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
【摘 要】在主觀題講評中往往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教師主次不分、逐題講解,只重答案、單講獨評,甚至教師獨自報答案的課;而學生則淪為“聽客”;課堂針對性和參與性較差,出現(xiàn)“一講再講,一錯再錯”的情況。因為學無所獲,久而久之,學生對這種課型失去興趣,甚至覺得浪費時間,教師也感到事倍功半,枯燥乏味。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講其所需、釋其所疑、解其所難”呢?筆者所在高三備課組從近年來的教學實踐出發(fā),并在學習借鑒其他學校教師經驗的基礎上,努力探索高三材料型主觀題講評模式,特別運用數(shù)據分析和命題透視環(huán)節(jié)提高復習講評課的效率。
【關鍵詞】高三;歷史;主觀題;講評
近年來,江蘇高考歷史主觀題以材料型試題為主,突出了歷史過程與方法的考查,使學科思維能力與思維層次明顯提高。高考內容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已經形成一種較為穩(wěn)定的命題風格。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對材料型主觀題的解題研究,必須加強學生對材料型主觀題的訓練,必須加強對材料型主觀題講評的探究。
現(xiàn)行江蘇高考模式中選修課程在錄取中只按等級考查,這就決定了歷史課程即使是在高三課時安排也是偏少的,大多數(shù)學校都是為語數(shù)外三門學科“讓路”,使得原本寶貴的課時更加金貴。所以,對高三試題評講課,特別是材料型主觀題的講評課教師要特別重視并加以研究,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
在主觀題講評中往往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教師主次不分、逐題講解,只重答案、單講獨評,甚至教師獨自報答案的課;而學生則淪為“聽客”;課堂針對性和參與性較差,出現(xiàn)“一講再講,一錯再錯”的情況。因為學無所獲,久而久之,學生對這種課型失去興趣,甚至覺得浪費時間,教師也感到事倍功半,枯燥乏味。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講其所需、釋其所疑、解其所難”呢?筆者所在高三備課組從近年來的教學實踐出發(fā),并在學習借鑒其他學校教師經驗的基礎上,努力探索高三材料型主觀題講評模式,特別運用數(shù)據分析和命題透視環(huán)節(jié)提高復習講評課的效率,下面以蘇錫常鎮(zhèn)“一?!笨荚囋嚲淼?2題講評為例加以說明,希望能與廣大高三歷史教師討論、分享。
【蘇錫常鎮(zhèn)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22題】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國似乎長期處于靜止狀態(tài),其財富在許久以前已完全達到法律制度所允許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律,那么該國土壤、氣候和位置所可允許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一個忽視或鄙視國外貿易,只允許外國船舶駛入一二港口的國家,不能經營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經營的那么多交易。
——亞當·斯密《國富論》
材料二 在人類歷史上,從舊石器時代到公元2000年的250萬年間,人類花了99.4%的時間,即到1500年前,世界人均GDP達到了90國際元,然后,又花了0.59%的時間,到公元1750年,世界人均GDP翻了一番,達到180國際元,從1750年開始,到2000年,即在0.01%的時間內,世界的人均GDP增加了37倍,達到6600國際元。換句話說,人類97%的財富,是在過去的250年——也就是在0.01%的時間里創(chuàng)造的。
——張維迎《應該理解和捍衛(wèi)市場經濟》
材料三
材料四 有人在對反全球化時這樣說:“美國以高新技術創(chuàng)新為基礎,以控制世界資源的流向和經濟產出為手段,以游戲規(guī)則的制定和執(zhí)行來保證自身的利益,是經濟全球化利益最大獲得者。”龍永圖說:如果我們只是一般性的參加世界經濟,那不遵守世界規(guī)則也可以,就像擔著菜籃賣小菜的那種小販,盡管市場就在那里,你也可以不進入市場,可以不遵守規(guī)則,看到工商管理干部來了就趕快跑。但如果進入世界經濟的主流,想把生意做大,你就要進入市場,要成為市場中有頭有臉的人物,就得遵守規(guī)則,甚至還得與工商部門建立好關系。而且這個時候你不按照規(guī)則辦事也不行。
張維迎說:中國的影響力正日益增大,未來國際社會有好多游戲規(guī)則需要中國參與制定。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我們要建立一個民主、法制的市場經濟,然后不斷發(fā)展壯大自己。
請回答:
(1)據材料一,亞當·斯密婉轉地批評了中國當時的什么政策?在他看來,該政策給中國造成了什么影響?(2分)
(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二中人類“在0.01%的時間里”創(chuàng)造了“97%的財富”的主要原因。(2分)
(3)據材料三,1956年—2006年中國GDP的發(fā)展呈現(xiàn)怎樣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導致后三十年變化的主要原因。(4分)
(4)材料四中反對經濟全球化的基本立足點是什么?結合龍永圖和張維迎的觀點,你認為中國該如何應對這一問題?為此中國政府在新世紀之初做了哪些努力?(6分)
一、數(shù)據分析,報告考情
