上網(wǎng)的小組將對兩個班學生上網(wǎng)情況的調(diào)查制成了表格,一目了然;研究交通安全的小組,對選定的路口進行長期觀察,找到了行人在那個路口經(jīng)常摔跤的原因,提出了改進的措施,并多次向交通安全部門反映,得到了認可,促使這一路口裝上了紅綠燈。
這種作業(yè)式的課題延伸,使學生們關心社會的責任感增強了,知識面拓寬了,思維更加活躍了。由知到行的轉(zhuǎn)化,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德育的最終歸宿點。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有利于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有利于真正實現(xiàn)雙自主教學原則。
參考文獻:
[1] 陳吉明.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
[2]叢秀珍.初中教學評價——思想品德.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
[3]傅玉琴,張艷輝,張杰.新課程教學設計——思想品德.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