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博
摘 要:幼兒講述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yǎng)幼兒語言表述能力的語言教育活動,也是幼兒教育中頗具特色的一種組織活動形式,在幼兒語言教育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講述活動以培養(yǎng)幼兒獨立構思和表述一定內容的語言能力為基本目的,此外還能培養(yǎng)幼兒掌握對語言交流信息清晰度的調節(jié)技能,給予幼兒可積極語言實踐的機會。
關鍵詞:幼兒語言;教育;活動設計;組織指導
如果依據(jù)憑借物的特點,講述活動在講述活動中使用圖片來幫助幼兒講述,是人們所熟知的看圖講述。講述形式使用具體的物體來幫助幼兒講述,有真實可感的特點。情境表演講述要求幼兒憑借對情境表演的理解來進行講述。講述活動的類型雖然多種多樣,但根據(jù)講述活動的特點和幼兒語言發(fā)展的需要,設計和組織指導時必然存在著一個相對固定的結構,遵循著特定的規(guī)律。講述活動設計和組織指導的基本思路和策略如下:
1 感知理解講述對象
開展講述活動,首先要幫助幼兒感知理解講述對象。這主要是通過觀察的途徑進行的。在各種講述活動進行之前,先讓幼兒仔細觀察圖片、實物、情境表演來感知理解講述對象。但在視覺以外,同樣可以利用其他感覺通道去獲得知識,如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從語言學的角度而言,這是一個綜合信息汲取的過程。如聽聲音講述,包括聽各種不同聲音后的講述、聽人物對話后的講述、聽音樂講述等。如聽錄音講述“夏天的池塘”,教師先讓幼兒聽一段錄音,讓幼兒分辨錄音中的各種聲響,如知了的叫聲、青蛙的叫聲等。通過聽錄音,引導幼兒將各種聲音聯(lián)系起來,想象夏日池塘的情景以及所發(fā)生的事,這是從聽覺途徑去感知理解講述對象。
教師在這一步驟中應重點指導幼兒觀察、感知理解講述對象,依據(jù)講述類型的特點說明講述對象,以便為幼兒的講述活動奠定認識的基礎。如敘事性講述,應重點感知、理解事件發(fā)生的過程順序以及人物在其中的作用。而描述性講述,應重點觀察物體或人物的狀態(tài)、動作、特征以及像什么等。如講述“秋天幼兒園的銀杏樹”,要求幼兒描述秋天里的一棵銀杏樹,就要具體說出樹葉的顏色、形狀和揀銀杏葉可以做什么等,傳遞有關秋天銀杏樹的信息和人們美的感受。其重點在丁初步嘗試使用具體、生動、形象的詞語說話,同時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進行描述。只有從正確的角度把握住講述對象,才能為講述做好準備。講述活動的憑借物是多種多樣的,也可以依據(jù)憑借物的特點引導幼兒去感知理解講述對象,抓住講述對象的特點去觀察、組織講述活動。其實,每一次活動的目標要求都不一樣,有時候要求幼兒有中心、有重點地講述,有時候要求幼兒有順序地講述,教師必須根據(jù)活動的具體要求指導幼兒觀察、感知,從而為講述打下認識上的基礎。
2 運用已有經驗自由講述
在幼兒感知理解講述對象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進行講述。在此階段,教師應盡量放手讓幼兒自由講述,給予幼兒充分的機會,實踐并運用已有的經驗進行講述。這是幼兒自由發(fā)揮的階段,教師要改變過去講述活動幾個人講述多數(shù)人聽的被動、單調的情況。幼兒的自由講述對活躍活動氣氛、幫助教師了解每位幼兒的講述水平、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組織幼兒運用已有經驗自由講述的方式很多,主要有集體講述、分組講述、個別交流等。教師在指導講述活動時,需要注意三點:一是在讓幼兒自由講述之前,要交代清楚講述的要求,提醒幼兒圍繞感知理解的對象進行講述;二是在幼兒自由講述的過程中,要注意傾聽幼兒的講述內容,及時發(fā)現(xiàn)幼兒講述過程中的“閃光點”以及存在的問題;三是活動中不要過多地指點幼兒講述,不要急于求成,而是要注意傾聽,或以插問、提問等方式引發(fā)幼兒講述,以免干擾幼兒的正常講述,打亂幼兒的思維,降低幼兒講述的積極性。