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延紅
摘 要:新課程改革理念給學科教學帶來了新的要求,結合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實際,對課堂教學策略進行了嘗試研究,提出了幾點教學建議。
關鍵詞:品德與生活;新課程;教學策略
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進程的加快,廣大教師越來越關注學生主體地位的發(fā)揮,意在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切實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以下是本人對新課改理念下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的幾點嘗試:
一、營造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每一位學生,特別是一二年級的小學生都希望得到教師的認可和鼓勵,希望在一個舒暢、和諧、融洽的學習環(huán)境中和教師真誠地溝通,得到教師的理解和尊重,所以,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要堅持民主開放的原則,尊重學生,理解學生,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提供一個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動力,讓學生自發(fā)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實現(xiàn)高效課堂教學的目標。首先,我們要允許并鼓勵學生大膽思考,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想法,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即便學生產生錯誤的認識,我們也要給予諒解和寬容,并進行善意的引導,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享受成功帶來的喜悅,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精心設計有效教學問題,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
問題是學生進行探索和體驗的指向標,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去探索和體驗未知的生活,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一方面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另一方面設計問題,利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在提問的時候我們需要注意這樣幾點:(1)問題本身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生活存在某種聯(lián)系,學生可以憑借自身的能力結合實際經驗思考問題,比如,在學習“秋天在哪里”這節(jié)課的時候,如果我們直接要求學生回答出秋天的變化,那樣學生可能找不到關鍵點,所以,我們可以明確指出,讓學生思考校園花草樹木發(fā)生了哪些變化?這樣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可以找到觀察秋天的立足點,避免邏輯混亂,提高思考的效率。(2)盡可能做到問題的遞進性,做到層層深入,讓學生在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中逐步得到提升。
三、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意識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改革以來積極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在小學品德教學中老師要合理分組,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例如,在“夏天,我們注意什么?”一課的教學中,首先讓小組進行討論,共同探討夏天常見的疾病有哪些?大家有什么好辦法去自我保護?等問題,學生經過小組合作探討,都提出了很多答案,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當然,在合作學習中許多學生會產生依賴和偷懶的消極心理,為了避免這種情況,讓學生都能學有所得,促進學生共同進步,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監(jiān)控和引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明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意識,保證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最后,要因材施教,給予“消極”的學生更多的關注,“消極”的學生包括炫耀聰明的、厭煩乏味的、缺乏動機的、灰心的、沮喪的和未被承認的六種特殊學生,針對這些學生,教師要因材施教,給予“消極”的學生更多的關注,給予他們情感上更多的關心,激發(fā)學生合作學習的動力,讓學生積極地融入班集體之中,提高思品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水平。
四、合理利用角色扮演活動,對學生進行情感滲透
為了深刻理解他人的情感、思想和觀點,我們要從人物的角度和立場去思考問題,所以,我們可以引導小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這樣在教學中學生可能擁有更多的感悟和體驗,從而深入人物的內心,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進而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強,在和同學相處的過程中也會互相扮演對方,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就能受到同學的歡迎,收獲更多的技能,對學生的成長產生積極的影響。例如,在“讓我們的教室更清潔”中,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分為正反兩面去演教室衛(wèi)生被破壞和積極打掃等,讓學生更直觀生動地體會值日的重要性,從而培養(yǎng)小學生的責任意識。因此,我們要抓住學生的這個特點,以此為突破口,為學生提供更多模仿的機會,讓學生獲得更大的實踐空間,滿足學生的身心成長需求,讓學生在教育中養(yǎng)成良好的個性,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實現(xiàn)品德教育的目標。
總之,新課改背景下小學品德與生活的教學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個任務任重而道遠,老師一方面要從教學方法上入手,吸取先進的教學經驗,尋找高效的教學途徑和教學策略,適應現(xiàn)代教學的需求,靈活處理教學中的隨機事件,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陳柏炎.品德與生活課有效教學“五步”談[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10(5).
[2]王麗萍.淺談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的課堂模式[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9(3).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