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倩
摘 要:本文就語文教學中的朗讀教學論題。闡釋了朗讀的含義;說明了朗讀的準備的過程及朗讀的具體要求;論述了朗讀的具體規(guī)則及方法。
關鍵詞:朗讀;準備;要求;方法
一、朗讀的含義
朗讀是一個“取他人所作,由自己所讀,為別人所聽”的過程。朗讀:是把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就學習語文而言,朗讀是最重要的。朗讀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發(fā)展智力,獲得思想熏陶。朗讀有助于情感的傳遞。我國宋代大理學家朱熹要求學生從小養(yǎng)成正確朗讀的習慣,還要求讀書必須逐字逐句透徹理解,進而深入體會,反復揣摩。他說:凡讀書,需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牽強暗記。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復精詳”、“誦之宜舒緩不迫,字字分明?!边@樣,我們可以深刻領會其材料的意義、氣韻、節(jié)奏,產生一種“立體學習”的感覺。
二、朗讀的準備過程
教師授課沒有準備不行的,教學效果就不好。朗讀也不例外,要使朗讀成功,不下一番功夫是不行的。那么,朗讀前應做哪些準備工作呢?
(1)反復閱讀,深入理解。反復閱讀作品,這是朗讀好作品的基礎。熟悉作品,掌握作品,掌握作品的精神實質,朗讀的技巧就比較容易發(fā)揮,而深入理解作品是朗讀好的關鍵。沒有這個過程,就不能體會作品中精辟的思想和精湛的藝術。因此,對作品理解越深,朗讀的效果就越好。實踐證明,朗讀任何作品,只有朗讀者理解作品,并被作品感動了,聽眾才能受到感動。
深入理解作品,不但要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作者的思想,作品歌頌了什么,反對什么,還要分析情節(jié)結構是怎樣高低起伏地發(fā)展,人物的性格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哪里是細節(jié)描寫,各種表現手法怎樣為人物和主題服務,狀物寫景有哪些特色,起了什么作用,語言運用有什么特點,詞語的真正含義是什么,修辭色彩如何等等。
(2)展開想象的翅膀,置身作品的意境之中。作家憑借各種具體的感性材料,展開想象、聯想,然后通過自己所描繪的生動形象、豐富的生活,把深邃的思想告訴讀者,影響讀者。朗讀者要再現作家蘊含在作品中深湛的思想和美好的感情,要朗讀得非常生動,也離不開運用想象。朗讀者應置身作品之中,憑借豐富的想象,體驗、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中所描寫的情景、人物,甚至人物的音容笑貌,都應仿佛歷歷在目。這樣,朗讀者的思想感情與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自然地產生共鳴,才能把聽眾帶到作品的畫幅中去。想象愈豐富,愈細致,就愈能增加真實感和親切感,朗讀越有感召力。
三、朗讀的具體要求
朗讀時全憑有聲語言來表情達意的。作品的思想和感情能不能得到準確、生動感人地表達,還要看朗讀者掌握語言和運用語音的水平如何。
首先是咬準字音。就是要按普通話語音的聲母、韻母、聲調來讀準每一個字音。朗讀時要盡量克服方言的影響。其次是念準詞句。每篇文章都是用詞和詞組連成句子來表達思想的。朗讀時要把詞、詞組、句的關系讀得清楚明白,不能隨意斷詞破句,違背原意。最后是善于運用語音。朗讀,不但要讓別人準確理解作品,還要讓別人深刻地感受作品。運用語音技巧的好壞直接影響朗讀的效果。
四、朗讀的具體規(guī)則及方法
(1)讀音準確。用普通適,聲、韻、調均準確。
(2)輕重分明。即指對輕音、重音的確定和發(fā)音時的準確把握。重音也叫重讀,說話人根據表達語間和感情的需要,故意把某句話、某個詞組、某個詞或某個字說得重一些。表現為發(fā)音時擴大音域和延續(xù)時間,同時增加強度,即表現為“音量”的加強和“音長”的延長。
同樣一句話,如果把不同的詞或短語確定為重音,由于重音不同,整個句子的意思也就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如:①我請你吃飯。(請你的不是別人);②我請你吃飯。(怎么樣,給面子吧);③我請你吃飯。(不請別人);④我請你吃飯。(不是請你喝茶)。
表達上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1)加強音量法。即把重音讀得重一些,響亮一些。
(2)拖長音節(jié)法。即把重音音節(jié)拖長,給以強調。
(3)一字頓歇法。即把要強調的字詞前后都做必要頓歇,使語言更清晰有力,真摯。
(4)平直調是指說話時句子從頭至尾語調平直,沒有顯著的高低變化,它的特點是整句話語語氣平緩,表示莊重、嚴肅、厭惡、冷淡和一般的敘述說明的意思。如:①靈車緩緩地前進,牽動著千萬人的心。《周總理,你在哪里》;②(我懶懶地答他道:)“誰要你教,不是草字底下一個來回么?”《孔乙己》;③“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掌握也不再問,仍然慢慢地算他的賬)《孔乙己》;④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花園,相傳叫做百草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⑤快慢相宜。朗誦的速度是由作品思想內容、人物性格、人物年齡、人物感情、語句的性質等因素決定的。速度恰當,就能表達作品的不同情境,產生良好的效果。
3.注重速度
朗讀的速度大體可分為快速、慢速和中速三種,具體如下:
(1)快速。敘述比較緊張或急劇變化發(fā)展的場面,表現緊張、焦急、熱切、驚懼、歡暢的心情,刻畫人物的機警、活潑、年輕,以及表達作者抨擊、斥責、質問、雄辯的感情。
(2)慢速。敘述比較平靜、莊重和追憶、沉思的場面,表現苦惱、絕望、悲憤、沉重、緬懷、悼念的心情,用于作品中的發(fā)人深省的警句、莊嚴號召以及老年人的語言描寫等。
(3)中速。一般的記敘、說明、議論的句子,以及感情沒有突出變化的地方。例如,都德《最后一課》在寫小弗朗士感到課堂氣氛不平常后,“我正想著這些的時候,忽然聽見老師叫我的名字……我聽見韓麥爾先生對我說:“我也不責備你……”。這段話的開頭,“我正想著這些的時候”是一般的說明,可用中速讀?!昂鋈宦犚娎蠋熃形业拿帧边@句話朗讀速度應稍微加快,以表現他驟然緊張的心情。
總之,朗讀的高低、停頓、快慢、重音、語調以及特殊手法的運用,都不是孤立地、單一地出現的,而是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求達到和諧統一,逼真動人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傅克斌,語文教學應明確朗讀的重要性《語文學刊》,2009年9月
[2]張梅主編《演講與口才》河北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