這一點應加以注意,否則會影響講述活動的效果。在幼兒就話題開始談話之后,教師就要給幼兒提供自由交談的機會。設計、組織這一層次的活動,有幾個基本原則可供參考:一是放手讓幼兒圍繞話題自由交談,允許幼兒說任何有關話題的想法。教師不作示范,不忙于糾正幼兒在談話中出現(xiàn)的遣詞造句錯誤。二是鼓勵每位幼兒積極參與談話,真正形成雙向或多向的交流??梢宰層變鹤杂蛇x擇交流對象,一對一或是三三兩兩交談,也可以由教師分派幼兒與鄰座或分成小組交談,重要的是保證幼兒談話氣氛融洽。三是適當增加幼兒“動作”的機會,讓幼兒在動嘴、動腦的同時,也能有動手、動腳等其他操作活動,這將有利于保持幼兒談話的興趣,增進他們說話的積極性。當幼兒進入圍繞話題的自由交談時,教師不能袖手旁觀,不能將幼兒自由交談視為一種“放羊”的時機,讓幼兒隨便談話而自己去做別的與談話無關的事情。 在這個活動階段,教師的職責和任務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教師必須在場。二是教師參與談話。三是教師要觀察幼兒的談話情況,了解他們運用談話經驗進行交談的狀態(tài),明了幼兒談話的水平差異,為下一階段的活動指導做準備。
3 引進并學習新的講述經驗
新的講述經驗是每次講述活動學習的重點。通過前兩個步驟的鋪墊,教師可以根據(jù)本次活動的目標要求,幫助幼兒學習新的經驗。新的講述經驗主要是針對講述的思路、講述的方式和講述的全面性而言。
1.講述的思路。教師在示范新的講述經驗時,重要的一點就是幫助幼兒理清講述的思路,使整個講述有較強的順序性和條理性。如看圖講述“捉迷藏”,教師可按這樣的思路講述:“小熊來草地上做什么一后來誰來了一他們一起在做什么一在捉迷藏過程中發(fā)生了什么事一后來怎么樣了……”幫助幼兒理順講述的思路。它有助于幼兒了解講述的基本內容,避免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遺漏或是沒有圍繞事件發(fā)生的順序來講述等現(xiàn)象的發(fā)生。教師還可以示范新的講述思路,就同一個講述對象發(fā)表教師個人的看法。但教師的示范顯然不是幼兒復述的復制,否則將會降低幼兒講述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2.講述的方式。講述的方式包括觀察、感知理解講述對象的哪些部分是重點內容,需要多加描述,哪些是次要部分,可以略講或少講。這樣的講述方式對幼兒分析、概括等思維能力的要求相對較高,因此一般在中班后期開始培養(yǎng)。此外,在講述活動中,無論是看圖講述還是實物講述,每種類型的講述都要培養(yǎng)幼兒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講述的能力。即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大到小、從近及遠、從表面到本質。所有這些方式都有助于幼兒清楚、有條理地進行講述。
3.講述的全面性。講述中,教師要幫助幼兒認識講述的基本要素:人物(動作、對話和內心感受),地點,事件(開始、過程、結束),結果。幼兒在講述活動中往往會遺漏其中的某一方面或幾方面內容,使講述缺乏完整性和連貫性。教師要幫助幼兒掌握這些基本要素,準確地將講述內容完整且全面地表述出來。
總之,教師可以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一起討論新的講述內容,也可以依據(jù)某一個幼兒的講述內容人手,與幼兒一起分析其講述的內容是否全面、完整。在討論達成一致意見的同時,幼兒也就學習了新的講述經驗。當然這只是講述方向全面性的一致,并非要求幼兒講述的內容是整齊劃一的。教師在活動設計、組織指導時應該根據(jù)講述活動的具體要求、幼兒的實際狀況,運用多種策略指導幼兒觀察、講述,培養(yǎng)幼兒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運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的能力,促進幼兒講述能力的不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