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歌 萬莉
摘 要:翻譯是運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維內容準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的活動。它是跨語言、跨社會的特殊文化活動。對于翻譯理論與實踐,中外譯學界一直在進行不同角度的總結與探討。人們在努力擺脫逐詞死譯和單純語言對等的束縛,另辟蹊徑,探討功能對等、動態(tài)等值、交際同一、美學等效和文化對等的原則和對策,使翻譯理論豐富多彩,多維互補,日趨完善。隨著中外交流的日益頻繁,英漢語之間的聯(lián)系日益密切,尋找更為恰當?shù)姆绞竭M行英漢互譯成為了當前的一大要務。零翻譯的引入無疑對解決這一難題具有莫大的幫助。本課題的研究目的在于擴大翻譯領域。第一,通過課題研究加深對美國文化的了解,進一步深入了解美國的傳統(tǒng)習俗,風土人情,促進文化交流。第二,通過對各版本美國名著的譯本研究,增強對文學作品中零翻譯應用的理解,掌握零翻譯的適用范圍及使用技巧,并將其運用到今后的學習中。第三,通過對資料的研究發(fā)現(xiàn)并總結新詞,善于并勇于發(fā)現(xiàn)和使用新詞,為翻譯注入活力。
關鍵詞:零翻譯;美國文學作品;翻譯;應用研究
在開放發(fā)展的全球化國際氛圍下,社會科學研究正發(fā)生這一系列歷史性的變化。在從文學批評到翻譯理論,從哲學思考到人類學探索,研究的重心和視角都發(fā)生了轉移。這種變化在當代文藝理論領域表現(xiàn)尤為突出。誠然,承認可譯性并不意味著不用思考語言不可譯性的問題。而是要求譯者研究和實踐怎樣通過一定的手段化不可譯為可譯。正因為如此,人們在努力擺脫逐詞死譯和單純語言對等的束縛,另辟蹊徑,探討功能對等、動態(tài)等值、交際同一、美學等效和文化對等的原則和對策,使翻譯理論豐富多彩,多維互補,日趨完善。
1 零翻譯的概述
所謂“零翻譯”就是不用目的語中現(xiàn)成的詞語譯出源語中的詞語,這里包含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指源語中的詞匯故意不譯;第二層意思是指不用目的語中現(xiàn)成的詞語來翻譯源語中的詞語。筆者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零翻譯”概念由三個方面的理據(jù)所支持:語言表達差異、文化差異以及源語詞匯創(chuàng)新。翻譯是運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維內容準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的活動。它是跨語言、跨社會的特殊文化活動。幾千年的世界文明史清楚地表明:翻譯在增進不同民族的了解和交往,推動民族文化的交流與借鑒,促進民族語言的豐富與發(fā)展,加速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繁榮等方面都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對于翻譯理論與實踐,中外譯學界一直在進行不同角度的總結與探討。
2 零翻譯在美國文學作品翻譯中的應用
零翻譯的實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譯者的經歷、知識、氣質、審美觀念、文化修養(yǎng)、雙語水平和翻譯態(tài)度。此外,譯者還應把握一定的零翻譯的技巧。筆者認為,零翻譯可分為絕對零翻譯和相對零翻譯。絕對零翻譯指的是不使用目的語詞匯而達到可譯的效果,常用的方法有省譯和移譯兩種。
(一)零翻譯在美國文學作品翻譯中的省譯
“翻譯文學”可以稱作“外國文學”,但和原語及其語境之下的外國文學存在根本性區(qū)別。外國文學作品必然體現(xiàn)作者諸如民族心理、審美情趣、宗教信仰及本民族社會風俗等元素的主體意識,并反映異域生活情調。例如在瑪麗格特·米切爾的《飄》、海明威的《老人與?!分型ǔ@種方法的。換言之,“翻譯文學”和“外國文學”并不對等,“翻譯文學”是一門獨立學科,并不完全是外國文學(劉耘華,1996)。當然,也有學者對此提出質疑:很少有學者能夠掌握十幾種外語,而去研究原汁原味的“外國文學”,真正意義上的外國文學被排除在文學研究之外,喪失了本體地位。隨著“零翻譯”這一概念的普及,譯者們采用這種方式來翻譯也變的越來越多。所以在翻譯這一領域中“零翻譯”的使用應該得到進一步的規(guī)范,我們也不能一刀切的規(guī)定“零翻譯”是否應該使用,而是應該根據(jù)語篇類型、語篇功能、預期效果、受眾能力等多方面要素來制定其使用原則。
