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江北
摘 要:初中語文教學,閱讀是中心環(huán)節(jié),是語文知識和其他知識全面綜合運用的過程,是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及思想認識水平的綜合反映。搞好閱讀教學,對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品德教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9-224-01
初中語文教學,閱讀是中心環(huán)節(jié),是語文知識和其他知識全面綜合運用的過程,是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及思想認識水平的綜合反映。搞好閱讀教學,對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品德教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011年版語文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情感活動中,培養(yǎng)自身的獨立的閱讀能力,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與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注重學生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
一、閱讀教學現(xiàn)狀
1、以講代讀,喧賓奪主
缺乏課外閱讀積累、缺乏自讀的感悟、探究、發(fā)現(xiàn),這樣的語文課怎樣上?把自讀放在課內(nèi),時間不允許,對于較長或較難的課文更不允許。這樣自讀的效果必然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教師苦心經(jīng)營,吃力不討好,學生積習難返,啟而不發(fā),于是很多教師重蹈舊轍,采用了傳統(tǒng)的講授法,甚至不分講讀與自讀課的區(qū)別,苦心設計合作探究的問題,引導學生亦步亦趨。淺層次的問題尚可以啟發(fā)解決,較難的問題就只能是老師越俎代皰了。主體作用發(fā)揮不了,就只能發(fā)揮主導作用,教師喧賓奪主成了課堂的主人,教師的講代替了學生的閱讀,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被剝奪了。教學的目的演變?yōu)橥瓿杉榷ǖ慕虒W任務,學生自然免不了成了被填的鴨子,成了知識的容器。這樣的教學有時還美其名曰“精講”。
2、小組討論,華而不實
小組討論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合作性學習的重要形式。運用恰當,將有助于學生產(chǎn)生思維的碰撞,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性的火花。但在實際操作中,我們更多地看到的是這樣的情景:教師拋出一個或幾個問題,一聲令下,幾個學生立刻圍成一團,“嘰嘰喳喳”的討論聲響成一片,煞是熱鬧。幾分鐘后,教師又是一聲令下,討論聲戛然而止。而真正展示討論結(jié)果的也往往只是少數(shù)幾個優(yōu)等生,大部分同學則作“看客”或“聽客”。這不能不令人懷疑其耗去的時間是否值得,討論的效果到底如何?
3、以練代讀,本末倒置
在缺乏主體感悟、探究、發(fā)現(xiàn),以教師越俎代皰講授的背景下,精講和多練就成了孿生兄弟。非多練不足以鞏固夾生的知識,非多練不足以彌補因缺少自讀而忽略的基礎(chǔ)與細節(jié)的知識,不足以訓練學生的基本能力。大量的各種形式的篇目、單元測試題,成了老師的法寶。閱讀題本來是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診斷和測試的手段,現(xiàn)在卻演變成了提高訓練學生閱讀能力的方式,舍棄對文本的閱讀,舍棄了學生的廣泛閱讀與積累感悟,閱讀訓練純粹成了技術(shù)性的訓練,閱讀就是為了答題,答題就是閱讀訓練,這種訓練完全剝奪了學生閱讀原本的趣味與快樂,使本來充滿魅力與情味的閱讀變得枯燥無味、面目可憎。以這種訓練代替自然的閱讀,以技法訓練代替了作為根本的文本閱讀訓練,繞過閱讀量的積累而沉入題海,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是違背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乃至全面的語文素養(yǎng)的。
二、幾點有益嘗試
1、閱讀課堂,從“怨讀”走向“閱讀”
(1)改變閱讀教學的常規(guī)思路。由正音釋詞,字詞句的理解,層次劃分,寫法分析的教學方式轉(zhuǎn)變到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發(fā)現(xiàn)問題、體驗成果、感悟真諦、評價激勵的方式,引導學生心境愉悅地撲向知識,在書韻飄香的課堂環(huán)境里像呼吸一樣自在地閱讀,像品茶一樣幸福地感悟。
(2)以“體驗”破譯文本情感。閱讀教學的重心應放在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言語實踐情境,從而引導學生親自體驗,用心傾聽文本的聲音,用情觸摸作品的靈魂,并時時回應作者的情感世界,進而形成新的視界。在充滿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活動中,學生自覺主動地積累語言,生動活潑地運用語言,語言表現(xiàn)力必能得到愉快完滿的發(fā)展。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營造互動探究的契機,尋找學生與作者“心有靈犀”的觸發(fā)點,巧妙地滲透已有的經(jīng)驗積累,讓入情入境的體驗破譯文本情感。
2、愉悅課堂,從“閱讀”走向“悅讀”
(1)用教材教學來代教教材。教材不是教學內(nèi)容的全部,只是課程資源的一部分,教師在上課時也應開發(fā)其他課程資源。對于課文,教師應首先自己去讀、去悟、去探究,使要教的課文化為自己的血肉,至少要有自己的理解。挖掘不深,肯定是蜻蜓點水,無法深入;沒有心得,必然導致無法靈活駕馭。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chǔ)上,精心選擇切入點。對于篇幅較長的課文,尤其要注意內(nèi)容的選擇、取舍和詳略的安排,不一定面面俱到,也不一定使自己的教學思路等同于文章的寫作思路。要圍繞目標,根據(jù)需要,順其自然,恰到好處。
語文課程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此,教師不一定只就教材講教材,還要注意拓展遷移。語文教學應強化內(nèi)引,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引進到閱讀中來;強化外聯(lián),把學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不忘通過和生活的對比,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用教師真情來感化學生。所謂感化,就是思想上和情感上的認同,就是心靈之弦的共鳴。在文學作品中,文學形象、文學意境本身就是促使學生產(chǎn)生這種認同、共鳴,但由于文學審美經(jīng)驗不足的學生不易感受到,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自己的閱讀感受、審美體驗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以此來感染學生。
在課堂中,我可能是大義凜然的聞一多,也可能是充滿童真的冰心;我可能是浪漫奔放的李白,也可能是憂國憂民的杜甫。當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種特定的情境,進入一種忘我的藝術(shù)境界,將作品的藝術(shù)情思、藝術(shù)形象再現(xiàn)給學生時,師生之間就會實現(xiàn)認知與情感的自然融合。這時無聲的鉛字就成了有聲有形,令人可聞可見的動情音符。
(3)用充裕時間來品讀悟讀。詩圣杜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朱熹曾經(jīng)說過“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是多種分析器官同時參加活動的協(xié)同作用。心理學家經(jīng)過多次實驗得出:多種分析器官協(xié)同作用的效果最好。