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芳
(晉城職業(yè)技術學院 心理咨詢中心,山西 晉城 048000)
?
大學生肥胖、肥胖感以及身體羞恥感的關系研究
趙慧芳
(晉城職業(yè)技術學院 心理咨詢中心,山西 晉城048000)
摘要:大學生非常關注自己的身體形象。本研究以肥胖感知量表與身體羞恥感問卷為工具,調查了309名被試。結果表明,大學生的肥胖可以正向顯著預測肥胖感,也可以顯著正向預測身體羞恥感,同時,肥胖是肥胖感與身體羞恥感之間的完全中介變量。因此,在干預大學生身體羞恥感時,應該關注其客觀肥胖與肥胖感。
關鍵詞:大學生;肥胖;肥胖感;身體羞恥感;形象
大學生非常關注自我形象,比如,他們很看重同伴、親友或他人對自己身體形象的評價。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中體力勞動減少以及運動量不足,人們也開始面臨著肥胖問題,尤其是包括大學生在內的青少年群體。研究表明,肥胖者更多地消極評價自己的體型與身體形象,認為自己的身體外形很丑陋,從而討厭自己的身體,這就是身體羞恥感。[1]本研究以大學生為被試,考察肥胖、肥胖感以及身體羞恥感的關系,以便更為深入地了解身體羞恥感產生的心理機制。本研究的結果將有助于針對肥胖大學生的心理援助工作。
1文獻回顧與問題的提出
肥胖是一個醫(yī)學概念,通常指體重超過了醫(yī)學規(guī)定的健康范疇。一般以體質指數BMI(Body Mass Index,BMI)來表示肥胖,即體重(kg) 除以身高(m)的平方。BMI指數越大,表明個體越肥胖。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針對中國成人的BMI數值參考為:偏胖:24~26.9,肥胖:27~29.9,重度肥胖:高于30。可見肥胖是一個客觀概念。[1]研究表明,由于身體外形的直觀性與可視性較強,那些BMI指數較高(即肥胖者)的個體,更容易在人群中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由此感受到心理上的壓力與尷尬。[1]
青少年會經常審視自己的身體形象,并且與別人進行比較。研究發(fā)現,青少年幾乎每天都會在鏡子面前觀察自己的身體,[2]并且評價自己的身體外形;那些身體肥胖者更傾向于消極評價自己的體型或者身體外形,甚至會因為不喜歡自己的身體外形而回避社會交往。與BMI指數正常者相比,BMI指數明顯超出健康范圍的成年人,在異性面前會更多地因為身體形象而感到自卑與抑郁,甚至是有意回避異性較多的場合。[1]同時,研究表明,肥胖者更傾向于消極評價自己的運動能力、身體健康與自信程度,甚至認為自己更為不幸。
基于以上表述,本次研究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對于大學生而言,其肥胖(BMI指數)可以顯著正向預測其身體羞恥感。
個體對自己肥胖與否的感知與客觀肥胖具有很高的正相關。青少年正處于自我意識較強的人生階段,不僅會經常觀察自己的身體,也會經常與同伴比較,所以,對自己肥胖與否非常敏感。[1]
假設2 對于大學生而言,肥胖(BMI指數)能夠顯著正向預測肥胖感。
假設3對于大學生而言,其肥胖感知是肥胖(BMI指數)與身體羞恥感之間的顯著中介變量。
2研究方法
大學生被試來自于山西大學、山西師范大學,共309名,其中男性146人,占47.2%,女性163人,占52.8%;所有有效被試的年齡平均值為19.06歲,標準差為3.06。
在調查時,讓被試報告體重與身高,然后以體重(kg) 除身高(m)的平方,得出BMI指數來刻畫肥胖,指數值越大,表明個體在客觀上越肥胖。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針對中國人的BMI數值參考值為:過輕:低于18.5;正常:18.5~23.9;偏胖:24~26.9;肥胖:27~29.9;重度肥胖:>30。
肥胖感知量表來自青少年身體滿意度問卷,包括6個項目。本研究使用7點量表法,得分越高表明被試者認為自己越肥胖。本研究中其克隆巴赫信度為 0.86,LISREL8.0的測量模式發(fā)現χ2/df=1.21,RMSEA=0.03,顯示了良好的結構效度。羞恥感量表由亓圣華編制,包括5個項目,[3]也使用7點量表法,得分越高表明羞恥感越強。本研究中其克隆巴赫信度為 0.89,LISREL8.0的測量模式發(fā)現χ2/df=1.24,RMSEA=0.06,顯示了良好的結構效度。
本研究使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18.0對數據進行處理。具體而言,將使用相關分析與線性回歸分析。
3研究結果
在本研究中,大學生肥胖指數M=19.97,SD=3.21;肥胖感賦值M=2.79,SD=1.90;身體羞恥感賦值M=2.49,SD=1.41。肥胖與肥胖感有顯著正相關(r=0.200,p<0.05),肥胖與身體羞恥感有顯著正相關(r=0.125,p<0.05),肥胖感與身體羞恥感顯著正相關(r=0.457,p<0.01)