(二)零翻譯在美國文學作品翻譯中的移譯
語言是人類進行交際的最主要的工具。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俗使語言形成了不同的表達方式,不同民族、國別的語言自然具有各自的語言風格,就如同不聯(lián)系上下文你是不會知道“cousin”值得是堂兄,堂弟或者是堂姐,堂妹;但是漢語中對于這個的表達直接而明確。其次,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并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部分社會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的冠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從另一方面看,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來反映文化。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同樣的詞語表達出來的意思存在著或大或小的差異,例如“to have a fit”為什么不是“試穿”而是“勃然大怒”,對于外國人來講“滿腹經綸”是很難理解的,為什么文章會跟腹部扯上關系?再次,由于政治、經濟、科技的日新月異以及社會生活的飛速變化,在語言交流過程中必須創(chuàng)造新的詞匯才能夠與之相應,以漢語為例,最近新收入的詞匯有給力,人艱不拆等等,英語每年也會納入一部分新詞。這些新詞在源語中都是屬于新創(chuàng)的,在目的語中也難以找到現(xiàn)成的對等詞,所以,在翻譯中采用“零翻譯”的手法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在美國作家麥爾維爾的《白鯨》、惠特曼的《草葉集》、路易莎·梅·奧爾科的《小婦人》以及霍桑的《紅字》五部作品的原著和各個譯本就可以看出。包括科技、醫(yī)學、體育等很多領域都有可能涉及到專有名詞的零翻譯,在這些領域里使用的時候更應該以傳播效果為標準,簡潔上口的譯名或許比零翻譯得來的譯名具有更好的傳播效果。例如NBA(美國男子職業(yè)籃球聯(lián)賽)譯為“美職籃”也具有簡潔性和上口性的特點。再說相對于Blog而言博客、部落格在民眾之間的影響力和熟悉程度更高點。再比如商品進軍國際市場的話一個好的譯名會為其增色不少。所以此時不必特意追求零翻譯,無論是商品或者是一些專有名詞,名字應該要有積極的內涵和外延意義,還要有積極的聯(lián)想意義。
3 結論
綜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零翻譯”作為翻譯的一種新興方法,在翻譯的美國文學作品翻譯中領域中已經有了一定的應用,我們不能忽視它的存在,不能一味的只是贊成或者是反對,而是應當從更多的方面去分析和判斷到底此處該不該使用零翻譯。相關部門也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濫用零翻譯以及預防潛在的文化演變,保護好漢字的純潔性和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瑰寶。翻譯是一項嚴謹而考究的工作,翻譯工作者們也應該時刻遵守零翻譯中需要遵守的規(guī)則和原則,在保證翻譯質量的同時也要有自己的職業(yè)道德和操守,以嚴謹,嚴肅的態(tài)度來對待“零翻譯”。
參考文獻
[1]孫迎春.漢英雙向翻譯學語林[K].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
[2]賈影.“零翻譯”還是“不可譯”———試與邱懋如教授商榷[J].中國翻譯,2002(7):75-77.
[3]王祥兵.論《時代》周刊中國報道文章對漢語文化詞語的翻譯[J].上??萍挤g,2002(2):19-22.
[4]顧靜.透視美國新聞期刊對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J].上海翻譯,2005(1):57-60.
[5]嚴霽潔.文化視域下的零翻譯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03.
[6]梅蓮.從文化角度看零翻譯[D].上海:上海大學,2004.[24]鄭瑞.零翻譯初探[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