凡事預則立。講評前認真分析試卷,把握試卷的結構和答題情況,是教師為制定教學策略提供準確依據的重要信息源。通常情況下,教師比較重視對客觀題的數(shù)據分析,對主觀題的數(shù)據分析不太重視。其實,主觀題的答題情況更需要精細數(shù)據分析,通過對每個小題的數(shù)據統(tǒng)計和分析,我們可以更好地把好試題的“脈”,把好學生的“脈”,提高主觀題講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考試后,筆者迅速對主觀題答題情況作了數(shù)據統(tǒng)計:
(1)計算出所教班級在22題的全題平均分和各小題的平均得分。(2)計算出本題區(qū)域平均得分和各小題平均得分。(3)計算出本題所在學校平均得分和各小題平均得分。(4)計算出每個學生本題平均得分和各小題平均得分。
通過數(shù)據統(tǒng)計、分析,筆者對該題學生答題情況有了較為充分的了解。從數(shù)據對比可發(fā)現(xiàn),本題全市平均得分較高,我校和市平均無論在全題得分還是各小題得分上都有差距;而本人所教班級雖全題平均分低于市平均,但在第(1)(2)兩小題上基本與市平均持平,第(2)小題得分甚至略高于市平均,但是,在第(3)(4)兩題上得分還是與市平均有較大差距。通過數(shù)據分析,對于學生答題狀況的總體情況了然于心,接下去再結合題目分析學生得分狀況便對本題重點講評什么,怎么講就非常明確了,從而可以制定課堂講評策略,提高講評課的針對性。
另外,教師對數(shù)據統(tǒng)計和分析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知道,還應利用課堂2—3分鐘將有關統(tǒng)計分析數(shù)據情況向學生報告,使每位學生既了解全班同學所取得的進步和存在的不足,又明確自己與別人的差距。通過數(shù)據分析、考情報告,教師指出本次考試和本題解答所暴露的主要問題,實際上也就是使學生明確了聽課的目標方向,調動了學生矯正彌補學習的熱情和積極參與教學的意愿。
二、命題透視,同步思維
學生對于材料型主觀題往往比較困惑,特別是材料內容較多、跨度大、命題角度新的題目,更是無從下手,如霧里看花。命題者看似是在和解題者玩捉迷藏,但又在所呈現(xiàn)的材料中有意安排突破點和提示信息。教師講評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努力從材料中尋找蛛絲馬跡,與命題者同步思維,讓學生練就一副“慧眼”,將材料和題目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一步是讓學生明白“考我什么”,也就是本題的涉及到了哪些考點。首先通過泛讀材料,把握材料的引言、出處、設問等,鎖定考試范圍,了解涉及考點。通過閱讀材料和問題,此題考查范圍為必修二經濟史內容,涉及中國古代經濟政策——閉關守國、兩次工業(yè)革命、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及其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趨勢等考點。這樣學生就大大縮小了知識運用的范圍,做到心中有數(shù)。
第二步,指導學生把握命題意圖。分析命題意圖,也是分析命題者要考查學生哪些歷史事實和學科能力,讓學生知道命題者對相關考點“怎么考”。
把握命題立意的最好方法無外乎從命題者的視角審視材料和設問。命題者對學生能力的考查都是通過對問題的設計來實現(xiàn)的,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從設問入手分析,要求學生將設問關鍵詞句劃出來。本題第(1)小題中,“據材料一,亞當·斯密婉轉地批評了中國當時的什么政策?”“在他看來,……”第(3)小題“據材料三,1956年—2006年中國GDP的發(fā)展呈現(xiàn)怎樣的特點?”第(4)小題中“材料四中反對經濟全球化的基本立足點是什么?”很顯然,命題者在這里首先考查了依據材料分析判斷、根據材料概括、歸納的能力。本題第(2)小題中“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的主要原因”及第(3)小題中“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導致后三十年變化的主要原因”等主要考查了學生結合書本知識分析原因的能力。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便非常清楚地了解到命題者主要考查學生依據材料概括、歸納,結合書本分析原因的能力,并無綜合比較、論證方面要求,雖涉及考點較多,但總體難度適中。對于命題意圖的把握,使得學生進一步做到心中有底,降低了解題難度。
第三步,教師在講評過程中可以進一步對命題者的命題思路、情感能力目標等進行深入透析,同學生一起探究“為什么這么考”。此題命題者在第⑴第⑵小題中都利用呈現(xiàn)評價性的材料來考察學生對中國古代主要經濟政策的內容、近代世界經濟發(fā)展中的重大史實的認知,通過第⑶題考查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引導學生分析思考近三十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fā)展的原因,第⑷小題考查學生對于全球化的認識和評價。四個問題由古至今,中外對應,層層推進,最后落腳點在于我們對全球化應如何應對,很顯然命題者欲通過此題使學生鞏固書本知識,領悟古今道理,開拓國際視野。
通過命題透析,同步思維這一環(huán)節(jié),找出教與學中的問題,是基礎知識不扎實,或是分析概括、綜合能力有待加強;還是揭示本質、史論結合的能力需要提高。我們講評不能簡單地告訴學生答什么,而是應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這樣答,使學生養(yǎng)成分析命題意圖的習慣,解決長期存在的審題能力差的問題。這樣,學生就成了鉆進鐵扇公主肚子里的孫悟空,無所不能了。
“練習不在多,而在精;考試不在頻,而在評?!蔽覀兏呷龤v史教師在高考復習階段,認真研究,積極運用數(shù)據分析、命題透視,幫助學生解一題、學一法、會一片,使我們的試題評講課高效率、高質量,那么我們的學生一定能在最后階段不斷提高解題能力,并進而提高高考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