本研究使用逐步線性回歸來進行數據處理,[1]以驗證假設中的中介效應。同時將性別與年齡視為控制變量引入回歸模型,以排除干擾作用。首先,將性別、年齡與肥胖視為自變量,將身體羞恥感視為因變量,發(fā)現肥胖對身體羞恥感有顯著的正預測效應(B=0.114,t=2.876,p<0.01);其次,將性別、年齡與肥胖視為自變量,將肥胖感知視為因變量,發(fā)現肥胖對肥胖感有顯著的正預測效應(B=0.137,t=4.002,p<0.01);第三,將性別、年齡、肥胖與肥胖感知視為自變量,將身體羞恥感作為因變量,發(fā)現肥胖對身體羞恥感的預測效應變?yōu)椴伙@著(B=0.010,t=0.437,p>0.01),肥胖感對身體羞恥感依然有顯著的正向預測效應(B =0.345,t=8.948,p<0.01)。據此可知,對于大學生而言,肥胖感是肥胖與身體羞恥感之間的完全中介變量。[4]
基于此,可以發(fā)現本研究的三個假設皆得到了很好的支持。
圖1 大學生肥胖感在肥胖與身體羞恥感間的中介效應
4討論與分析
相關分析表明,大學生肥胖(BMI指數)、肥胖感以及身體羞恥感之間皆為顯著的正相關,這與其他同類研究的結果是一致的。[5, 6]線性回歸分析表明,大學生肥胖可以單獨地顯著正向預測其身體羞恥感,也可以單獨地顯著正向預測其肥胖感。但是,當將肥胖與肥胖感同時視為自變量時,只有肥胖感可以顯著正向預測身體羞恥感,肥胖的預測效應變?yōu)椴伙@著。這說明,大學生的肥胖感是肥胖與身體羞恥感之間的完全中介變量?;诖?,本研究的三個假設皆得到了支持。
身體羞恥感在本質上就是個體對自己身體形象所持有的態(tài)度,如喜歡還是討厭。同時,人們對任何事物的態(tài)度都是在評價、認知的基礎上形成的,并且也與文化、價值觀以及個體信仰或信念有關。肥胖與否對個體而言是一個客觀的身體狀況,對這一客觀事件的解釋與評價在很大程度依賴于個體的信念或價值觀,因此,肥胖不能直接導致身體羞恥感。
對于大學生而言,在客觀上,肥胖者越來越多,但大學生的身體羞恥感水平卻在較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自己的BMI指數的認知與評價,而不是BMI指數本身??梢?,當面對具有較高身體羞恥感的大學生時,心理咨詢師應該更多地關注到其內心的認知過程,而不是純粹看重其真實客觀的BMI指數。
本研究的結果對于干預大學生身體羞恥感有重要意義。當大學生因為(主觀)肥胖而產生身體羞恥感時,心理咨詢者應該關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通過科學合理的途徑來降低其BMI指數,即通常所說的“減肥”。二是,改變大學生關于身體形象與肥胖等的認知或信念,如不可有“骨感才是美”的觀念,而應該以健康的觀念來評價自己的肥胖程度。
總之,由于肥胖既是客觀事件,也是主觀事件。在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的身體形象感知時,應該從客觀肥胖與主觀肥胖感同時入手,以便達到最好的效果,形成積極的自我認知,最終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WEI S,SHUJUAN Z,QIBO H.Resilience and Social Support As Moderators of Work Stress of Young Teachers in Engineering College[J].Procedia Engineering,2011(24):856-860.
[2]曹燕.肥胖與正常體重初中學生自我意識和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1.
[3]亓圣華.中學生羞恥感與身體鍛煉之間的關系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4]溫忠麟,侯杰泰,張雷.調節(jié)效應與中介效應的比較和應用[J].心理學報,2005(2): 268-274.
[5]THOMPSON J K,SMOLAK L.Body Image,Eating Disorders,and Obesity in Youth: Assessment, Prevention,and Treatment[M].Taylor & Francis,2001.
[6]SCHWARTZ M B,BROWNELL K D. Obesity and Body Image[J].Body Image,2004,1(1):43-56.
責任編輯:楊愛紅
中圖分類號:G4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275(2016)02-0143-02
作者簡介:趙慧芳(1983-),女,山西晉城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收稿日期:2016-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