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珠
摘 要:新課程改革的腳步越來越快,“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已深入人心。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構建高效課堂,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fā)揮,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因此,在課堂教學預設中,教師要重視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激活學生思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使其主動走進文章,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及深刻感悟,這才是立足于“學生視角”的精彩課堂。
關鍵詞:初中語文 高效課堂 學生視角 教學策略
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在初中語文課堂上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以人為本”的生本課堂。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從學生角度出發(fā),預設課堂教學目標,以學生立場為出發(fā)點設置課堂活動,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發(fā)揮,才能使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究,從而獲得深刻感悟,引領語文課堂的精彩。
一、用教材教,深挖文章內涵
在以前的語文課堂上,教師對語文教材的使用沒有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學生也沒有獨立思考的過程,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這必然會阻礙其學習能力的提高。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學習,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引導學生與文章進行有效對話,深挖文章內涵,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獲得感悟,實現(xiàn)綜合能力的提高。
《我的母親》是著名作家胡適的一篇經典之作,通過閱讀文章,我們感受到了作者那份縈繞不去的淡淡哀愁。文章向我們講述了胡適母親對其進行教育的幾件事,讓我們深深體會到了母親對于子女的深厚親情,雖然整篇文章語言簡單質樸,但其中飽含的真切情感卻十分感動人,讓人不禁潸然淚下。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以下問題:文章中,胡適的母親都以怎樣的方式來教育孩子?這幾次母親的表現(xiàn)是怎樣的?通過這些表現(xiàn),體會到了母親的什么性格特點?你從中體會到了怎樣的心理活動?請認真思考文章中母親的做法及表現(xiàn),你有怎樣的認識?理由是什么?如果你是文章中的母親,面對這樣的情況,你會怎樣做?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精讀文章、討論探究,體會到了:“母親對于胡適來說,既是嚴父慈母,又是恩師。她對胡適嚴格要求但又照顧有加,待人溫和,懂得忍讓,是難得的良母形象?!边@篇文章以飽滿的深情贊頌了母親,滲透著濃濃的愛。
在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這樣具有深厚人文內涵的作品,教師要將“引導學生深入挖掘人文元素”作為教學重點,這就要求廣大語文教師一定要吃透教材,活用教材,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價值觀。
二、動態(tài)生成,閃耀創(chuàng)造思維
新課改要求: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創(chuàng)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要互動交流、分享感悟、共享知識,這樣,師生在和諧氛圍中才能共同探究知識,碰撞出智慧火花,出現(xiàn)一些意外的驚喜,這就是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是引導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有利資源,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這些閃光點并加以有效利用,適度調整教學預設,讓學生在解讀文章的過程中體會其中的豐富內涵。
《桃花源記》是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一篇經典文言文,雖然是古文,但學生的學習熱情仍很高,因為這篇文章帶領大家進入了一個既美麗又神秘的地方。學習這篇文章,就像是在探險一樣,待學生走近之后,更被其怡然自樂的環(huán)境所陶醉。教師并沒有禁錮學生的思維,而是鼓勵他們抓住文章的任何一點進行仔細體會、暢所欲言。大家的熱情很高,談到了對桃花源的各種喜愛和向往之情。但就在可以完滿結束教學任務時,有位學生提出疑問:“老師,我能不能說文章中的漁人是一個不講信用的人呢?你看,桃花源的人對他熱情招待,且再三囑咐他不要將桃花源的事情告訴別人,可他不信守承諾,還是告訴了別人?!贬槍@個問題,有的學生說:“這樣更能突出桃花源確實是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但那位學生并沒有放棄自己的想法,繼續(xù)說:“我覺得,他不僅僅是因為桃花源美而告訴別人,而是自己有私心,從他不告訴身邊的人卻單單告訴太守就可以看出來。”這樣,通過學生之間的激烈討論,使學生對文章內涵的解讀更深入了。
在這篇課文教學中,教師面對學生提出的預設之外的問題,沒有敷衍了事,更沒有回避,而是尊重了學生的動態(tài)生成,重視了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文章。同時,教師采用了自由辯論的形式,滿足了學生的愿望,在解決學生疑惑的同時,也促使學生形成了正確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
三、師生活動,深化閱讀感悟
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以及學生的歡迎和重視。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解讀,鼓勵學生與教師及文章進行有效對話,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其獲得深刻感悟。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傳授者,而是學生活動的合作者,要站在學生中間,和學生互動交流,構建“以生為本”的高效課堂。
《皇帝的新裝》一文故事性強、語言生動,激發(fā)了學生很大的閱讀興趣。在教學中,大家對文章中的皇帝、大臣、騙子、小孩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可以說,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興致都很高。看到大家意猶未盡,教師又拋出新的問題:“那么,在這篇文章中,你最喜歡的人物是誰?”這句話激起了學生的熱情,大家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很多學生都說“孩子”,但還有的竟然說“騙子”,大家爭執(zhí)不下。這時,教師并沒有表明自己的看法,而是在班里即興讓學生進行了一場辯論,經過大家的一番唇槍舌劍,最終獲得了明確認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人文體驗也得到了進一步強化。
在這個教學實例中,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其原因是教師圍繞學生的興趣點而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深度解讀文章。而且,教師充分尊重了學生的見解,盡管見解不夠完美,甚至存在一定偏差,但也沒有直接否定,而是進行了有效引導,讓學生獲得了更加透徹的理解,這也就實現(xiàn)了學生的多元化解讀和個性發(fā)展。
四、去繁就簡,把準理解角度
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學生學習精力有限,在教學中,面面俱到的教學只能讓學生在學習中不分主次,這不利于學生的深入解讀,反而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角度出發(fā),敢于舍棄那些無關緊要的內容,抓住重點來引導,去繁就簡,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中盡量掌握更多的知識,這才是有效的閱讀教學。
《變色龍》是人教版初中語文中的一篇經典文章,其故事情節(jié)曲折生動,人物形象鮮明,深受學生喜歡。在教學中,如果面面俱到地講解反而不利于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以及對人物形象的把握。于是,在進行課堂設計時,教師只需通過對文章中獨具特點的語言描寫來引導學生掌握人物形象特點即可。在文章中,對奧楚蔑洛夫幾次處理狗咬人事件的不同表現(xiàn)的描寫,寫得非常精彩,教師可引導學生重點體會。經過大家的討論交流,學生深刻理解了文中人物精神扭曲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教師可鼓勵學生對這幾處語言進行角色朗讀,進一步加深自己的認識。
教學中,教師要找準文章閱讀的角度,敢于去繁就簡,做出適當取舍,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直達文章核心,體會內涵,解決重點問題,從而獲得感悟。
總而言之,新課改要求教師要具有現(xiàn)代意識,教師應讓自己的教學立足于學生的需要,通過精心設計和優(yōu)化教學方式,發(fā)揮學生個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只有從“學生視角”出發(fā),才能構建真正的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謝貴榮.從遮蔽到去蔽:真語文的守望[J].語文建設,2013(10).
[2]劉文彪.本真語文,學生心靈成長的綠洲[J].學周刊,2012(31).
[3]魏本亞.“本色語文”的探索與實踐——對話語文名師黃厚江[J].中學語文教學,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